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魃希磐庥惺拐呃矗源蠼星搿!

    金旋大吃一惊,忙命迎了那使者进来,然后更衣毕,便随使者入刘备府邸去了。

    刘备于府中见到了金旋。这是一个身长七尺有余,面目慈和的中年人。刘备请金旋坐下之后,对金旋道:“元机,汝自来青州,此时方有职务,心中可有怨乎?”

    金旋刚坐下,立马就站了起来,对刘备一拱手,道:“旋得大将军护佑,衣食无忧便足矣,岂敢贪心。旋无怨也。”

    刘备一听,看了看金旋,便笑道:“非吾不用元机。吾本欲留元机朝中效力。后又想起冀州新定,无得力之臣出镇地方,吾心不安。遂沉吟至今乃定。元机歇息未久,又得劳累,吾之过也。”

    金旋听刘备如此一说,心中畅快万分。遂对刘备拱手道:“旋一介凡躯,承大将军错爱。感激不尽,臣愿为大将军效死也!”

    刘备哈哈大笑:“元机,不用汝效死,去了河间,好生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加大力度开垦荒地,这才是正经。希望今年粮收之时,元机能让吾满意便可也!”

第五百三十三章 农业改革() 
    

    汉兴四百年,人口到了五、六千万,便再也不曾增长过,为什么?后世的各种理论引经据典,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

    刘备其实也不知道。但是刘备知道,若想政权稳定发展,并长期保持它的生命力。那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天下百姓不饿肚子这一条,那是必不可少!

    粮食问题,往近了说,关乎他能不能一统天下。往远了说,关乎他以后所建立的政权能不能牢固稳定。

    汉初从几百万人口猛然增长到鼎峰时期的六千万人口,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应该是立了大功的。而人口的增长又与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华夏向来是地少人多。纵观华夏两千年农业发展史,无非就是以下两点: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是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也就是说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

    汉代的人口与耕地分布及农业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天下州部中,司隶校尉部和豫、冀、兖、青、徐这五州,面积仅约占全国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这里人多地少到什么程度?崔寔所著的《政论》中就说:“今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这些地方人多地少,自然就只能走精耕细作的道路来养活百姓。至于其他地方,田有美恶,岁有丰歉,再加上耕作技术的不统一,所以粮食产量根本就不稳定。时多时少。有时候大旱大涝之年,百姓就只得去当流民,乞讨活命了。

    天下大乱十余年,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荒地。刘备自得青、徐二州,便令各地官吏在治下进行大规模的垦荒。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又令工曹与负责农业的官员一起讨论改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具。

    刘备对农业的重视,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不然拿什么来支持他连年征战。只不过,仅仅是这样,刘备还觉得远远不够。

    于是,他便召集了许多人,召开了一次关于农业生产的会议。会上,刘备要求在尽量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破坏森林、湖泊和草原。要根据具体环境来辅以必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后世,环境保护已经深入人心。刘备自然也知道大规模破坏植被之后极有可能会带来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这样反而会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他怕诸臣不以为意,于是声色俱厉的强调,将派御史监查各地,任何人若敢胡来,必将严惩!

    同时,他要求工曹与司金校尉还有大司农一道,深入民间,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又对荀彧道:“文若,记得发文召蹋顿、楼班等乌桓首领来临甾,吾有事与他等商谈。”荀彧记下之后,刘备又要求大司农眼光不要只盯着粮食种植上,要放长远一点,把采集、渔猎、畜牧、林业等工作都要重视起来。尤其是畜牧业,做好了,能极大的改善百姓的食谱。能让食物品种更加多样化,能促进百姓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汉代农民往往每年只有几个节日才能吃上肉,粮食成了惟一的主食,天天吃小麦水稻,粮食不足的问题就会更为突出。

    当然,刘备也知道,在现在这种小农经济下,百姓和朝廷只能大力发展种植业那是有原因的。因为畜牧业特别是牛啊马啊的饲养,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超过一年,并且只适合于大规模的经营,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搞这个;再加上本来就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之下使得土地利用率非常高,也就没地方来开辟牧场了;最后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算高,很多时候自己吃饭的口粮都不能解决,哪里还有能力去搞养殖,撑死了养头猪,养些鸡鸭便不得了了;有能力的大地主们又喜欢把土地分散给佃农耕种,很少进行大规模的畜牧养殖经营。以上种种就是汉朝数百年来,畜牧业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不过刘备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了。现在来看,谁手里的土地最多?无疑是他这个最大的地主啦。他自然有能力有实力搞大规模的畜牧业。只要他成功了,相信这天下的大地主们,自然会有样学样。傻子都会知道,养牛、养马的利润要比种田高多了。牛、马可以直接卖给朝廷,不怕没人要。而种一年田,才能得多少粮食?

