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的大业中。
1939年 1月 5日,昆明阳光灿烂,碧空万里,暖烘烘的阳光,洒在这战时平和的名城大地上,有如阳春三月,滇池
里波光粼粼,风和日丽。茅盾一家和萨空了夫人金秉英及两个女儿,一起登上去兰州的飞机。楚图南等文协云南分会的
朋友前来送行,大家握手相别,期待着下一次见面和畅叙。
飞机直冲蓝天,茅盾倚在舷窗口,望着机翼下如画如诗的云南大地,山峦起伏,江湖如镜似练,在如絮白云下缓缓
地蠕动着。飞机在成都停留时,身材魁梧的张仲实也走上了这架飞机,他也是应杜重远邀请去新疆,正好与茅盾同行。
经过 9个小时的飞行,在下午 4时 50 分,飞机降落在兰州机场。茅盾一走出机舱,一阵寒风平地袭来,呼啸的西
北风,茅盾还是第一次领教。尤其是从西南温暖如春的云南过来,更觉这黄土高原的寒冷。
在瑟瑟发抖的寒风里,茅盾一家、张仲实、金秉英等一起住进当时兰州颇像样的南关外中国旅行社招待所里,等待
进新疆的飞机。
这个兰州城里最好的招待所,其实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进门是个小院,左边墙脚下有几墩花坛,右边是一排新建的
平房,约五至六间,室内是地砖,上面没有天花板,一眼可以看到屋顶;正面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楼楼房,楼上楼下
各五间,一个外走廊,可以看院内的一切。茅盾他们就被安排在楼上。
开始,茅盾以为在兰州也像在昆明那样,呆上 5—6 天,就可以去新疆了。不料,一天二天过去了,去新疆的飞机
消息迟迟没有来,因此,茅盾只好耐心等待。
兰州没有昆明那样热闹,也没有昆明那样繁荣,据说当时兰州城里最高的建筑也只有两层楼,而且白天一阵风吹来,
遮天蔽日,黄土灰尘飞扬。因此,平时大家很少出门。住进招待所不久,茅盾他们发现有两个青年女子也在招待所住着,
一个学生模样,一个看上去年纪稍大一些,穿戴也较时髦。
她们的行踪,开始引起了孔德沚、金秉英她们一阵恐慌。不过茅盾和张仲实觉得不必多虑,所以就坦然了。
茅盾他们到达兰州的消息在报纸上刊出以后,陆续有人来拜访,不过没有在昆明那样热闹。年轻的兰州生活书店的
经理薛迪畅第一个来到招待所,当茅盾问起兰州的情况后,薛迪畅向茅盾详细地介绍了兰州文艺界的凄凉情况。他告诉
说:兰州没有文化界的组织,文协甘肃分会还没有成立,第三厅派来了战地文化服务团的几个人,正在筹备文协,但终
因人少,也没有结果。刊物是有一个,叫《现代评坛》,团结了十几个人,半个月一期,每期 500份,也是勉强维持。
茅盾听后,也感觉到西北地区发展抗战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
后来,薛迪畅又带了几个当地文学青年来见茅盾,其中有《现代评坛》的编辑赵西。茅盾在与这些文学青年谈话中,
希望他们与第三厅的战地文化服务团的同志合作,共同筹备文协。并对《现代评坛》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坚持下去,表
示赞赏。他们则向茅盾讲了不少甘肃、兰州文艺青年的思想。
后来,应赵西他们要求,茅盾在兰州萃英门的甘肃学院作过两次讲演。第一次的讲题是《抗战与文艺》,第二次是
《谈华南文化运动的概况》,介绍华南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运动的方法,如上海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广州的
文艺通讯网运动,香港举办业余学校等。给甘肃文艺界带来了一阵春风。
除了这两次讲演,在兰州没有人来约稿,也没有热闹的宴请,因此茅盾闲来无事,白天就逛书店、逛商店,买了一
批二、三十年代的书,整整装了一木箱!茅盾估计飞机一时走不了,并且新疆驻兰州办事处,也是个不于实事、作作样
子的地方。自然也解决不了茅盾进新疆的交通工具。所以茅盾便从书店里弄来一本俄语书,让张仲实教俄语。茅盾学得
非常认真。
有时,吃过夜饭,没有事,茅盾他们便踩着寸许厚的浮土,去市内观光。走在这兰州街道上,空气中飘来丝丝腥臭
味,茅盾他们觉得奇怪,陪同的薛迪畅告诉说,这是兰州城里老百姓用于牛粪烧炕取暖,所以有这腥臭味。
当时兰州唯一有名的景点是它的黄河大桥,这是黄河上第一座铁桥,所以很有名。茅盾他们白天没有事儿时,就去
那里观看,并从桥上走到黄河对岸,又沿着对岸的山脚下,朝下游走上百多公尺,再坐羊皮筏子回来。
时间一晃,春节到了,大年三十,招待所经理招待旅客吃年夜饭。春节过后,兰州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这时,前
天刚来过的老熟人胡公冕来了,他曾在杭州一师当过体育教员,与陈望道是同事,后来做过蒋介石的卫队营长,清党后
给个闲职。此时他正在兰州。今天他踏雪来访,也主要是来叙旧。
和茅盾聊了一会儿过去的人和事以后,胡公冕忽然问茅盾:“老兄为何这次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新疆?”
