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宪模式的争执一样,双方在不同的国家结构取舍上,同样是为了各自的权力与利益,同样是权利之争。
在这一系列的权利之争。清政府和以立宪派士绅阶层为代表的新型士绅们几乎同时发现,在全新的宪法政治下,清政府所代表的皇权与立宪派士绅阶层所代表绅权可以抛弃对方,清政府通过中央集权政策的执行,可以将新教育、新官制等新体制下所培育出的新型知识分子代替旧的官僚体系,甚至有可能结束权不下县的封建国家结构怪圈,进一步收回原本属于士绅们的诸多特权。
而立宪派士绅阶层通过曾经为清政府所推动的地方自治,掌握了一些权力,使士绅们的社会影响增强。成为对政府权威的强有力的制衡力量,并借助这种力量为自身所在的阶层牟取利益的最大化。
当聪明起来的清政府发现以立宪派的面目活跃于新式政坛的新型士绅成为肘制其施政的政治势力之后,便更加紧了实现中央集权的步伐,其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进一步军权把持。
摄政王载沣上台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刀阔斧地进了军事改革,改组军事机构,以军咨处、陆军部、海军处等组织。将军权一步步从地方督抚手中集中到中央的陆军部,再由陆军部集中到以自己为核心的皇族亲贵手中。
载沣所代表的清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清政府的手中。以期形成对实力不断增张的立宪派士绅政治势力的反制衡,通过刚性维稳,将新政改革和立宪运动的进程控制成自己手中,用军队为新政和立宪向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推进保驾护航。
然而,满清政府和立宪派士绅阶层背道而驰的利益追求让双方在国家的政治改革中越走越远,然而面对强大的满清政府。立宪派士绅阶层在欲求不满的情况下果断抛弃他们的统治者,与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联合在了一起。
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一方面是袁世凯的纵容,另一方面则是立宪派士绅阶层的倒戈,也正是因为士绅阶层的倒戈使得满清政府在地方上的统治在不足十天的时间轰然倒塌。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也是袁世凯和这些士绅阶层。
就目前中国而言,士绅阶层占有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资源,而这些人除了极少数拥有爱国情操之外,大多数都是贪婪无度、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一方面在上层社会争权夺利,另一方面用从上层社会争取到的权利残酷剥削下层人民。
对于这次的长沙抢粮风潮,徐卫给他的父亲在电报中说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决不能对这些士绅阶层妥协,满清政府固然是一帮子自私自利的寄生虫,但是这些新兴的立宪派士绅阶层也不是什么好鸟,决计是不容与任何统治者的。
“诸位不用在我这里哭穷,我手里有一张单子,主要是对各位家中存粮的汇总,不知道诸位看看有没有什么误差?”徐麟说着掏出一叠纸张递向王先谦,然后接着说道:“王院长刚才说你家的粮食之前全部被饥民抢光,家中的食用是从亲朋处借来的,但我这份资料里面显示你老在城外的庄园还存有六千石粮食,难道这些粮食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你竟然派人调查我们王家,简直目无王法!”王先谦接过那份清单,不过三页的清单第一页第一行赫然就是王家的存粮数量和地点,于是对徐麟怒斥道。
“被调查的并不是王院长一人,包括在座的所有人,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份清单。”徐麟不仅不惧王先谦的怒火,反而将范围扩展到所有的人。
徐麟给王先谦的清单记录的非常简单,无非是谁家存有多少的粮食,并且存在哪里,拿到单子的王先谦很快就从第一张的第一行找到的自己的位置,其记载之详细已经精确到升,完全不比他账房的清单差到哪里。
王先谦看了一眼就递给坐在自己下首的人,这样一番传递下来,这一份不过三页、记载了近五十人的详单很快就被在座的所有人都看了一遍。
“徐贤侄,就算我们家中有粮食,我们不想出售,也不想借出,你总不能明抢吧。”王先谦的语气相当的不快。
“就是,你们徐家这是什么意思!”其他的人看到王先谦率先发难,也跟着怒斥道。
“不瞒诸位,不管你们同意不同意,为了长沙数十万的饥民,徐某这次借粮是借定了!”徐麟看着下面群情激奋的情况,也收起了自己的笑脸,非常强势的说道。
“徐麟,这长沙不是你们徐家的长沙,官府还管不得我们借不借粮,你们徐家凭什么强制借我们的粮食?”一直与王先谦保持共同进退的叶德辉在会议桌上狠狠地拍了一下,站起来对徐麟训斥道。
“我便强制借你们的粮食你们又能怎么样!”徐麟在将这份请帖送到各家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与长沙士绅决裂的准备,现在面对叶德辉的指责,也勃然大怒道:“我现在就讲话给诸位放在这里,明天我会派人向各家去借粮,但凡有敢阻拦不借的,不要怪我徐麟不让你们在长沙立足!”
