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观点二
这种观点起源于当代学者聂文涛对《素问》的训诂。
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平气时。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从这三面考虑之后,才能体会出中医学思维中对生命自我维护的理解。对人体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医学的差别所在。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五行的各种意义上面已经分析,为了清楚起见,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1)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2)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3)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特性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4)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5)指藉着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大气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之外,若把其馀(2)(4)(5)及(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物象归类
五音: 徵、 角 、宫、 商、 羽。
五脏: 心、肝、 脾、 肺、 肾。
五味: 苦、酸、 甜、 辛、 咸。
五方: 南、东、中方, 西、北。
五色: 赤、 青、 黄、 白、 黑。
观点三
1水。宇宙本源喻象。道生一。将一比喻为水,广阔无边。
2火。水的低密度状态,水泡,水蒸汽。一生二,水生水泡,水泡中又有水。不同密度的水,互为阴阳。水为阴,水泡为阳,万物负阴而抱阳。
3木,表示水多水泡少。高密度水多于低密度的水泡。
4金,表示水少,水泡多……
5土,表示14四象组合成的相对稳定态。
此观点立体模型为正四面体(正三棱锥)。
此观点前四行是皆生皆克,直到成为四象相对稳定态,三生万物,万物归土。一切存在实质的事物都是土行,都是相对稳定态。
数理分形
分形集
五行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元为生成元(五个一组;五进制,五倍体)构造的五行(元)分形集(setsfive elements)的分形联系或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象)到内(藏…脏);从自然界到人体,五行(qinaries)…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脏…(五)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我们可以容易地构造出阴阳,五行分形集,它们类似康托集(见邓宇的“中医分形集”已刊出)。五行集的分维d=1。4650。
由阴阳集,五行集我们还能构造出统一化的阴阳五行分形集,其分维d=ln10/ln3=2。0959。它们是现代分形藏象,分形经络理论的基础。数理阴eq阳ep(=道=ep+eq=e=)和哲学逻辑学,模糊数学;集合论数个科学定义和定量评判指标。其中e是能量,p是无序度,q是有序度,内能新热力学第一定律,普朗克的量子关系,德布罗意关系的引入(见邓宇等的“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1998;2:59…61)。
生克关系
五行,是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能量属性特性的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其中:
五行相克(克即胜过)是描述属性特性形态的相互关系。
金克木;五行中金不是金属;而是气;气出而成雾。飞升上天而成云。
五行相生(生即出现转化)是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为生命之源以生木;木为生命之精。木燃为火;火文明之始。火焚木后为土;大地为生命根基。大地藏气;气上九霄化为雨。
正因如此,我们就能从阴阳五行中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又正如《道德经》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370 五行绝伦 7()
中医五行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机制。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五行属性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
原始的五行属性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万事万物机制的抽象概念来应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属性归类
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归类意义
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五行四季(五行旺相休困)
1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2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