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6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蛩牍擦恕

    暗暗自责的同时,刘备也在心中祈祷,千万千万要没有事啊。一路打马狂奔回了长安,直入府中,来不及更衣,就这样满面风尘的冲了进去。

    却只见外面站着刘恪,刘恪见刘备来了,唤道:“兄长。”

    刘备就止住了脚步,问道:“十一,情况如何?”

    刘恪满面愁容,道:“里面太医都在呢,你快进去看看吧。”

    刘备心中一沉,推门而入,只见里面卢珻、罗耶珂、蔡文姬都在旁边服侍,自己的儿女们都跟在他们的娘亲身后,几个太医正在房中忙碌。

    见刘备进来,众人又是一阵慌乱,喊的喊,拜的拜。刘备摆了摆手,大步行至榻前,见榻上那个满面枯黄的妇人,心中一酸,眼泪就涔涔而下:“娘,孩儿回来了。”

    刘夫人闻言,眼睛睁开,见是刘备,不禁一喜,挣扎着笑道:“五郎,你回来啦。回来就好。”咳嗽两声,刘夫人又沉沉睡去。

    刘备守了一会,见母亲陷入睡眠,这才爬了起来。行至外院,问太医道:“如何?”

    太医对道:“王太后殿下早年过于劳累,伤了根本,后又得奇珍补元。能撑到如今,实属异数。如今已是油尽灯枯,非药石可医。还请殿下恕罪。”说完就拜了下去。

    刘备沉声道:“我不怪你,可有请张公过来?”

    张仲景现在是太医令兼青州书院医学博士,太医治不了的,或许张仲景能有办法。谁曾想这太医就道:“王太后病发当日,张博士就已经来过。此诊断就是他亲口所言。如今所用药方,也是他命我等开具的。”

    刘备心中就是一沉。张仲景都没有办法的话。现在太医的用药,估计就是听天命尽人事,尽力让母亲撑到他赶回来了。

第八百二十五章() 
人的生死,如同昼夜轮回,四季更替。那是不可逆转的。岂不见世间多少帝王将相,他们所能享用的资源如大海。但时辰到了,一样也逃脱不了奈何桥上走一遭。

    牛如张仲景和华佗,也对刘夫人的身体毫无办法。刘备也只能在无人之处默默垂泪。刘夫人走得很安详,毫无痛苦,脸上甚至还带着微笑。她应该是开心幸福的。前半辈子,她几乎把这世间所有的苦难都尝过了。

    青年丧夫,家贫如洗。好在这一切她都熬过来了。一手拉扯大的儿子刘备,不但顺利的长大成人,为刘家开枝散叶,还建立了她连在梦中想都不敢去想的功业。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儿子健康平安,事业有成,自己膝下孙辈成群。死了去见丈夫,去见舅姑,心中底气足得很呐。

    天子闻得中山王太后薨,欲亲临祭拜,被刘备忙忙劝阻了回去。天子又赐以太后之礼归葬,也被刘备谢绝了。

    这与礼法不合,刘备心中悲痛不已,只想让自己的老娘走得安静。不想让有些人瞎嚼舌头。选了个日子,刘备带了刘恪以及一家老小,扶灵回到涿县楼桑里,把刘夫人葬在了自己的父亲刘弘旁边。

    在这边主持大事的是刘备的叔父刘恭。弹指数十年,当年意气风发,雄壮过人的好汉刘恭,如今也满头花白,垂垂老矣。

    他脸上的悲伤,甚至比刘备还要来得深刻。他小时候,可以说就是兄长刘弘和嫂嫂给拉扯大的。兄长早逝,骨头估计都化成了黄土。如今一晃几十年,老嫂嫂也没了。

    人老了,就越发容易伤春悲秋。越发见不得死人。尤其是自己的至亲之人。下葬之时,刘恭号啕大哭一场。回去的时候,脚步显得越发蹒跚了。

    刘备看着风中那个不再坚挺的背影,对刘恪道:“十一,叔父还是不愿意去长安么。”

    刘恪摇了摇头,道:“父亲不愿去,说要在这里给咱们守住家。”

    远远望去,楼桑里的桑树,依然那么高大粗壮。而树下,绕树而戏的儿童,却不知已经换了几茬。但这里,将永远是他们的根,不管他们将来会去向哪里,楼桑里,都会一直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刘备向朝廷请旨,要在家守丧三年。朝廷顿时就乱了手脚,大将军幕府里面,以荀彧为首的谋臣们,也齐齐出声反对。

    汉朝的居丧制度,其实就是一个大坑。

    汉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以孝治天下。儒家寄希望于化孝为忠。在家孝父母,在国忠君王。从而达到稳固江山,维护汉室统治的最终目的。

    当年汉承秦制,也跟着要守丧三年。但是汉文帝很快就发现了,这三年之丧的不靠谱。居丧三年,不能吃肉饮酒也就算了,还不能娶妻生子,不能从事社会生产。这大汉朝刚经过战乱,人口大幅减少,各种资源极度贫乏。死个人都守三年丧,这国家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

