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5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刘备说要限奴,荀彧是打心底赞同。只是对于释放奴仆之后的问题,荀彧有些不理解。毕竟没有奴仆的服侍,很多人家里就要乱套。于是荀彧就问了出来。

    刘备听了,笑了,这个其实很简单,后来的宋朝就很先进,府中缺人,那签合同啊,到你家去打工,长工短工都行,但雇佣工的利益受官府的保护。而且他们做工,税赋一样该交的还是要交。

    而且刘备是限奴,并不是废奴。他可不傻。限奴大家或许还能接受。可他要是在这个年代搞废奴,那就真的是吃饱了撑的了。别的不说,光皇宫里那些宦官,你怎么办?宫女还可以放出去,让她们注销宫籍嫁人。宦官呢?赶出去了,谁家里敢用个宦官?

    奴隶的存在,是有着客观事实原因的。刘备不是神,他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并没有能力决定一切。

第七百五十七章() 
纵观华夏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仔细一看,其实就是一部土地革命史。一切的根源,无非就是在于利益再分配。

    一个王朝建立了,一开始都很好,到了晚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权贵横行无忌,百姓苦不堪言,君王有心无力。于是眼见着活不下去的百姓们,就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杀官造反。成功了,就消除原来的利益集团,再封赏新的利益集团。

    只是新的利益集团,在传承数代之后,他们的子孙们享福久了,就会忘记祖宗们的教诲,从此又踏上了他们祖宗们所反对所抗争的一条道路。大肆兼并田地,逼良民为奴仆。不顾百姓的死活。只要自己能够花天酒地,活得畅快就行。至于朝廷收不到税,那关他们什么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许有清醒的士大夫们能敏锐的看到这天下的危机。毕竟是这天下少有的精英阶层,说他们愚蠢,那怎么可能。大多数时候,他们心里其实都很明白,只是一个一个的都在装傻罢了。他们不兼并,别人也在兼并。既然如此,为何要落于人后,吃这个亏呢?

    那些屁民造反,不是还有朝廷大军可以镇压吗?但是是谁逼民造反的,他们却又全都选择性遗忘了。明末的崇祯帝丢了江山,有人会说是建州野猪人面兽心要造反啦,是小冰河灾害多啦。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百姓失去了土地,朝廷在他们身上也收不到税了。所以百姓们忍耐不下去了,就揭竿而起反他娘的了。

    明末的能臣名将少吗?毛文龙、卢象升、孙传庭、熊廷弼、孙承宗等等,这些哪个不能打?哪怕是农民军里面,也有李定国这样打得清兵落花流水,亲王都被斩杀的逆天人物。若不是国内百姓造反乱成一团。再给建州女真五百年,他们也进不了山海关。

    刘备在多年的南征北战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这个年代,正是世家大族的力量极其鼎盛之时。自西汉后期以来的门阀力量,就占据了朝堂。他们对老刘家越来越不满意,于是开始物色新的利益代言人。

    选来选去,选中了王莽。王莽是外戚,表现得又很好。于是被门阀们推上了前台。结果王莽上台了,却大搞土地改革和废奴改革。至于其他的政策,那倒不算什么了。

    王莽的强制性土地再分配,和禁止奴婢买卖,严重侵犯了门阀世家们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没多久,王莽就众叛亲离。然后刘氏再度上台。

    英明神武,被后世人戏称为位面之子的刘秀,汉之光武大帝,他能不知道门阀的可怕吗?他知道。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

    刚要有所动作,想派人去清查天下土地、户籍,结果就有无数人起兵造反。刘秀虽然强硬的进行铁杆镇压,但血洗之后,也不得不进行妥协安抚。因为他自己本身和他的一班老伙计们,也都是出自豪族。他不能身处阶级之中,又来反阶级。

    于是土地兼并问题,自刘秀之后,又开始渐行渐烈起来。然后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爆发,大贤良师张角华丽的登上历史舞台。黄巾军被迅速镇压了,但它的幽灵,却仍然在九州大地上游荡。由此而造成的影响,延绵到了现在。

    刘备统一了北方,没收无主之地,广招流民,一边分地,一边开垦。这多年下来,硕果累累。那么如何捍卫胜利果实并一力坚持下去,就成了刘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了。

    统一很重要,但土地就在那里,它又不会跑。如果内部问题不解决,那麻烦就大了。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刘备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他的根基,再夯实得更坚固些。

    感谢黄巾军,感谢诸侯混战。北方原有的地主豪强们,要么自立割据(如袁氏兄弟等),要么混乱中被杀,要么抛弃家产,带了家眷南逃。尤其是北方广大的皇族宗室们。两汉延续四百年,从刘邦那会开始到现在,真正是皇孙满地走,宗室不如狗。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个。当然,他这一支是混得不太好的。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宗室,他们所占据的田产,多得吓人。虽然手里没权力,但在地方上当个大地主,那也是过得非常滋润。

    而现在他们逃的逃,死的死,那么这些田产,自然就是便宜了刘备。刘备一边收复州郡,一边又清量土地,没收大量无主之地。虽然这些年来他不断的赏赐有功将士谋臣,但不可避免的,他还是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地主。

    这些土地,如何来分配?随着北方社会秩序的恢复,刘备就发现,自己的地盘上,人口还是太少了。二十年的战乱,让华夏损耗了太多的元气。还有许多百姓,披发入山,当了野人。

    一边是官府在册的户籍相较几十年前大幅减少,一边是大量土地无人耕种。除了限奴,刘备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想?

