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5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侯惇提刀看着太史慈道:“太史匹夫,只知行那阴险之计,可敢正面与我一战乎?”

    太史慈大笑道:“两军交锋,各凭本事。兵无常势,又岂是那阴险二字可一言蔽之?既然夏侯将军不服气,那某便来领教领教你的本事。”

    两人不再多言,各自蓄势,便持兵策马来战。两人都在壮年,太史慈勇猛难挡,夏侯惇经验丰富。你来我往,战了十余合,亦不见胜负。

    夏侯惇暗想道,十余合胜不得太史慈,再打下去,只怕力气不济,此时兵马已稳住阵脚,莫如且退,再作计较。

    这个时代真正能斗数十合、甚至百合以上的超级大将,少之又少。虽然坐在马上,借助了马力,但挥舞兵刃消耗的体力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正史之上,关羽、黄忠等斩将破阵,速度都是很快的,几乎眨眼之间就完成了。这就突出了一个快字。

    一念至此,夏侯惇便即心生去意。于是挥舞数招,逼退太史慈后,便跳出战圈,率部便走。

    夜间太史慈也不敢追赶,只是拦住来不及逃走的曹军,把冥顽不灵的都给杀了,余者立降。太史慈夺了金鼓、辎重,押解了俘虏,打扫完战场之后,便一路往蛇丘而去。

    魏延与尹礼、孙观等人大战,看看就要抵不住了。尹礼等人大喜,觉得臧霸已远走,时候已经差不多了,正欲逼退了魏延便率军走。

    忽然前方又是马蹄声如雷轰鸣,昏暗的火光中,只见一员皂袍大将,纵马而来。后面强壮的护旗兵,把张字大旗高高举起。不是张飞更是何人。

    尹礼等见了张飞来,心胆俱裂。手上便慢了一慢。

    张飞疾奔而来,声势如雷:“贼子哪里走!”手中蛇矛便往前如闪电般的一送,刺尹礼于马下。

    孙观打马欲走,被喘过气来的魏延打马追上,兜头一刀,劈作两段。主将既死,余者便一哄而散。

    魏延与张飞策马便追。不多时,便见地上跪了一片。

    收降纳叛,打扫战场。

    在蛇丘整整忙了数日,这才忙完。

    臧霸跑到了章县,第二日便收到了消息,麾下泰山诸将,除跟在身边的吴敦外,余皆葬身于蛇丘城外矣。

    臧霸闻信,不禁放声大哭。当年天下大乱,黄巾肆虐,他们各自引兵,相聚在一起,只为在这乱世苟全性命。谁曾想,十数年情谊一朝葬送,诸手足一战尽墨。从此便天人两隔。

    曹仁闻信而来,见臧霸悲声大作,亦停住脚步,叹息不已。

    正是物伤其类,人同此心也。

    第二日,刚县的夏侯惇也接到消息,知臧霸部将战死,其本人败走章县。亦不禁沉默。

    夏侯惇送信给曹仁,道:“今蛇丘已失,东平已被围。莫如弃东平,退保任城。如何?”

    从地图上看,东平国已经被东郡北部,济北国、鲁国团团围住,整个战略大环境已经极为不利。

    又有马超引军攻打兖州腹地,到了这个时候,夏侯惇已经对兖州不抱希望了。他觉得在目前的形势下,军队不应该再分散了。不然等待他们的就将是被各个击破的下场。

    蛇丘一失,济北就只有一个刚县在他们手上了。夏侯惇想了想,刚县都不想待了。这里太不安全了。他觉得在蛇丘已落入敌军手中后,自己不可能守得住刚县。而且鉴于他们兵少,要守住的地盘太多,这才给了汉军无数机会。所以他才提出,弃东平,死守任城。

    这样哪怕是汉军得了东平。但再要进军,难度就大了。因为他们的选择变少了。

    再经过精心准备,未必不能保住任城、山阳、济阴、陈留四郡国。

    曹仁接到夏侯惇的信,递给臧霸,道:“宣高,依你之见,元让此言如何?”

    臧霸看了夏侯惇的信,心道,早弃蛇丘,我又何至如此?不过他知道这也不是呕气的时候,便想了想,道:“元让此言甚是,不过东平也不能轻易弃之。马超入济阴也无妨,可使诸县邑闭门自守。别使一将引军驻巨野、乘氏,如此,可何大泽四周无事。东平可先收拢兵力,全力以守坚城。如此,汉军来,亦无惧也。”

