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探贝斯特-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年发起“五国相王”(《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1,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1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后事:

    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齐楚联盟对秦是一种威胁,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然后向楚怀王许意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齐断交,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秦国不给,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消灭八万,俘主将屈匄以下七十余人。进而占领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楚怀王反击,又大败于蓝田,张仪的连横对秦的强大和以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有积极作用。

    齐国也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张仪邀请相会于秦,一直扣到死。

    齐韩魏合纵攻秦和秦攻韩、魏

    公元前298年,齐约韩、魏合纵攻秦,赵、宋与秦联合,但赵、宋没有帮助秦国,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

    公地前294年,因齐孟尝君指使田甲劫王没有成功,逃到魏国为相。齐改变政策和秦、赵配合,想在秦赵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齐妥协后攻韩、魏。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消灭魏、韩联军24万。前294年、前291年,秦连续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苏秦合纵攻秦

    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288年,秦怀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燕攻破齐国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宋偃王当政),势力大振,引起三晋和楚的不安,秦乘机约各国攻齐。

    五国合纵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五**队攻齐,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齐国70余城,齐闵王被楚军杀死。后来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乐毅,用骑劼,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军,恢复各国。但齐国受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打破了。(。。)

464 孙膑和庞涓 1()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

    战国中期外交策略折叠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

    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1,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战败之后。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3,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2。

    1《战国策。中山策》。

    2《战国策。中山策》。

    1《韩非子。五蠹》。

    2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53…254页。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1。‘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惠施的去魏相,是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2,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气。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要赶走张仪。于是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3,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1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2的一次‘合纵‘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3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4。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队打得大败,斩杀8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失败了。

    3《战国策。魏策…》。

    1《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史记》卷七十《张仪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