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听说这援军又不是很多,这刘备是什么意思?大部队还在后面吗?

    东扯西扯,蔡瑁与蒯良最后还是没有在刘表这里获得他们想要的消息。出府之后,蔡瑁叹道:“主公不再信任吾辈了。”

    蒯良也是默然。想起当年襄阳诸族一道辅佐刘表,平定荆州,诱杀宗贼,喝降张虎、陈生。何等的意气风发。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荆州太乱,需要一个强力人物来统治。所以刘表来了,他平匪乱,兴学校,劝农桑,修水利,辟名士……一系列的手段下来,把荆州治理得好生兴旺。刘表对荆州是有大功的。自己等人对刘表,也是有着大期望的。

    只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情况就慢慢变成这样了呢?君臣不再同心了。

    蒯良内心还是清楚的。当他们诸族所代表的利益与刘表所坚持的利益不一样了。这冲突,这矛盾,这猜疑,自然就来了。

    古往今来,不管是什么政治家,或许他们在个人道德上,能够做到高尚、高洁。但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却始终由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所决定的。比如司马光与王安石,私下他们是好友,但在朝堂之上,却争吵不休。为什么?还不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截然相反。而司马光极端到了什么程度,但凡是王安石坚持的,他就要坚决反对。但凡是王安石反对的,他就要坚决支持。结果两大党派不死不休,直接替北宋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在蔡瑁、蒯良等大族的心里,荆州,始终是荆州人的荆州。而刘表不过是外来统治者。当他没办法带领荆州继续前行,甚至是没能力保护荆州的时候。荆州士人自然不会选择站在他这边,替他去遮风挡雨,甚至是遮挡刀剑。

    刘表走了,不管是曹操还是孙坚得了荆州。他们这些大族一样会得到重用。但若是和刘表彻底绑在一块,按目前的形势来说,只怕是要与刘表一起,给荆州殉葬了。这样的结果,他们自然不愿意。所以起了别样的心思,那是再正常不过。

    而君与主一路不能相随到终的,在这个年月,也很常见。历史上田豫、陈登、徐庶就曾先后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刘备。蔡瑁与蒯良等人的心思,就如同历史上的陈登一样。他们都是典型的地方豪强、世家大族。换谁来当统治者,都少不得要依靠、拉拢他们。所以他们从来都不愿意把自己与失败者捆绑在一起,也不搞政治投机,一心只想求个家族安稳。

    但刘表却没刘备心宽。刘备能在陈登等人离开他后只是叹息、怀念,终生不出恶言。刘表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很是耿耿于怀。

    不过,也仅是耿耿于怀了。虽然陈寿给刘表的评价是“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但刘表终究还算是一个厚道人的。并没有想着要拿蔡瑁、蒯良如何。

    赵云兵进南阳,曹操与孙策立时住手,开始观望。刘表闻此,不禁长叹:“玄德若再遣一二上将,率甲士万人,吾又有何忧哉?”

    又过了数日,刘表准备得差不多了,于是便放了话出来,大意是本人奉皇帝之命镇守荆州多年,不意逢二敌来犯。今丧师失土,无颜再留。故欲回朝,觐见天子,自陈己罪。诸郡有愿随本人北上者,可至襄阳。

    此言一出,荆州震动。曹操手中卷册一扔,长身而起,道:“刘景升焉敢如是耶?”想了想又觉得自己反应过度,这荆州数百万人,总不可能都随了刘表北去吧。

    有那想逃离战乱的,有那想着青州书院的,有那想着投靠刘备的……这些人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喜出望外。以前想走,兵荒马乱路又远,因此不得远行。如今跟着州牧刘表一起动身,听说南阳还有刘青州的一支人马在那里等着护送。那还怕什么!

    消息一出,前方的文聘与伊籍很快就来了信:“愿随主公入青州!”南阳文聘这里一表态,刘表的心里便又舒服几分。弃土北归,仓皇而退。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到了青州,却无疑是低人一等,没了脸面。若能带得一支军与百姓士人同归,路途之上安全一些不说,无疑也能为自己加上些份量。没得让玄德太过轻看了自己。

    刘表又去信给赵云,说自己决定北归。但恳请赵云在南阳配合文聘,拖住曹军。好给自己争取时间。赵云也知道刘表此举会给青州带来很大的好处,于是便引铁骑,一路东进,直到快逼近宛城,这才停了下来。

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离荆州(二)() 
    孙策知道赵云来了荆州,不禁跃跃欲试。【中的几分本事?”

