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府中,周忠、士孙瑞、张喜、邓泉、朱展等大臣,俱在座中。在座的这些人,不是三公之列,便是九卿之中。一个个都身份尊贵。如今却愁眉不展。

    他们与刘备无仇,在来青州以前,甚至还非常欣赏、佩服刘备。可是来青州之后,他们这些人,却与青州体系格格不入。万事基本上都插不上手,说不上话。说句难听的,就连举荐个人出仕,都很艰难。青州这边居然在搞什么科举,这不是胡闹吗?

    刘备在青州放手施为,却让朝廷大臣们非常难受。他们沉浮宦海数十载,身后代表着无数人的利益。刘备现在以大将军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天下大事都是他说了算没错,但也不用这么“霸道”吧?

    这个时候的三公九卿,还不是后世那样的荣誉虚衔,这可是实打实的执政官。因为东汉的三公,经常也同录尚书事。比如杨彪和张喜,就是以太尉和司空的身份,同录尚书事。政事是由刘备为首没错,但他们也是有发言权的。今天的廷议,自己这边一个实缺都没有捞到,他们心中自然不喜。

    幽州刺史和辽东太守这两个职位,他们确实有机会,但杨彪等人,虽然有私心,还是比较注重大局的。他们觉得幽州和辽东都在边地,经过被董卓祸害、凉州诸将折腾之后,他们手里实在是拿不出在边地有经验的人选来了。这两个地方,随时都可能进入战争状态,要是所用非人,误了刘备的大事怎么办?三公九卿倒是可以胜任,但总不能让他们去吧,没这道理不说,就是他们肯去,刘备也不会肯。

    徐州刺史出缺,他们想争一争,刘备却不肯了。在刘备看来,既然边地你们畏寒嫌苦,徐州你们也别惦记了。其实,这还是两边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朝廷与青州特有的体系在相遇时,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才是慢慢的融入。当然,这可能得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刘备这边,沉默了一会后,还是荀彧率先开口了:“主公,朝廷诸公,无不忠直,道德崇重。如今纷争方起,嫌隙未生。主公莫如前访杨公,若能借重诸公之力,青州幸甚,主公幸甚!”荀彧的声音清亮有力,直透刘备心底。

    刘备听完,沉默不语。心中却是惊雷顿起。朝廷来了青州,自己除了给予他们超高的待遇之后,可还有过关心?自己潜意识里面,是不是早就觉得朝廷大臣与天子一无是处,毕竟是在他们手里,天下才变成这般模样。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自己怎么就忘了呢?当年的那个谦和待人,能够郑门立雪的自己,到哪里去了?

    这些年,自己在青州杀伐决断,一言既出,莫敢不从。使得自己不知不觉变得骄傲、霸道。朝廷来了青州,自己在潜意识中,是不是也觉得朝廷是来分权的,从而不自觉的在心底深处抗拒、对他们带有偏见?

    君子和而不同,有不同的政见很正常,但自己与他们“和”了吗?未必见得有吧。相信自己与大臣们都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都希望尽快结束这乱世。既然共同点是基本的,那么小小的分歧,相信也是可以慢慢化解的。自己所代表的青州体系,完全可以和朝廷求同存异嘛。

    想到这里,刘备顿时透彻,再看向荀彧时,却发现荀彧的明亮眼神里,似乎也有着一种期待的情绪在里面。刘备对此了然,哈哈大笑,道:“文若,便从汝言,吾便夜访杨太尉去也。”

    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其曾祖父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曾任太尉,家族世代研传欧阳尚书。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都是名重天下的世家。到了杨彪这,中平六年九月以太中大夫拜司空,同年十二月转司徒;后被罢,到了初平三年九月,又被拜为司空、录尚书事;兴平元年,转拜太尉、录尚书事至今。

    历数他的仕途,杨彪还曾任少府、太仆、光禄勋、卫尉、大鸿胪、太常等职,他一个人几乎便把三公九卿给做了个遍。有能力,有品行,有背景,有资历,这么一个大汉帝国的“四有”老臣,自然也是有资格和刘备掰一掰腕子的。

    杨彪府中,诸大臣七嘴八舌的,也没商讨出一个结果来。毕竟各人的诉求又不一样。很多人想着让杨彪出头,杨彪心中清如明镜。现在是大势所趋,朝廷在青州,除了个名份以外。施政、民心、财权、军事,这几样没有一项占优势,怎么去跟刘备争?

    今天朝会,刘备后来的态度很强硬,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目前己方要做的不是去与刘备争权夺利,而是要尽快让刘备认识到,朝廷不会是他的阻碍,最起码不是他最大的阻碍。朝廷只会是他刘备的助力。只有这样,朝廷诸臣才不会在青州被排挤、被边缘化,然后默默无闻的彻底消失在政坛。

    刘备少年成名,靠着文治武功,在这乱世打下偌大的基业,正是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年龄。若是数番惹恼了他,让他觉得朝廷诸臣是他前进途中的阻碍和累赘,天子自然不会有事,到时换几个大臣那还不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可惜能看到这一点的人,要么是故作不知,要么是装聋作哑。杨彪知道他们的心态,他们是在赌刘备不会与他们撕破脸。杨彪与卢植结为亲家,卢敏是他女婿。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杨彪岂能不知?

