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制钞票永远都是一项非常绝密的事情,为了保证发行的钞票不被盗版,徐卫目前只开了一间印钞厂,这间印钞厂以前是在长沙,不过自从徐卫来到新澳港后就将印钞厂转移到了新澳港,所以目前不管是在国内流通的钞票,还是在新澳港流通的钞票,都是从新澳港的印钞厂印制的,然后再用轮船运回国内。

    阿巴丹的印钞厂是徐卫的第二间印钞厂,不过这间印钞厂并不属于徐氏银行所有,而是属于波斯本地的银行,取得名字就是前面所说的伊斯兰银行。

    印钞厂内的机械设备是在三天前和林志祥等人一同到达阿巴丹的,由于是徐卫的临时决定,还没有建设好印钞厂的工厂车间,所以在机器到达阿巴丹的时候就直接安装在了为炼油厂扩建的车间。

    徐卫的野心随着实力的扩大而不断地膨胀,在控制完波斯百分之七十五的石油产区后,徐卫又对现在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阿拉伯领土起了窥视之心,他现在已经开始考虑一战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崩瓦解后如何控制整个阿拉伯地区了,而这所伊斯兰银行就是扩张的桥头堡。

    刚回到阿巴丹的徐卫顾不得车马劳碌,也顾不上和自己的女人们互诉衷肠,就迫不及待的和迎接自己的林志祥等银行的高管讨论起了银行的建设。

    徐卫告诉林志祥和其他的高管,这所伊斯兰银行虽然使用的是徐卫的头像,但所有的文字都是使用波斯和阿拉伯双重文字。

    对于纸币来说,它本身是不具有任何的价值的,最好的发行方式就是和金属货币一起发行,不过这对于想要从波斯掠夺更多金银的徐卫来说是不可定的,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将这种货币当成惟一的税收货币。

    为了巩固自己在波斯的统治,徐卫在对波斯的农民实行的是免税的措施,但这并不是表示徐卫就没有税收了,恰恰相反,他将会从商业税中将损失的农业税补回来。

    说到这里就必须介绍一下一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化肥。

    化肥这种东西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在英国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绝大多数的肥料都是从自然界中的矿物质中提取出来的,不仅生产困难,而且价格昂贵。

    真正能够让化肥大规模生产还要得益于徐卫的实验室发明的合成氨技术,通过这个技术可以将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氮气转化成可以供植物吸收的铵盐,真正的做到了化肥的大规模生产。

    在徐卫离开长沙的时候,长沙的合成氨工厂和制碱工厂都已经顺利开工了,这两个工厂并不需要太多的配套设施和化学原料,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中国唯一能够大量从生产的化工产品。

    对于合成氨技术,徐卫只是在欧美各国申请了生产专利,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开设工厂,而那些负责研究合成氨技术的工程师也被徐卫调到了长沙,所以目前长沙成为了整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用空气合成氨气的地方。

    目前世界上工业用碱的价格是每吨十三英镑,而徐卫的制碱厂生产的纯碱成本价格只有两英镑三个先令,是市场行价的六分之一,这就是技术垄断所带来的暴利。

    徐卫生产的纯碱虽然成本比较低,但他买的价格却并不比市场的价格低多少,出售价格被定在每吨十英镑,这样一来即使将工业用碱从中国运到英国算上路费也比市场的价格低一点,于是世界各地的订单纷纷下到了徐卫的制碱厂,也是让徐卫在为国家阻止白银外流方面做了不小的贡献,也为数以万计的流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制碱厂使用的工艺是徐卫提供的侯氏制碱法,这个方法除了生产用途广泛的工业用碱之外,还有一个副产物,那就是氯化铵,这可以称之为氮肥。

    起初徐卫是准备在国内建立一个大型的氮肥生产基地,也算是为祖国的粮食事业做一份贡献,可惜这个计划实施起来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

    为了能够使农民信服自己生产的氮肥,徐卫让自己的父亲将化肥厂生产的第一批化肥趁着水稻的播种期免费发放给长沙的百姓,使得当季粮食增产达到百分之六十。

    在新澳港的徐卫听到父亲发来的增产电报后就信心满满的等待下一季水稻播种的时候农民疯狂的购买自己的化肥,可是现实却又给了徐卫重重的一击,增产的粮食最终被地主们以涨租的形式收了上去,耕种土地的农民依然是食不果腹,也使得他们没有购买化肥的资金。

    当然,即使这些农民有购买化肥的财力,有了之前涨租的先例,他们也不会出钱购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种田的积极性。

    地主们的行为也让徐卫清楚的认识到农民的食不果腹其实并不全是粮食产量低的造成的,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主们的贪得无厌,所以不管以后免费发放多少的化肥,最终的受益者永远都是这些土地的拥有者。

第一百零七章 长公主尤利娅() 
第一更,下周裸奔,求推荐、收藏!!!!

