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传-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等病稍好些再去上海。于是,茅盾过了两三天后,急速赶赴上海,与夫人孔德沚和女作家陈学昭等去墓地寄托哀思。
茅盾原打算在乌镇写长篇小说《先驱者》的计划,也中断了。茅盾连续写了《写于悲痛中》等三篇文章,纪念悼念鲁迅。
    在两个口号文章论争期间,邹韬奋发起、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这本仿苏联高尔基的《世界的一日》而成的书,
以 1936 年 5月 21 日这一天所发生的事作为全国征文的内容。这本书于同年 9月由生活书店出版。
    在抗战前,茅盾在论战纷呈,风云多变的时代里,他依然勤奋创作,写了《大鼻子的故事》、《儿子开会去了》等
儿童文学,以及《烟云》、《送考》、《官舱里》等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茅盾为日本《改造》杂志写的小说《水藻行》,
这是茅盾以故乡为背景的,反映人性觉醒的一个短篇小说,也是茅盾一个唯一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写这个小说的目的,
“就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形象,他健康、乐观、正直、善良、勇敢,他热爱劳动,他蔑视恶势力,他也不受封
建伦常的束缚,他是中国大地上真正的主人。”
    同时,茅盾还写了不少散文、评论和译文,同时他也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写了 3万字的一本书:《创作的
准备》。这是他第一次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
    此时,抗日战争的风暴即将来临。
    蒋介石健忘,通缉令未取消,邀请电已到。文章代枪炮;虽失文章本色,却是时代使然。远走他乡,妻子灯下抱猫
苦等——只缘烽火连天。

第十七章连天烽火

    1937年是个烽火连天的年份!
    上一年 12 月发生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终于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抗日了!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
奉下回到南京。消息像一二八时商务印书馆的纸灰一样满天飞的时候,茅盾他们一些在上海的左翼进步文化人,面对各
种各样的传闻,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消息,惘然了。圣诞节的夜晚,茅盾被街上的鞭炮声所惊醒。孔德沚上街一打听,
原来是上海的党政警宪奉命庆祝蒋介石被放回南京,一些不明真相的小市民,也跟在后面起哄。
    茅盾关上门,拧亮电灯,在灯下写了一篇散文:《鞭炮声中》。把蒋介石被放回南京时的那个圣诞节晚上上海小市
民的面相刻划得入木三分,留下了一个令人捧腹的片断。
    1937年 6月底,江南在酷暑笼罩下,热得似乎比以前更早!从西安回来的蒋介石,似乎比以前更活跃了,并且装出
一副开明君子的样子,他以领袖身份,邀请全国各党各派各方知名人士上庐山“共商国是”。一天,郑振铎送来国民党
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处寄来给茅盾的邀请信,邀请茅盾参加庐山第三期谈话会。茅盾捏着这封邀请信,向郑振铎苦笑道
:“他们给我的通缉令还没有撤销,怎么又来邀请信?”郑振铎也笑了起来,问道:“你准备去不去呢?”
    “我想想再讲。”茅盾把信朝桌子上一扔,说道。
    “我看可以去听听老蒋说些什么。”郑振铎认真地说:“这比报纸上的新闻可靠。”
    茅盾敛起笑容,点点头说:“这倒也是,如果他真能抗日,总也是好事,何况也可乘机摸一摸蒋介石抗战的决心究
竟有几分。”于是茅盾写了一封表示愿意出席庐山谈话会的回信,仍托郑振铎转寄。
    不料,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茅盾收到“鉴三期谈话会因时局关系暂缓举行特此奉闻。”的一纸电报,原先上庐
山的打算也就此告吹。
    此时,全国烽火蔓延,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平津告急,时局十分危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7 月 30 日,北平、天津沦为敌手,日军从山海关外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增兵。
    8 月 7日,日本的川越大使到了上海,日军陆战队和海军集中在上海,9 日,日本海军武官士兵强闯虹桥机场,枪
击士兵,被中国士兵还击毙命。8 月 13 日,日军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在上海发动大规模侵略进攻,英勇的上海军民
奋起抗战,上海街头号外纷飞,人心激昂。茅盾也为这种民族精神的大检阅而激动而欢呼。
    14日那天是周末,上海进步文化界照例有个聚餐会,这些文化人都被昨天的战争激动着,也有不少人抱着探听消息
和去向而来的,因此,聚餐会比以往多了一桌,气氛仍然十分热烈,探讨文艺家在抗战中的任务以及活动等具体问题。
茅盾在席间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人人都要有拿起枪来的决心,但是在目前,我们不要求作
家艺术家投笔从戎,在战争中,文艺战线也是一条重要的战线。我们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我们要用它来描绘抗日战士
的英姿,用它来喊出四万万同胞保卫国土的决心,也用它来揭露汉奸、亲日派的丑恶嘴脸。我们的工作不再在亭子间,
而在前线、慰劳队、流动剧团、工厂等。茅盾越说越激动,最后他说“总之,我们要趁这大时代的洪流,把文艺工作深
入到大众中去,提高大众的抗战觉悟。开创一个抗战文艺的新局面来。”
    茅盾话音刚落,其他朋友纷纷发表意见,希望办一个适应战时的刊物,并推举茅盾担任这个刊物的主编。
    不料,正当大家在炮声中热热闹闹、群情激昂地讨论刊物时,外边进来几个迟到的人,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中国空军雄鹰展翅,轰炸出云舰!这一消息不啻给聚餐的文化界战士带来一付兴奋剂,个个仿佛要上战场去似的,一轰
而散,兴奋地离去。
    15日,茅盾约冯雪峰去找巴金,商量办刊物的事。茅盾把昨天聚餐会上大家的意思说过以后,巴金连连说:“这很
好,这很好。”表示赞同。他还对茅盾说:“文化生活出版社已决定《文丛》停刊,听说《中流》、《译文》也已决定
停刊。所以,抗战真正开始了,但文艺阵地上却一片空白,岂不让后人笑话?”