    刘备表面上温文尔雅,可若是真下起手来,那便是雷霆万钧。真惹急了刘备,他送大家一起去见先帝,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诸臣可以赌,杨彪却不敢。

    杨彪于席间与诸臣敷衍了几句,大家见杨彪意兴阑珊,互相看了看,便就各自作鸟兽散了。

    天色渐渐转黑,青州城中已经灯火通明。杨彪长叹一声,见已到晚饭时分,便命下人准备膳食。忽然门客来报,说大将军刘备来访。

    杨彪一愕,旋即便吩咐道:“速速侍候吾更衣,大开中门迎接大将军。”

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异(二)() 
    这一晚,刘备与杨彪具体都谈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两位当事人在生前,也从未留下只言片语。不过,后世的史家,都把这次会见,视为青州集团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就在刘备与杨彪会谈之后不久,刘备就上表天子,称杨彪名高德重,志节清白。请朝廷拜其为太傅。

    天子自无不可。遂拜杨彪为太傅。杨彪既为太傅,太尉之位便空缺,随即杨彪便上表,奏请天子,请拜卫尉周忠为太尉。天子亦准之。

    于是,接下来,一连串的变动,就让朝臣们眼花缭乱了。周忠为太尉,司空张喜转司徒。杨彪又奏幽州刺史卢植,素来忠贞为国,镇守辽东有功,请拜卢植为司空;刘备又表黄门侍郎钟繇为幽州刺史……

    天子一一许之。到这个时候,大家恍然大悟,杨彪这是打算与刘备合流了。卢植得闻,去信刘备,责之道:“吾与汝有亲,岂能同居三公之位?”于是上表请辞司空之位,朝廷屡封,卢植屡辞,最后见卢植执意不肯受,遂拜士孙瑞为司空,命卢植为卫尉。

    杨彪受了太傅之职,便上奏天子,道:“臣老迈,今朝廷政事有诸公,臣无忧也。惟当年《汉记》未成,臣挂念至今。请陛下开恩,许臣入书院,与蔡大夫等一道续写《汉记》。”

    《汉记》是一部辉煌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自光武帝,下至孝灵皇帝的一段历史。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命班固等大臣共撰《世祖本纪》,这是《汉纪》的起源,后来历代都有大臣奉命修撰。在汉安帝时,这些史料被合编一起,始名《汉纪》,此时修史地点也从当初的兰台迁徙至南宫东观,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东观汉纪》。这是东汉朝廷的官修史,曾广为流传,魏晋诸人修史,多引用其史料。可惜的是,其中很多珍贵的资料,因战乱而被毁。

    孝灵皇帝在位时,大臣马日磾、蔡邕、卢植和杨彪、韩说等人都曾奉命编修《汉纪》。如今马日磾与韩说俱亡,杨彪与刘备一番深谈之后,也彻底放下一切,决定与刘备携手合作。他升任太傅之后,与刘备一道同列上公之位。以他的威望资历,朝会之际,班首就是他了。虽然没有实权,但也算仕途圆满再无遗憾。所以便又把《汉纪》一事,给提了出来。

    刚好蔡邕、卢植等人皆在青州,青州书院之中,又有郑玄为首的一干大儒,如此盛事,想想就让人心向往之。

    编撰《汉纪》,这是历代皇帝的文治,天子又岂有不肯之理。见了杨彪所奏,自无不允。刘备也是大开方便之门,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杨彪便高高兴兴的搬到书院和一众大儒修史去了。和刘备争权夺利劳心费神不说,还压根就不是刘备对手。而修史却是一个妥妥的能青史留史的事情。杨彪心情愉快也是应该的。

    刘备出马,摆平了杨彪,心情也是大不同。杨彪与刘备谈妥之后,既得了上公之位,又有实事干。从此之后,朝廷诸臣没了杨彪的支持,便再也翻不起多少风浪来。刘备便可以一心一意的全力对外,不再担忧后方。

    诸事已毕,到了年底,青、徐二州以及辽东诸郡的上计也开始了。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此事古已有制度,到了汉时,更是有专门的法律《上计律》颁布。皇帝有时候都会亲自查看地方的计簿。不过到了东汉,一般此事便归尚书管了。

    汉灵帝以后,天下大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基本上也压根没有人派吏到朝廷去汇报工作了。诸侯们割据地方,擅改税制,肆意妄为,早就把地盘上的人口钱粮当作自家之物,哪里还把朝廷放在眼里。就是像刘备这样的心存汉室的臣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