    曹仁想了想,觉得臧霸所言,甚是有理。东平这么多城池,岂能喊不要就不要了。就算不要,也不能轻易资敌。

    于是便从臧霸之论,于东平各城,收拢兵力、粮食等一切可用之人力物资。而后全力守章县、无盐、东平陆、寿张这四城。

    又去信夏侯惇,让他弃刚县,退守宁阳。刚县离蛇丘和汶阳太近了。夏侯惇兵少将微,不利于战。

    得到曹仁的信件,夏侯惇便选了一日夜间,趁汉军不备,点齐部众,收集了物资,然后把带不走的,封在府库,放了一把火。便径自出城去了。

第六百六十章 兖州决战(九)() 
后方,刘备那边的官吏,已经派驻到了泰山郡、济北国等地方来了。

    随着地盘的越来越大,刘备的施政阻力,也越来越多。当初只是青州一隅,而青州被黄巾大肆破坏,只留下了个乱摊子,所以刘备才能够在青州大刀阔斧的放手施为。

    而随着地方的逐渐收复,地方局势的逐渐稳定。地方豪强们,也渐渐开始冒头了。与此同时,刘备集团里面的士人阶层,也开始发声,来表明他们利益的诉求。

    在这个小农经济的社会,士人们除了出仕来追求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外,对家族的延续与壮大也非常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家族保持强盛不衰的势头呢?土地,只有土地,才能够让家族能够快速聚拢巨额的财富!

    尤其是朝廷来到青州之后,青州的声音,不再只有刘备一个。或许刘备还是那个在所有大事上一言九鼎的人。但在很多小事上,刘备已经没有精力兼顾了。所以,朝廷的官僚们,开始行动了。

    青、徐、幽州,要么是刘备的基本盘,要么是太过贫瘠,所以情况还算好。但在破灭袁绍,收复关中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冀州与司隶曾经是何等富庶,大乱之后,朝廷吃肉,自然也有人想着要喝汤。于是明里暗里,无数双手,伸向了各处地方。

    刘备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因为连年征战不断,一时却也拿不出很好的办法来对付这些人。所以暂时便压了下来。

    以后的路,如何走,刘备之前想过。但此一时,彼一时。形势不断的在变化,追随他,或者是追随朝廷这面旗帜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人,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如何平衡,如何束缚,然后合力于一处,这才是刘备所需要考虑的。

    而不是人多了,人心也散乱了。若是这样,再大的势力,也避免不了土崩瓦解的命运。

    豪强们占据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优势,是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又屡屡广占田地、隐匿人口,对于任何政权来说又是一大危害。若纵容豪强,便等于减少自己的税收和兵源。

    在刘备看来,广大的自耕农,才是他统治的基石。若自耕农大量减少,户籍、田地、税源都会相对变少。

    但士人集团却又不能打击太过,否则失了天下人望,这统治基础也不稳当。豪强们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在天下各地,都把持着当地的文化舆论权利。刘备在自己的地盘,基本上还能说了算。但每有政令颁布,他也不得不派出暗使,巡查各地,以防不法。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让人肉体消失,吓不住前赴后继的后来者。边打边哄,这才是王道。只是其中分寸,就全靠刘备自己掌控了。

    所以刘备一早就开始有意识的设立书院,在书院培养寒门士子,将来好外放地方。可惜后来被杨彪给搅黄了。

    不过还好,不是完全无用,总也有一些士子,能够从书院脱颖而出。这些人,刘备便都把他们派向了地方。希望他们未来能够成长起来,给自己带来惊喜。

    泰山郡,便是这样的一个试验地。毕竟是新附之地,最能出政绩,也最能容忍犯错。做错了没关系,重新来过就好了。

    泰山郡各县在迎来他们新的主官的同时,夏侯渊北上了。

    同时,太史慈接报,也率部南下,绕过任城,军鲁国。

    与此同时,扬州兵马,也在蠢蠢欲动。

    甘宁率了水师,把广陵一线的江面,封锁得死紧。按甘宁的话来说,便是一只鸟儿要飞过去,他也能把它给射下来。

    因为九江落入了扬州之手,所以九江与豫州,事实上已经连成了一片。关羽要想对付夏侯渊。却也不得不考虑扬州这边的压力了。

    周瑜已经率了大军,进入了沛国。摆明了就是关羽欲抄夏侯渊后路。那么我就北上来援之。

    他不想打徐州,与徐州纠缠,只会让曹军松口气。

    文聘可不管周瑜的想法,他在夏侯渊出兵之后,悍然进军萧县,而后围之。以自己的行动,向曹军和扬州兵宣告了一个事实。我就是出兵了,你们要是不服,来打我啊。

    蒋钦在周瑜麾下,闻文聘出兵,便求见周瑜,道:“将军,今文聘已围萧县,我军莫如提兵前往,好解萧县之围?”

    周瑜道:“无妨,萧县坚城,急切之间不得破。若其有信使来,我当援之。若无,则静观待变。”

    周瑜压根就不想上去救萧县,实际上他也就是虚张声势,摆出个态度给曹军和徐州方面看。但唬不住文聘,周瑜也不想让自己麾下的士兵去为曹操流血又流汗。

    蒋钦听了,便是一愣。萧县被围,沛国等于被拦腰截断。若曹军欲运粮北上,谁还敢走萧县这一线?如此,夏侯渊岂能不急。

    蒋钦能想到的,周瑜自然也能想到。不过他才不在乎呢。豫州这么大,夏侯渊要运粮,就非得走沛国。走梁国也是可以的嘛。至于时间会延长,慢些时日夏侯渊又不会饿死。兖、豫都还在曹军手里,周瑜就不信夏侯渊手中会缺粮。

    周瑜便屯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