    既然粮食的收益到不了百姓的手中,徐卫在开春再次播种的时候就不再让他父亲继续免费发放化肥了,而是将化肥当成一种商品放在百货商店销售。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实施总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化肥的使用也遇到了当年占城稻的窘迫局面,虽然化肥的作用已经在长沙周围的农田中得到了验证,但是还是很难得到周边省份的认可,另外徐卫又无法效仿当年宋朝推广占城稻那样使用官方强制措施,以至于开春后化肥的销售状况并不好。

    其实,由于拥有合成氨的技术垄断,徐卫即使将制碱后产生的氯化铵免费发放给各地的农民也可以凭借纯碱的收益达到盈利的目的,不过徐卫并不打算推行这种方法,因为一旦百姓习惯了徐卫免费派送化肥,等到再次向他们收费的时候就会受到强烈的抵制,甚至恶意的诋毁,这是人类的本性。

    在取得中国的统治权之前,徐卫自认为没有能力改变国内的现状,也无法说动地主们减租减息,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波斯,让波斯的人民作为他行政实验的对象。

    从建厂之初到现在不过半年多的时间,徐卫的纯碱销售已经在世界上拥有百分之三十的占有额,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大,同时制碱厂的产量也达到了日产五千吨的规模,也使得长沙码头成了除上海、镇江、九江、汉口、广州之后第六大港口,一时之间湘江水域变得繁忙了起来。

    侯氏制碱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氨的用量比较大,也使得产生了大量的化肥,而国内的使用量根本达不到产量的一个零头,于是这些化肥又成了出口的产品,而徐卫就其中一部分运到了波斯。

    按照徐卫的计划,他会让各地的毛拉强制本地的农民购买化肥,不过化肥款项可以等到粮食收货后农民卖掉粮食再收回,到那时候粮食的增产就会打消波斯农民的逆反心理,也使得他们心甘情愿的再次购买化肥。

    在波斯的统治上,徐卫会求助于经济学家,让他们制定出一个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其标准就是让波斯的农民在购买完化肥和生活必需品之后剩余的粮食勉强够一家人食用,这样一来使得本来该农业税收上来的粮食和化肥增产的粮食都回到了徐卫的粮仓,至于波斯的农民则需要年复一年不敢有任何懈怠的去耕种自己的土地来维持现在的生活,也让他们没时间考虑任何民族性的问题。

    控制波斯的第一步就在于这所伊斯兰银行上面,徐卫准备在他所管辖的每一个市都要设立一所分行,在每一个县都要安置一个办事处,这些银行机构除了发行钞票和吸收存款(当然在徐卫的统治下也只有那些毛拉才真正的有存款)外,还有控制当地物价的职责。

    伊斯兰银行的工作人员暂时使用从英国带来的银行雇员,等到徐卫自己培养的华人职员真正成熟起来后将会全部换成华人雇员,至于波斯的当地人,他们只有在工厂做工和在农田耕种的权利。

    在回到阿巴丹后,徐卫还着手让人将《古兰经》和《默示录》翻译成汉语,以后徐卫会在每一个县设立一所小学和中学,每一个市设立一所大学,在小学和中学教授的课程只有《古兰经》和《默示录》,等到有条件后将会另外设立这两本书的汉语学习,至于以后的大学,则会教授学生们一些工作技能和行政经验,毕业以后他们会被分配到工厂或者政府部门。

    徐卫在波斯实行的教育完全仿照中国早期的精英教育,除了小学是普教之外,中学和大学都需要严格的考试才能够入学,等到大学的时候学生的数量会降到百分之一,这样一来差不多每所大学只有一两百个学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徐卫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精英成为人上人,给底层的民众树立一个榜样。

    在阿巴丹正在举行万人规模的大型集体婚礼的时候,徐卫迎来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客人,她就是穆罕默德·阿里·沙的女儿,波斯王国的长公主尤利娅·沙,一个十九岁的小女孩。

    穆罕默德·阿里·沙是在零七年的时候才从父亲的手中结果波斯的指挥棒,成为波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自从穆罕默德·阿里·沙继位之后,国家的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北方士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上层僧侣的手中,至于国王穆罕默德·阿里·沙只是为了堵住英、俄势力大规模干涉波斯事宜的傀儡罢了。

    与他的父亲一样,穆罕默德·阿里·沙也一直幻想着能够从这些立宪派的手中重新将权利夺过来,所以前期求到了俄国那里,在俄国干涉失败后有想到了英国,不过英国却将这个皮球踢给了徐卫。

    虽然波斯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作为伊朗的国王穆罕默德·阿里·沙也拥有众多的妻子,只是他在子嗣方面却是一个软肋,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