    古代人说万人敌,说的不仅是武将的个人武力,更是指他带兵的本事。项羽小时候读书、学剑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项梁大怒,项羽便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便教项羽兵法。这就是万人敌的由来。

    程普见孙策似乎心痒,生怕孙策年轻气盛挑起事端,便劝道:“伯符年未弱冠,便将兵纵横江东,古之名将,唯项王可比也。区区赵云,何足道哉。”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孙策作为项羽的头号粉丝,虽然自知远远不及项羽,但听到程普拿项王来与自己相比,心中竟然也如饮醉酒般美妙非常。程普见孙策不吭声,知道话语有效,便又继续道:“赵云之来荆州,目的已明,便是接刘表北上。吾等只欲得荆州,刘景升去留与吾等何干?既然如此,不如且遣人往长沙郡,抢在曹孟德前,说降荆南四郡。此乃急务也。”

    孙策一想,确实如此。坐等刘表离开然后瓜分其土就好了,没必要再生事端。于是便依程普之言。又想起之前游说荆南之人乃是顾元叹,便又遣人往州中,去调了顾雍来。

    曹操那边也是如此。他并不在乎刘表能带多少人走。只要刘表肯走,那就万事大吉。他一直担心的就是刘备会出手。但现在赵云来迎刘表,证明刘备无意南下。曹操不管刘备是有心无力还是什么情况。只要刘备不来,荆州这块肥肉,基本上就到嘴一半。剩下的,不过是去和孙坚抢罢了。和孙坚抢,他是不怕的。更何况孙坚病重,现在主事之人不过是个小年轻孙策罢了。

    就在各人心怀鬼胎的气氛中,荆州竟然迎来了这数月间难得的宁静。蔡瑁在府中,闻刘表要北归。愕然之后,却是苦笑。遣人请了蒯良来,道:“主公欲北上,却不通知吾等。唉,君臣一场,何至如此?”

    蒯良长叹一声,道:“主公知你我心意,是以也不强求了。”本来就是,蔡氏和蒯氏作为荆州大族,怎么可能跟随刘表北上。既然注定不会跟他走,那么他干嘛要通知你们?

    继李严率军来助刘表之后,又有临沮长向朗率部曲家兵数百,来投刘表。被刘表安置在馆驿。这个时候,愿意跟随刘表一起北上去青州的名单,基本上都出来了。

    刘表麾下有文聘、霍峻、向朗、李严、刘巴、傅巽、伊籍等。又有襄阳庞统、颖川徐庶等无数士人愿意追随。这些人随刘表到了北方,皆受重用。后来又更是涌现出蒋琬、杨仪、张南、冯习、傅肜、辅匡、廖化等人材来。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统一称之为荆州派系。

    至于蔡氏、蒯氏、刘先、张允、邓羲、黄射、韩嵩等人,却在荆州留了下来。他们这些人,都是荆州士族的代表,家族基业都在荆州。不愿举家北迁。对于这些人,刘表也只随他去。

    兴平七年冬十月,东海王刘祗薨逝。天子自到青州之后,很让刘备放心。两边心照不宣的达成默契,祭则天子,政则刘备。所以刘祇死了,刘备也没去关心,接下来吊唁、追谥、册封新王,都是天子与朝廷大臣的事,他也懒得管。也是在这个冬十月的月底,赵云传来了消息,称将与荆州大将文聘一道,引军护送荆州牧、镇南将军、成武侯刘表北上。满朝文武,皆对刘表诸人翘首以望。

    大将军刘备权势滔天,对于百官来说,这将又是一个权臣。虽然目前的局面全部是刘备一个人撑起来的。但他们觉得,天下平定之后,刘备早晚要还政。但这期间若刘备无人制衡而起了别样的心思,以他的威望、权势,谁人敢阻?为了避免不忍言的事情发生,他们是时候要早作防范了。这样,对朝廷、对刘备都好。君臣相得、善始善终、青史留名岂不是好?也符合儒家功成身退的观念。

    只是以杨彪为首的百官们,与刘备争了几次,若不是刘备有意相让,只怕是什么也争不来。于是百官们发现,像刘备这样的,一般人也拿他没办法。前番扬州牧刘繇到了青州,百官们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毕竟刘繇也是正牌子宗室、前太尉刘宠之侄。又曾为扬州牧、振武将军。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要是能站出来团结大家,那该多好。结果刘繇一来,便把长子刘基等送入书院读书,自己却是闭门不出,隐居家中。

    好吧,刘繇你不敢。那现在刘表就要来了,我们还是把心思放到刘表身上好了。刘表更加不用说啦,名士、党人、宗室、荆州牧、成武侯、镇南将军,看看他身上的一大串头衔,而且随他一道来的,还有荆州文武、名士无数。刘繇你凄凄惨惨的来青州,身边除了王朗等人外,没兵没将,不敢出头,我们原谅你。现在刘表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若他肯出头,将来朝廷上肯定又是一大势力。到时候还怕拿大将军没办法?

    刘表还没到,青州便暗流汹涌了。

    而对这一切,刘备似乎还并不知道。他这段时间,除了关心粮食和孩子。其他似乎都抛开了。

    吕布和张辽在并州,一边委托王凌招募名士、恢复内政,一边持续对北方四郡用兵。在呼厨泉的配合下,连破敌军。袁氏残部郭援身死,牵招被高柔说降。经此一战,北方四郡又重回并州治下,整个并州版图再一次完整。

    在扫平并州之后,便是全面、彻底的执行刘备的新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