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5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V鞴闶┤实轮拢涡攵么缶俊

    这话是贾诩说的,怕刘备没听明白,庞统说得更直接。就是让刘备驻大军在这里,就像一把利剑一相悬在江东的头上,这把剑什么时候斩下去,全凭刘备心意。只不过这样一来,南方在这巨大的压力下,肯定就会出乱子。

    若是一来就发动进攻,江东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会选择对抗,等一仗打完了再来决定该怎么做。要是这样的话,损失可就大了。

    但要是引而不发,那就不一样了。江东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人要战,肯定有人就想要降。把剑先悬在这里,让江东那边先闹一闹内讧。自己到旁边冷眼旁观,有机会就插手,没机会就先等一等。

    如果江东那边真的是万众一心,都想着要抱团在一起对抗朝廷,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再打吧。

    刘备听完,对这两个家伙的腹黑表示满意。两边硬碰硬,到时死的人何止万数?死的可都是他的臣民,虽然有话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刘备也不是什么心软到见血就晕的人。但能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试试不流血的法子呢?

    他给了江东选择的机会。他有足够的耐心等。但要是江东还不识趣,那他也只能选择做那铁血无情的人了。

    效果很明显,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这样子的。大江南岸随时都有操舟北渡的人,江东怎么管都管不住。在听到孙策与孙权发生争执的情报后,汉军大营的将帅们,眼睛刷的一下就都亮了。

    这一世,孙坚死得晚,孙策到现在也还没有死。所以孙权压根就没有任何上位的机会,他还没有被残酷的现实磨砺成为历史上冷酷无情的东吴大帝。

    他在父兄的羽翼下成长,虽然有志向有抱负,但却没有那想也不敢想的野心了。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天下大势看得清楚明白。刘备都横扫北方了,大家还有什么资本翻盘呢?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哪怕是刘备突然死掉,北方也会安然无恙。最多刘、曹、孙三家维持现状,三足鼎立。

    但这种现状又能维持多少年呢?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未来的江东与益州只有被北方压着打的份。因为对于北方来言,南方的才是叛逆。

    既然几乎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那他又有什么理由坚持下去呢?成功了没啥好处,当然也基本上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失败了砍脑袋的时候倒是有他的一份。他可不想这么早就死。

第七百九十九章() 
刘备派兵攻打荆州,夏侯渊兵败被俘,南阳尽为汉军所有的消息传到了江东之后。更新最快江东表面上若无其事,暗底里却不知道涌起了多少激流。

    所有江东的大臣,都有人持贴暗底里上门拜访。张紘,顾雍,周瑜,鲁肃等等。北方总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桥梁来让他们无法拒绝,张紘与张昭、王朗、陈登等人交好;顾雍是蔡邕的弟子;周瑜还有本家亲戚在朝为官,周忠官拜三公,周晖出为郡守;鲁肃则由陆家出面。一时之间,江东人心浮动,孙策心知肚明却又偏偏不敢问还发作不得。

    周瑜连夜入宫,往见孙策,诉说衷肠,信誓旦旦:“主公若降,瑜愿降;主公若战,瑜死战!”

    孙策抚其背而慨叹:“吾有公谨,有何忧哉。”

    周瑜方走,鲁肃又来了。周瑜和鲁肃是真没有主动投降的心思。这二人,气度恢弘雅信,只要孙策决定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是万死也不会回头的。

    鲁肃来了,叹道:“主公,人心已经乱了,再对峙下去,我等将未战先败。刘备好厉害的手段。”

    孙策心中烦闷,他知道这事不能怪自己的谋臣,实力相差太大了。看看刘备那边的人才储备库,再看看自己这边的。于是便道:“以子敬之见,吾当如何?”

    鲁肃便道:“与其让刘备笼络人心,莫如与曹军联合起来,奋起一战。刘备此时正在行那见不得人的手段,必然料想不到我军敢先行反击。如此一来,其军必自乱手脚。彼时,我等再三军齐出,撼其大营。”

    孙策一听,眼中精光一闪。这计划很大胆,貌似行险,实际上却又有操作的空间。当然,他并没有表态,而是想了一会,道:“我再考虑下,子敬先下去吧。”

    孙策很想让自己去相信周瑜和鲁肃,但现在这个环境下,他开始变得敏感起来。事关江东基业的存续,压力全在他一个人身上。自己的亲弟弟都与自己意见相反,何况这些不是血肉之亲的臣子乎?

    孙策让自己的亲卫去把曹仁请了来。要说在江东,孙策现在最信任的是谁,那就是非曹仁莫属了。毕竟在江东的地盘上,谁都可能会投降,唯有曹仁不会。曹仁一定是坚定站在自己这边的铁杆盟友。

    曹仁应约而来,夏侯惇听闻夏侯渊兵败的消息,先是听说身死,后来才知道是被俘。这让他先惊后喜,最近心情还没缓过来,于是便留在营中驻守大营。

    孙策请了曹仁过来,也没多客套,直接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刘备手段不停,我等被动防御,莫如主动出击,曹将军意下如何?”