“徐麟,你这样做可是要与我们长沙所有的士绅为敌,老夫劝你要想清楚。”王先谦非常恼怒的对徐麟说道。
“为了长沙数十万饥民,我们徐家不惜与任何人为敌!”徐麟在这些代表着长沙士绅界最顶层的士绅们的身上扫视了一边,坚定地说道。(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七章 联盟()
就现在的形势而言,日本政府已经没有了战争的潜力,沉重的外债足以让政府当掉裤子也付不起应该支付的利息,而国内民生凋敝,连仅有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如此情形让任何意志不坚定的日本人都对最后的胜利失去了信心。
以陆军三长官之一的教育总监本乡房太郎为首的反战者联盟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在中午的时候联袂拜访了正在部署作战计划的徐卫,通过长达三个小时的谈判之后达成了日本新政府的组成方案,同时日本反战联盟还同意为进攻的军队提供必要的行政人员。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战争就是如此,一旦抢占先机就要顺势而上,在动作上讲究快、准、狠,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打垮敌人。
在与日本反战者联盟达成协议后,徐卫立即命令已经集结好的军队分批次进攻日本各个军事重地。
在进攻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方面,徐卫命令已经补充完整的机械化步兵第一师第一团和摩托化步兵第一师第一团铁路线进攻,其目标是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宫城县。
宫城县位于日本东北地方的中央,距东京三百公里,东临太平洋,西连奥羽山脉与山形县为邻,南接福岛县,北连秋田县、岩手县,是日本著名的农业、畜牧业地区。
从徐卫对日本宣战之后,宫城县就成为了本州岛东北地区预备役军队的集结地。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聚集了包括青森县第八师团预备役在内的五万多名士兵,这些士兵在昨天徐卫进攻东京的时候就接到内个逃亡前的最后一道命令。全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仅靠机械化步兵师第一团的兵力虽然能够将宫城县那些没有重武器的预备役击溃,但依然无法做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机械化和摩托化军队进攻的时候,整装待发的第三师也已经踏上了前往宫城县的列车,这趟列车与前行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同步,其作用无非就是接收俘虏和地方政府罢了。
在进攻日本本州岛中部地区方面,徐卫命令补充完整的机械化步兵师第二团和摩托化步兵师第二团进攻中部地区的军事重镇石川县,这里是第九师团预备役所在地,根据情报人员从石川县发来的电报显示这里已经集结了超过两万的预备役士兵,并且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与此相匹配的是,徐卫还派遣了第四师乘坐火车跟现在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的后面。以便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
其实,在本州岛中部地区还有一个比石川县更重要的军事重地,那就是有“中京”称谓的名古屋所在地爱知县,这里不仅有建制完全的常备第十五师团,还有超过四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同时从爱知县情报人员传来的消息,这里的第十五师团以及预备役部队已经与退守京都府的大本营组成了联合防线。
根据情报显示,退守京都府的日本政府虽然没有能力兼顾东北地区和石川县两地的预备役防御,但却凭借广岛县的第五师团、爱知县的第十五师团、京都府的第十六师团在爱知县、滋贺县、京都府沿线组建了一条完善的防御线。
退守京都府的日本政府凭借本土优势在短时间内从近畿地区征调了很大一批民夫来修建这条防线。企图用这条防线将徐卫的军队拖延到主力军队的回防,然后再主动出击,将徐卫这个侵略者赶下大海。
日本的常备师团不同于紧急征调的预备役,那是一支拥有强大重火力的部队。在有防备的情况下纵然徐卫集结了自己所有的坦克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支部队击溃,反而会将自己的机动部队深陷入这条防线,这就是后世德军深陷苏联的翻版。
徐卫的第三路军则是命令机械化步兵师第三团和摩托化步兵师第二旅连同第一和第二师向京都—名古屋沿线逼近。不过这支部队并不是用来进攻日本政府的京都—名古屋防线,而是要在这条防线的北面再建一条防线。与退守京都府的日本政府军队形成对峙状态。
徐卫并不怕与日本形成对峙,更不怕日本主力军队的回防。他的海军虽然没有完全将九州岛和本州岛的海上运输线切段,但这也仅仅是凭借着天黑用小船绕远道运送一下军队而已,这样还时不时的被巡逻的军舰发现击沉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