    汉文帝意识到了“其制不可久行”,于是在自己的遗诏中改变了这一制度,要求“出临三日,皆释服”;既葬,“服大红(功)十五日,小红(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也就是说,哪怕是他死了,天下臣民一起给他服丧三十六天就完事了。在这里,儒家三年之丧的制度被改成了“以日易月”,变成了三十六天,并从此垂为定制。

    这条好的政策,被一直坚持执行到了西汉末年。哪怕是在扶持儒家上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三年之丧制度,都没有能够被儒生们给恢复。

    那是因为,稍微有点智商的君王们,都知道执行三年之丧,简直是在给自己的江山开玩笑。

    只是,汉朝自己本身大力提倡孝道,甚至考察、选拔官员,都首先道德(孝行)良好的人来充任(察举孝廉)。这样自然就避免不了在民间,产生一种重视孝行的风潮。因为孝子才有前途啊。忍住三年从而获得一个飞黄腾达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傻子才不干呢。

    当民间风潮愈演愈烈的时候。朝廷终于也参与进来了。汉哀帝的时候,“河间王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益封万户。”;“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河间王行三年之丧封邑增加了万户;在太学读书的博士弟子父母死了,也可以告假丁忧三年。

    以前居丧多久,是民间自由随意。朝廷不表态。现在天子这么一搞,那就只差没明说了。而万户封赏的好处就在眼前发生,谁不为之心动?于是上行下效,更是蔚然成风了。

    后来出了个王莽,为了获取声望,他是身体力行的执行着三年之丧的规矩。搞得东汉光武帝遗诏下令薄葬,一切如汉文帝时的制度。然后又诏告大臣们不许告宁。然后这会却已经是晚了。

    当然,为了不荒废国家大事,朝廷特意进行了规定,那就是公卿刺史以及二千石以上者,不得行三年之丧。至于二千石以下的,你们随意吧。朝廷想管也管不了,也懒得管了。

    只是到了东汉邓太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她老人家竟然下诏规定:“长吏以下,不以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这一诏令,后又被列入《汉律》之中,成为选举仕进的一种资格。这为了官帽子,谁敢怠慢。于是久而久之,儒家的三年之丧制度终于绝地翻身,成为了“天下之通丧”。

    当然,也会存在某些特殊情况,如军人可以“遭丧不服”,要在外面打着仗,丢下军队跑回来服丧,天子也没那么傻。而有些确实不能离开的大臣,皇帝也可专门下诏,令臣下释服办公不要走。

    现在社会上,普遍都是三年之丧了。一种行为,当它成为了全社会都共同饯行的一种习俗时,想要再改变。那就是真的难了。袁绍为何名满天下,还不是他在家为父母连续居丧六年。从而获得了满天下士人们的赞誉?

    朝廷对于贵族和大臣们,在品行上的要求,格外严格。刘备当年为父亲居丧三年,现在母亲去世了,他若不提出守丧,岂不是要被天下人的口水给淹死?

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开发(二合一章节)() 
移风易俗,非常困难。后世不说别的,只说一个禁燃烟花爆竹,且不去说它对不对。推行了多少年,大城市里面一样有人在放,人数还不少。更不用说什么推行火葬了。农村里你就是强制性拖去火葬了,人家也会大办丧事,然后再准备棺材,把骨灰盒放棺材里,挖个坟送上山给埋了。

    所以刘备没想着要去强行改变,但他也做了变通。朝廷下旨夺情之后,刘备上疏表示:“汉自灵帝以来,诸侯并起,崩乱至今。幸赖天子明德,祖宗福荫,天下州郡,又复归汉室。唯有荆、益,孤悬在外。臣名为汉臣,份亦宗室,是以虽遭母丧,心胆俱裂。亦不敢有负陛下之隆恩,置祖宗家业于不顾也。愿在家守丧,居府治事。臣之世子,生性至孝,愿代臣至幽州,守墓三年。愿请陛下圣裁。臣泣再拜。”

    奏表到了朝廷,天子批复:“可。”

    于是中山王世子刘瑾,就代父至涿县,结庐守墓。与此同时,刘备密信又到了刘恭处,让他看好自己这个儿子。刘备对长子刘瑾的培养,花了很大心血,这是他未来的接班人,所以从品行,从能力,从言行,从性格等各方面,他都会去仔细观察,然后得出结论行还是不行。

    未来的一个偌大帝国,若没有个优秀的掌舵人,那又怎么行呢。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大战连年,北方虽然是丰收不断,但供应起庞大的军队来也有些吃力。刚好刘备决定在府中服丧治事,于是就静下心来,决定把一些事情先放一放。而另外一些事情,则可以先行推动起来了。

    北方,百万民夫被征发起来,开始修筑通往塞外的驰道。趁着鲜卑被汉军一扫而空,草原势力还没有再度兴盛的时机,汉人开始了草原大开发的疯狂模式。

    从受降城一直到稽落山,再从稽落山到匈奴河,西海,燕然山,再到狼居胥山,驰道如同玉带,在大草原上蜿蜒伸展。路基高高隆起于地面,道旁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