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麴义在临甾城门口,见到了联袂而来的荀彧和贾诩。对此,麴义心中一喜。看来青州方面,对自己还挺重视。

    因为之前是敌对关系,所以麴义对刘备集团也下足了心思去了解。要不怎么说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敌人呢。荀彧与贾诩,一个是大将军府长史,一个是大将军府司马。刘备集团的中枢智囊,位高权重。刘备出征在外时,家里基本上就是这二位做主了。麴义本来以为这次能见到一个就算好了,谁曾想,荀彧与贾诩两个都出现了。

    只能说,麴义的到来,在舆论宣传上和民心上,给刘备集团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麴义本身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员将领。兼之荀彧自己对麴义不熟,那么拉上与麴义打过交道的贾诩一起来迎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荀彧跟在刘备身边多年,对刘备的性格不说了如指掌,却也摸得差不多了。刘备是穿越者,他在后世的文明社会中,口头禅就是不好意思或者是谢谢。秉承着礼多人不怪的良好习惯,到了这里,他对所有人,也是如此。因为后世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刘备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个诸侯,对亲长、对名士固然是以礼相待,对麾下的小卒却也关爱有加。就是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够使无数人为他赴汤蹈火,甘愿效死。

    受刘备的影响,荀彧有意无意间,性格也变得越发谦和起来。性格好的人,做起统战工作来,那简直就是无往不利啊。

    此时荀彧见了麴义,一脸热情的笑容,先是揖手一礼,然后便不待麴义回礼完毕,就执着麴义的双手,朗声大笑,道:“这便是名震北地的麴将军罢?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名不虚传呐!”

    贾诩在旁边,亦是笑盈盈的道:“麴将军,别来无恙乎!”

    麴义被两人的热情给打动了,心里面没由来的暖烘烘。他对着荀彧与贾诩深深一揖,道:“冀州亡人麴义,无处可去,久慕大将军贤名,今日特来相投耳!”

    荀彧与贾诩对视一眼,哈哈大笑,道:“麴将军既来青州,便是一家,无须客气,无须客气!”于是便唤来左右,请麴义一同登车。在军士的护送拥簇之下,缓缓入城去了。

    城中,沿途百姓见了,窃窃私语,道:“不知何人来了临甾,竟然闹出如此大的声势。”旁边跟随车驾的士兵听了,便对道:“此冀州大将麴义麴仲理也。因慕我家主公威名,特来相投。”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未几,满条街的人便都知道了冀州大将弃了袁绍,前来投奔大将军。顿时满街百姓便欢声四起,有些地方甚至载歌载舞起来。

    冀州头号大将麴义都叛逃来了青州,这说明什么?说明就连冀州军方都不看好袁绍啊。那这仗袁绍还要怎么打?之前还忧心大将军与袁绍相争,会不会失败的人,顿时愁心尽去。心中便只充满了对胜利的憧憬了。

    荀彧在府中设宴款待麴义等一行人,为他等接风洗尘。除了贾诩外,许多朝臣竟然也来了。若是刘备这位主人在,想必来的人会更多,地位也会更高罢。麴义心中一边感谢着荀彧,一边也暗叹刘备的影响力。

    府中觥筹交错,眼花耳热。府外城中,也是欢声笑语,喜笑颜开。麴义的到来,极大的鼓舞了青州百姓。许多人并不知道麴义在冀州已经失宠,甚至是有了性命危险这才不得不叛逃来青州。他们只知道麴义是名震四方的冀州头号大将,曾经以八百步卒大破幽州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弃了袁绍来投青州。这岂不是意味着,大将军与袁绍的这场战争,甫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了胜负的结局?

    还有些人神神秘秘的,说大将军乃是上天垂青、气运所钟之人,所以这才能够率军出征还没正式开打,便有敌军大将来投。这是天佑大将军,天佑大汉!

    这个年代的百姓,你还别说就信这一套。与其向他们说这是麴义的无路可走或者是大将军刘备的人格魅力,不如向他们说这是天道,这是气运。这是汉德未衰,这是上天的旨意安排!

    消息长了翅膀越传越远,也自然不可避免的传到了齐王宫中。有小黄门听了,不敢怠慢,连忙前往殿中,汇报给天子。

    天子听了跪伏在阶下,一五一十的向自己诉说此事的小黄门之言,也不禁由衷的笑了起来。心中暗暗道:“祖宗显灵,汉祚惟永啊!”