“是那边发来邀请。”茅盾把前前后后的经过说了一遍。
“我接触到的人都说,新疆去不得,那地方很复杂,进去不容易,出来更困难。”胡公冕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说。
“能否具体些?”茅盾希望听得仔细些。不料,胡公冕说:“这是听人家说的,具体也讲不清楚。”
这是茅盾进新疆途中,第一次听到劝进疆要慎重的话。有一天,西北公路局长到招待所来看望茅盾。一进门就自我
介绍,说自己也姓沈,并和茅盾的胞弟沈泽民是南京同学。茅盾一听,忙问道:“真的?和阿二同学?”因为自泽民牺
牲之后,有不少熟人一碰到茅盾,就讲起沈泽民,为他的牺牲而扼腕叹息。不料在西北黄土高原上,也有泽民同学,感
慨万端。茅盾一边给沈局长倒茶,一边说:“泽民南京读书时,我也去过你们那个学校,不过我不是读书,我是随一个
老先生去南京图书馆查资料编书,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个沈局长对沈泽民在学校的音容笑貌记忆犹新,描绘得有声有色,沈局长是个健谈而且开朗的人,和茅盾、张仲
实他们虽然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更因和茅盾弟弟同学这一层关系,显得更亲近。如此来过几次,沈局长倒成了茅盾、
张仲实的常客,沈局长一来,大家就谈笑半天,打发了等飞机的那种寂寞。
有一次,沈局长来了,说到新疆风土人情时,沈局长敛起笑容,郑重地问茅盾:“沈先生去新疆有把握么?”茅盾
一听,感到愕然。
“你们有把握进去,有把握出来吗?”沈局长以为茅盾没有领悟,又补充道。
“有什么情况吗?”茅盾敏感地问。
“噢,情况倒没有。只是兰州的人都说,新疆自古乃化外之地,从前进去的都是冒险家和亡命徒,不管在那里如何
飞黄腾达,最后都葬身异域,没有几个跑回来的。”沈局长说到这里,停了停,又说,“盛世才上台以后,情形一变,
把新疆封锁起来,里面准确的消息一点也传不出来,只是听说照样乱得很,你们这样贸然进去,不是太冒险吗?”
茅盾一听,笑道:“杜重远进去三次都出来了,你看过他写的书吗?”
“看过,不过我们这里的人都不相信。”沈局长一脸认真他说。
“以沈局长之见呢?”茅盾问道。
“您至少应该把家眷留在内地,单身前去,这样将来也有个脱身的借口。”沈局长深思熟虑地说。
“谢谢沈局长的好意,我们会留心的。”茅盾一边给沈局长续茶水,一边表示感谢,觉得沈局长还是十分真诚的。
困在兰州的茅盾一家和张仲实、金秉英等都十分焦急。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飞机的确切消息。所以,茅盾一
度想沿河西走廊进新疆,因为汽车比飞机好找。
又过了十多天,茅盾他们一行终于被告知:有一架从兰州到哈密的飞机可以搭乘。杜重远也来电报,对茅盾他们劝
说道,从哈密到迪化(即今乌鲁木齐)的交通工具容易解决。
2 月 20 日,兰州洁净的天,万里晴空。茅盾一家和张仲实、金秉英及其孩子,登上了翘首盼望已久的飞机。轰鸣
中朝西飞去。终于上路了,一颗等待得焦急的心,放下了。忽然,飞机抖动起来,困乏的茅盾,睁开沉重的眼皮,朝弦
窗口望去,机翼下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和沙漠,高低起伏,沙海金浪,十分壮观。山峦低处偶尔看见一、二土堆,那是
当地农民的住户。高处是山,一片苍凉和焦黄,仿佛是一幅年代久远的国画,铺展在西北大地,又仿佛是一盘黄沙堆垒
的模型。
“沈先生,这是星星峡!”与茅盾他们同机去新疆的新疆土产公司经理,从后座伸过头来,告诉茅盾。茅盾朝机翼
下望去,原来是南北走向的山峦中间,有一个豁口,旁边有几间土屋。就这么普通的地方,竟是当时进新疆的唯一通道!
飞机到哈密后,新疆盛世才派来迎接茅盾他们的汽车,也随后到了。茅盾他们对千里迢迢赶来迎接他们的副官,表
示感谢,副官笑道,督办和杜院长都非常欢迎沈先生和各位早日到新疆,但路上很辛苦,所以一定要我们照顾好沈先生、
张先生。于是,茅盾一行在一个副官陪同下,经鄯善、吐鲁番,穿天山,过达板,于 3月 11 日到达迪化。
茅盾、张仲实即将到达迪化的消息传到盛世才的督办公署,盛世才立刻命令卫队随他出门,郊迎二十里,欢迎口里
来的名作家、名教授。身材魁梧、浓眉方脸、留着口髭的盛世才,校呢军服外面披着黑色斗篷,在卫队的护卫下,满脸
笑容,而又恭谦地欢迎茅盾一行。
茅盾和盛世才握手之后,笑道:“我们来新疆工作,有劳督办亲自迎接,实在不敢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