    于是,在经过几番商讨磋商之后,限奴令正式在朝堂之上被提了出来。朝堂之上的百官们,顿时就炸开了锅。无数人开始出言反对。

    开玩笑,奴隶自古就有,而且都是我们花钱买来的,你说限就限?凭什么!而且许多官员都觉得刘备太过苛刻。竟然规定三公九卿奴仆不许超过五十人,三公九卿以下的,奴仆不许超过二十人。

    要知道,这时就是一个普通地主家,只要他有钱,他想养多少奴隶也是没有限制的。糜竺没投靠刘备之前,是徐州富商,家赀上亿,僮仆、食客逼近万人规模。而像糜竺这样的大富豪,天下并不在少数。

    而富豪都这样了,那些名门大族们呢?明面上或许没什么,但暗底下,门阀们的力量那是丝毫也不弱于商贾的。

    只是这一次,反对的官员们,发现原本应该站在他们这边的百官之首杨彪,却保持了沉默。汝南袁氏覆灭之后,论声望论地位,全天下也只有弘农杨氏了。杨氏四世三公,理所当然的百官之首,如果限奴令正式颁布,杨家首当其冲。杨彪怎么就不吭声了?

    杨彪当然不吭声。他本来就是一个极会权衡利弊的人。历史上的他,在天子落入曹操掌控之后,先被曹操下狱,后又被曹操杀子,汉家元老被曹操如此折辱,但杨彪还是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曹丕篡汉之后,还受了曹魏光禄大夫之职,一口气活到了八十多岁。这样的人物,后人议论纷纷。但有一点,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那就是杨彪的隐忍功夫,真的是炉火纯青了。

    杨彪又不傻,刘备的势力随着北方的平定,越发壮大,而且刘备想要登基为帝的心思,不说路人皆知吧,基本上大家也都是心照不宣了。

    人家手里握着刀把子和钱袋子、官帽子,自己只是个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出来反对有什么用?就算现在带着人与刘备据理力争,否决刘备的提议。但将来刘备登基为帝了呢。但凡是天子铁了心要干的事情,除非是全天下的人都站起来反对他,不然就没有什么事是天子干不成的。

    既然如此,自己为何要做这个恶人。自己时日无多,儿子还在刘备手下混饭吃。总得为儿孙考虑下吧?

    限奴就限奴吧,家里少了下人,左右不过是自己多花点钱再雇佣人回来好了。杨家家大业大,这点钱九牛一毛。又不是要夺了杨家的田地家产。自己急什么?

    

第七百五十八章()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一支车队,出现在平原城外。官道两侧,农夫们正埋头忙碌。正是播种的好时节,可不敢耽误了农时。

    车队缓缓而行,到了一处岔道,便停了下来。这岔道处,有数颗大树,树下,有一草棚。南来北往的旅人过客,时常选择在这里歇脚。

    此时这草棚里,三三两两也聚了十余人,一边喝着热水,用着吃食,一边在交首结耳的闲谈。刘备从马车上走了出来。身后的卫士就马上靠了过来。刘备一摆手,让他们散开,自己却兴致盎然的走了进来。

    他此番是巡视北方归来。因今年准备还都长安和准备南征,所以他要看一看北方的情况。一路从幽州到并州,草原上风平浪静,内附的胡人见了他的车驾,跪伏于地,不敢高声。刘备对此很满意,他可不想自己南征的时候,突然北方又传来胡人作乱的消息。现在看来,幽、并两州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

    对于胡人,刘备就两个指示:对于胆敢反抗的,斩尽杀绝;对于臣服内附的,好生安置,并尽一切办法诱导他们进行汉化。

    对于胡人的汉化,其实汉人们很拿手。太史公司马迁就喜欢给各种胡人找祖宗,说你们原来也是诸夏。这反复的洗脑,说久了就连胡人自己也相信了。然后慢慢让他们移风改俗开始讲汉语,书汉字,穿汉服,成为华夏文明的死忠。历史上许多胡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汉人之中。

    而内附的,刘备又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离开部落,迁入内地种田养马的,这种基本上是最容易汉化的。分田分地都可以。另外一种是要跟着部落一起聚居,为汉人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