    前方的刘备接到荀彧的来信之后,也是一愕。他压根没想到,麴义会被袁绍逼迫到如此境地。竟然不管不顾,叛逃到自己的地盘来了。不过这样也好,总比麴义的历史结局要好。且先让他待着,待此仗打完,再回去看看,麴义是否是历史上的那个骄纵之徒好了。

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战平城() 
    却说赵云与田豫率了大军,攻破渤海之后,留胡广率一支军镇守南皮,二人却率了大部径往代郡而去。

    到了代郡界内,阎柔率部迎住,两军合作一处,还屯高柳。此时高干已率并州精锐走太行陉,雁门留守乃是并州大将郭援。

    郭援听说刘备军又来,心中惊惧,于是飞骑四出,往诸郡求援。

    并州,这十数年来,一直动荡不安。朝廷政局不稳,中央早就把这塞下之地给抛却到一边了。又因是边地,诸部胡人杂居于此。于是这里这些年来便一直是汉退胡进的局面。

    看看历史,中平四年,并州的南匈奴休屠各部叛乱,于中平五年先杀西河郡守刑纪,数月之后,并州刺史张懿战殁于阵,南匈奴的单于也死于这次叛乱之中。於夫罗也因此次事件,有国不能归,只好到处流浪。

    张懿死后,丁原继任,丁原是谁大家都知道,麾下出了个鼎鼎大名的吕布。就在丁原正欲在并州大施拳脚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武猛都尉。不久之后汉灵帝驾崩,他奉大将军何进之令,率军入京。结果却命运多舛,死于自己心腹吕布之手。丁原一死,当时的洛阳又是风暴中心。于是并州就彻底没有了人管。羌人、鲜卑、匈奴等各部胡人,纷纷起事,占据郡县。史载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

    丁原在并州刺史任上没干多久,当时的汉灵帝心疑董卓,于是命丁原为武猛都尉,把并州的位置给董卓腾了出来,命董卓为并州牧。结果董卓受了命,却死活就是不去上任,带了兵马留在河东观看洛阳形势。

    并州的老大都不来上任,并州彻底就没了约束,乱成一团。今日你打我,明日我打你。胡人铁蹄纵横三晋大地,汉人大族各立堡垒自守。直到袁绍让高干来了并州,局面才逐渐好转。

    不得不说,在袁绍数子皆已成年的情况下,高干还能领并州刺史,确实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历史也证明了高干的才华,高干曾以一己之力,力抗李典、乐进两人率领的大军,打了四个月未有败绩,直到曹操亲率大军前来。结果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在小小的壶关守了三个多月。直到粮尽之后,这才弃城而逃。史书也说高干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才志弘邈,文武秀出。只可惜跟错了人。

    高干到了并州之后,大力拉拢当地豪族,然后讨伐驱逐胡人,虽然很多士族并不买他的账,但在高干强有力的灵活手腕下,上党、太原、雁门和大部分西河郡,已经渐渐被高干给牢牢控制住了。虽然仍有数郡不在高干辖下,却畏于高干威名,在名义上仍然宣称自己遵奉高干的命令。

    这次郭援遣骑四出请援,到了地方之后,那些原本依附高干的势力,见并州事急,却又开始推脱起来。有的甚至不留情面,驱逐郭援使者出去。有使者受辱不过,于城外戟指大骂:“待刺史还州,汝等皆为罪囚!”

    城中守令便在城头冷笑,道:“青州大军已至,并州到时只怕要改姓刘,吾又何惧高干哉?”

    一番折腾下来,也只有上党和太原派遣了援兵来。西河虽然也听高干的,奈何南匈奴的王庭就在西河,於夫罗的弟弟呼厨泉带了本部人马回到了西河,正在和休屠各算老账。这个时候的南匈奴正乱作一团,西河要防止溃兵作乱,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去援助郭援。

    郭援得了这二支军,心中稍安。正欲遣军还屯白登山。被副将夏昭劝住:“此时刺史入冀,并州空虚,城中兵少,不宜再分兵。青州军远道而来,我等只在城中以逸待劳便可。”

    郭援从其言,于是整修武备,加固城防。一意固守平城。

    赵云和田豫在高柳稍歇,派遣斥候往雁门探听消息。未几,斥候来报,说是高干麾下部将郭援镇守平城。赵云听了,道:“无名之辈,也敢阻我王师?”

    于是还留阎柔守高柳,负责粮道,自己却与田豫一道率军径往平城而来。到了平城,先拔白登。然后依山扎营,每日居高临下,窥视城中。

    赵云与田豫观城数日,见平城防务有条不紊,士民丝毫不乱,不禁暗暗点头,郭援虽名声不显,却也不是平庸之辈。

    这日,号角长鸣,鼓声震天。赵云与田豫尽起大军,如潮水一般向平城涌来。试探性的攻击开始了。

    城上城下,箭如雨下。每有云梯搭上城头,便有无数滚木、擂石一道迎头砸下。郭援又于城头架上无数铁锅,锅中沸水翻腾,守在一旁的小兵拿了个瓢,舀了一勺勺的沸水,只往城下洒泼。被淋中的青州军,一个个啮牙咧嘴,惨叫着跌下云梯,被救回去后,把衣甲一扒,便只见被泼中的地方,一片通红之下,水泡无数。

    也幸好青州方面攻城器械实在是无穷无尽,这才防护住了大多数的士兵。鼓声不紧不慢的响彻战场上空。赵云和田豫勒马立于军阵后方,一言不发。

    这个时候,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一是想仔细观察,在攻防战中,对方会不会露出破绽来。二是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