    “对,你讲得对。我们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出个刊物,和这个时代合拍!”茅盾吸了一口烟,接过巴金的话茬说。
    巴金又说:“不过当前书店老板都忙着搬家,顾不上出新书和新刊物,看来这个刊物还是我们自己集资来办,好在
周刊经费也不多,销路估计也可以的。”
    “何不用《文学》、《中流》、《文丛》《译文》四个刊物的同人的名义办起来,资金也由这四个刊物的同人自筹。”
冯雪峰说。
    “冯先生说得对,就这么办,还可以加一条,写稿尽义务,不付稿酬。”茅盾又兴奋地补充着。这样,一个为顺应
抗战形势而诞生的刊物——《呐喊》的雏形初成了。茅盾自告奋勇来写发刊词,又约定由茅盾、巴金、冯雪峰分头去找
《文学》、《中流》、《文丛》、《译文》四个刊物的主编,讨论合力办刊。茅盾热血沸腾地赶写了《呐喊》的创刊献
词《站上各自的岗位》,用充满激情的文笔写道:“中华民族开始怒吼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赶快从容不迫地站上
各自的岗位罢!向前看!这有炮火,有血,有苦痛,有人类毁灭人类的悲剧;但在这炮火,这血,这苦痛,这悲剧之中,
就有光明和快乐产生,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
    到 8月 25 日,《呐喊》像一个婴儿一样,呱呱坠地了。它的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呐喊,就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的控诉。上海街头一边是炮声隆隆,一边是人们争相购买抗日的报章杂志。但是,这个阵容强大的《呐喊》高知名
度的作者阵容,自然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不久,出现了租界工部局扣留了抗战报纸和杂志,报童被殴打等等情况,
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呐喊》。于是茅盾他们又利用邵力子等老朋友的社会关系,走个形式,到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社会
局补办个手续。这时,茅盾他们也听到不少朋友对《呐喊》这个刊物名称有不同看法,认为和这个时代不协调,仅仅呐
喊是不够的。因此,茅盾趁补办手续的机会,把《呐喊》改为《烽火》,于 9月 5日正式出版。
    从 7月到 9月这三个月里,茅盾以不可遏制的感情,写下了抗战初期的大量檄文,也写下了大量的扩展抗战文艺的
设想和意见。当时《救亡日报》曾有一则令人惊讶的报道,说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战时服务团在静安寺冯存堂药号门口
办个壁报,取名《实弹》,宣传抗日。在第一期的壁报上,茅盾也为它写了文章,可见当时茅盾的热情之高了。
    自八一三以后,战争并没有在上海立即迅速发展,日军和国民党的战场上,处于一种胶着状态。直觉告诉茅盾,
“上海不可能久守!”怎么办?茅盾面临着一个离开硝烟弥漫的上海,向何处去的问题。茅盾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询问
母亲是随茅盾全家逃难呢,还是留在上海租界?此时的租界还是安全的。不料,茅盾母亲托人带信来说,她要留在乌镇,
并说,到内地逃难,老了,走不动了,不拖累你们了。住在上海,费用高,不如住在乌镇清静。
    茅盾接到母亲信,仍不放心,便让妻子孔德沚去乌镇说服母亲,并接到上海租界里来住。不料,孔德沚去乌镇几天
后,仍旧一个人回到上海,茅盾见风尘仆仆的妻子一个人回来,急忙问道:“妈妈呢?”
    “妈妈不肯来上海,她说上海打仗,乱哄哄的,不来添忙乱了。”孔德沚一边洗脸,一边说。洗好脸,她又对茅盾
说,“妈妈让我们走之前,把一些书等带不走的东西,送到乌镇去。”
    茅盾一听,苦笑道:“妈妈一个人在乌镇,我们总归是不放心的。”“也许小鬼子不去那里。”孔德沚自我安慰地
说了一句。
    这时,邮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