    曹仁和夏侯惇最近也是在嘀咕,江东暗底里的激流他们又不是瞎子,自然也是有所察觉。孙策此言正中曹仁下怀。因为要是再不动,等到刘备那边把江东这里都策反得差不多了,那还打个屁的仗啊。鬼知道北边一渡江,江东这里会出现多少带路党。

    曹仁都和夏侯惇商量着实在不行就先回去不管江东的死活了。不能因为江东而把自己五万精锐葬送在这里。因为再拖下去,搞不好江东的仗还没开始打,荆州就先丢了。

    荆州没了,他们还有退路吗?与其在这里坐等,还不如退回去与曹纯一起守荆州呢。现在孙策主动提出说要开战,那就打吧。

    大战一起,孙策这边肯定是主力。两边打得越凶越好,把两边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刘备也暂时没力气来觊觎益州了。一举两得的事情。

    于是曹仁便道:“君侯此言,深得我意。我与元让亦有此议。刘备屯兵于江北,日费钱粮无数却不来攻,必是熟悉水性之卒士不多。吾五万甲士与君侯麾下大军,皆是惯弄风浪,操盘如履平地之辈。愿与君侯一起,共破刘备!”

    是不是这样,只有天知道,但若是不把自己也骗过了,这谎言如何骗得住别人。打不打得赢,先打了再说吧。万一赢了呢。以少击多而大获全胜的例子还少了吗。战争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万一翻盘了呢?

    于是,曹仁与孙策一拍即合,商量了一晚上,都是绞尽脑汁在想着如何利用汉军的大意与骄傲,如何利用汉军的各种破绽与漏洞。把他们能想到的无数阴险招数都想了出来。又推敲、斟酌了无数遍,这才各自退去。

    江东这边风声渐紧的时候,益州那边也有了新动作。曹操唤来郭嘉:“奉孝,西南形势如何了?”

    曹操自来益州,因为形势紧迫,就不停的在疯狂开拓南方。他才不会像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孟获那样搞攻心为上的战术。一是没时间,二是他压根就不是这种性格。

    曹军一路向南推进,但凡有反抗的,不管你是汉人还是蛮夷,也不管你在当地有多大的威信,通通砍头。

    把南中地区的当地豪族,酋长等等,几乎全砍了。有些地区甚至杀得荒无人烟,能逃的都躲到深山老林去了。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自此,曹操之名,威镇益州。

    平定诸部之后,曹操又搞大移民,把南部地区的各部土著迁移到益州北部来。分散居住,或征为军,或录为民。又迁军户仆从至南方,大分田地山林。

    南方别看天气炎热,环境恶劣,原住民又不开化。但这里绝对是好地方啊。土地肥沃不说,还多产金、银、丹漆。又产牛、马。

    虽然这种西南马非常矮小,但这也大大弥补了曹操现在没有产马地的缺陷。不能当战马,当拉车的马总行吧?

    郭嘉闻得曹操之言,就回道:“军政皆无事,最近又新得荒田万亩,主公,这可是上田呐,一年可为我军筹粮无数。”

    曹操脸上却无喜悦之情,他闭上眼,疲惫的道:“上次闻报,言有路直通蛮夷之国,此事后来如何?”

    郭嘉脑袋一转,立马就反应了过来,主公这是在考虑退路了。没错,曹操在考虑退路了。刘备现在大势已成,很难敌对。现在荆州吃了败仗,自己这边也是顶着莫大的压力在对抗。至于江东,曹操已经很难抱有希望了。

    他不是觉得孙策能力不行。而是觉得孙策麾下的文臣,心思肯定没有自己这边齐心。毕竟孙策还太年轻,恐怕驾驭不住那么多的老狐狸。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会为自己考虑一条退路。

    什么,投降?这个词他从来没有考虑过。

第八百章 战争爆发() 
昔年张骞出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仗时,不由大惊,心想这是我中国之物,怎的到了此处。于是就问其因。大夏人说这是从身毒国(古印度)来的。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大夏慕中国繁华,又因匈奴阻塞其道,于是辗转从身毒国通蜀郡,互通贸易。

    张骞回长安后,上报天子。天子遂使人至西南,诣身毒国。到了滇地。滇王留下汉使,问道:“汉孰与我大?”到了夜郎国时,夜郎王也有此问。这就是成语夜郎自大的来由。

    后世也有研究资料证明,从川滇到东南亚,早在西元前就有迁移通道存在。最早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骠人、靡莫、谌离,其实都是汉藏语系人的一支,而汉藏语系人又有一支源自中国西北的氐羌族系。

    这些人盘踞益州西南和东南亚中北部,各立一国,互相征伐,乱作一团。益州的豪族也参与其中,出资贩卖僰僮、旄牛、象牙、马匹等等。巴蜀之地为何殷富,这也是原因之一。

    曹操进了益州,势力不断向南扩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