    刘备相信,在牛、马的养殖规模扩大,朝廷不再缺少牛、马之后,天下将会普及牛耕,不再会出现有人力耕种的现象了。而到时他也会根据情况废除一些律令,比如禁止民间屠宰牛、马等。到时可以让牛肉走进千家万户,堂而皇之的端上百姓的餐桌。

    这次会议开了整整一天,会议上确定了农业在这个集团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刘备相信,有了他的重视,下面的那些地方官们,自然也会重视起来。不管他们是为了政绩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只要他们能够重视农业,只要他们能够给治下之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只要他们能够真正的推动治下农业的发展。刘备就觉得这样的官员,已经符合提拔的标准了。

    对于荆州发生的事,刘备通过管亥,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是他实在是有心无力。敌手太多,他没有办法在对付袁绍的同时,再与曹操、孙坚开战。所以也只能心有不甘的眼睁睁看着曹、孙两家瓜分荆州。

    刘备也知道,北方在未来,还将牵扯到他的大部分精力。曹操有郭嘉、程昱等人相助,只怕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益州那块丰腴之地。这简直就是《隆中对》的翻版。诸葛亮能看出来,其他人自然也看得出来。曹操一入蜀,这事情就棘手了。

第五百三十四章 乌桓政策() 
    

    过了几日,幽州诸部乌桓大人纷纷到了临甾。蹋顿、难楼、乌延、苏仆延和楼班都来了。这几个人一来,基本上辽东、辽西、右北平等地分布的乌桓部落老大就全部到齐了。这三郡乌桓,是乌桓部落的精华。只要这几人听话,其余零散居住在塞外或他郡的乌桓部落,已经不足为虑耳。

    楼班是丘力居之子,蹋顿是丘力居之侄。难楼、乌延与苏仆延三个,都是听奉蹋顿或者楼班之令行事的。这五人不知道刘备唤他等何事,一路南来,沿途心中也免不了忐忑不安。难楼夜间曾问蹋顿:“大将军召我等,不知是吉是凶?”

    蹋顿倒也镇定:“若大将军有意害我,轻骑可取我等首级,何必唤至临甾?”

    难楼一想也是。去了性命之忧,这才心中稍定。沿途观山赏水,一路到了临甾。临甾城,曾号称天下五大都会。临甾自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建都于此以来,一直到如今,一千多年以来皆是历代齐王的都城所在地。桑麻遍野,又富渔盐之利,工商业极其发达。乌桓诸部大人一进临甾,就被这里的繁华迷了眼。

    绕城转了几圈,差点迷了路,这才找着大鸿胪寺为他们准备的馆驿。住了进去之后,蹋顿一边派人向大将军府报信,一边叹道:“若能得居此地,死亦无憾也。”他素知中国之富,这一辈子却也只到过幽州,又如何见识过如临甾这等繁华之地。想来那中原都城洛阳,只怕比这里更加要繁华了。一念至此,蹋顿心中便颇不是滋味了。

    辽东、辽西、右北平,那是什么地方?人烟稀少不说,每年还要为了草地与鲜卑人打生打死。经常打出脑浆子。辛辛苦苦养点大牲口,到了冬天一场雪,又不知道要饿死冻死多少。日子实在是太艰难了。因为穷,所以凶,所以极恶。有吃有喝有住有花的,谁愿意操刀子抢汉人抢鲜卑人,大家都是人,命都只有一条,乌桓人也怕死的好不好。

    幸好这几年,与汉人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为汉人攻灭高句丽,获得了大块的土地,经略辽东时便招募了许多乌桓儿郎去。在减少了乌桓部落的负担的同时,又与乌桓诸部互市,大肆购买乌桓的牛、马、羊,并提供食盐、茶叶、陶制品及绢帛等商品。极大的丰富了乌桓部落的生活。只是可惜的是,汉人对铁器仍然是限量供应。

    第二日,刘备在府中接见了蹋顿等人。他召蹋顿等来,只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全面放开与乌桓所部互市的问题。乌桓人在这几年中,很是规矩,既然驯化得差不多了,他也自然是不吝赏赐。反正历史上的这些乌桓人,也会在几年之后全部徙居中国,彻底汉化。倒不如由自己来提前进行汉化工作。第二个就是与乌桓一道携手抗击鲜卑的问题。自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降汉内迁以来。塞内乌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