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诸臣又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前已经免了十四岁以下的口钱,如今又要免算赋钱,州牧这是想干嘛呀?

    刘备不想干嘛,只是想鼓励生育罢了。至于前一条,他也是为了百姓好。大汉算虚岁,民女十五岁不嫁人,每年赋钱翻倍,翻多少倍,要看是哪个皇帝在位了,最高曾翻过五倍。也就是说,家里有女孩,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的,光她一个人就要一年出六百钱的赋钱。这个负担,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还是非常重的。这也是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天下人口锐减,于是大汉朝廷便出台了这么一条政令。也是为了通过鼓励早婚,刺激生育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后便被后来的历任皇帝给延续了下来。目的是挺好,但大汉的时候算虚岁,也就是说,十四周岁的女孩,便要嫁人生子。这从刘备的角度来看,非常不好。十四岁的孩子还正在发育呢,就算再早熟也有个限度,你这么早便让她嫁人生娃,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了优生优育,为了生孩子的时候更安全一点,刘备把年龄改为了十七岁,虽然只是两岁的差距,但虚岁十七,周岁也就十六了,十六岁,不管是这里还是后世,都完全有资格做母亲了。

    怀孕生子的民女,免其赋钱三年,其丈夫免赋钱一年,这本来就是汉律里规定的。刘备只是让这条律令显得更宽和罢了。丈夫免赋钱一年改为三年,等于给免了二百四十钱。百姓知道了,也能给他们家庭多多少少带来一些欢笑,从而在生育方面,不会顾虑得太多。

    其实大汉帝国的税赋制度,虽然没能消除人头税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但却非常的人性化。在考虑人口增长,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方面,都非常的灵活,而且也有考虑到税赋对于百姓的负担能力的影响。鼓励生育,长大了不嫁人就罚款,这对人口增长的调节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对怀孕生产的妇女和其丈夫,给予免赋钱,而汉律里,如果家里有八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给家里免除二个人的算赋。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律令,就是放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仍然可以说是毫不落后。而且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大汉朝廷的一种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虽然皇帝和百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但它确实已经出现并存在了。

    现在青州府库里确实满满的什么都不缺,既然如此,大老板发了话,下属又怎么会扫兴。反正又不用自己去掏口袋补贴。何况有这么个关爱子民的仁慈老板,自己在这里做事心里也舒服不是?而且,当年免口钱时,群臣虽然反对,但后来随着人口的渐增,诸臣又不得不开始佩服刘备的远见了。

    于是文官之首荀文若就出来做代表了:“主公,自免民年十四以下口钱以来,青州百姓无不奔走以诵主公之恩德。今主公又布此仁政,令青州上下,以泽主公之德。想来百姓定会欣喜若狂。吾以为,此令若下,天下百姓,定然翘首以望我青州。”

    刘备哈哈一笑,心中也有些小得意。他早就了解过,全国诸州,虽然有些州郡也在学他的手段,给治下百姓免一些赋税,但力度却远远比不上青州。至于边州,百姓好多都在生死线上来回挣扎,哪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有能力的,来青州了,没能力的,或者无法脱身的,想来也是对青州无比向往吧?这也是他要的效果之一。

    荀彧又道:“主公,此乃今年之令,亦或是常例?”

    刘备一摆手,道:“文若,今年先试行,效果好,青州能承受,则于明年完善之后,永为我青州之律令。”

    未几,牧府将此令布告青州与辽东三郡全境。百姓闻之,喜极而泣。多少年不闻此德政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手拄着木杖,老泪纵横,连呼遇到了圣明之主。不说百姓,就是青州官员和读书人,也没几个不佩服刘备的。

    史书上的皇帝,减免税赋的,屈指可数。而且不是这里遭了灾,就是那里起了乱。一减免,也只是一年或者数年,哪有像刘备,打算作为永久之律进行施行的。之前免十四岁以下者口钱就不得了。要知道,最最仁慈的大汉帝国的天子,也只是征收七到十四岁者的口钱罢了。碰上汉武帝和汉灵帝这种,一个从一岁起征,一个从三岁起征百姓也无话可说,普天之下,率土之滨,除非你逃到深山老林中去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野蛮人或者漂洋过海离开这块世代居住的土地,否则你就得无条件纳税。

    如今的诸侯,大多数都在各立名目的向治下百姓加征,就是不加征的,也维持着先帝时的赋税标准。唯有刘青州,不加反减,而且是一减再减。

    这样的人,不是尧舜之君,谁是?

    感谢书友20170921143122648的打赏。

第二百七十章 徐州之乱() 
兴平二年夏,趁曹操征讨徐州时出兵兖州的袁绍,被曹操彻底的赶出了兖州。想螳螂捕蝉的袁绍,被公孙瓒来了个黄雀在后。三路人马打了个昏天黑地。最后兖、冀残破,只有公孙瓒抢了钱粮无数,退还幽州。

    这一战中,曹操损失惨重,陈留太守张邈战死,诸将各自带伤。张邈,东平寿张人,士人们评出的所谓八厨之一。史载是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他和曹操,袁绍都是好友。当初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张邈也是其中之一。袁绍主盟之后,有骄矜色,张邈仗着是好友的身份,便说了袁绍几句。结果心高气傲的袁绍恼羞成怒,便让曹操去干脏活,让他把张邈给杀了。

    曹操哪里肯干,说:“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张邈听了,感动不已,于是弃袁绍,彻底上了曹操的船。两人关系好到什么地步?前番曹操去征讨徐州,为父报仇的时候。怕自己不能回来,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见张邈,说:“我若不还,往依孟卓。”

    原本历史上,张邈和陈宫趁曹操去打陶谦的时候,把吕布给请了进来,让吕布做了兖州牧。当初张邈是被陈宫说动才反,陈宫为什么反曹操,那是因为自己的小伙伴前九江太守边让被曹操给杀了。现在边让因为刘备在青州搞了个书院让大家在那里愉快的互相伤害,也不在陈留老家待着了,早早的去了青州。而吕布还带着於夫罗在打并州。所以陈宫也没有了背叛的理由。于是,正当袁绍之锋的张邈和其弟张超,极其壮烈的战死在陈留。

    张邈之死,深深的震撼了曹操。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知己。这才是。自己少时便与袁氏兄弟订交,相知几十年。结果袁本初趁自己征讨徐州时来抄自己老巢,这是朋友能干得出的事吗?

    曹操的心情很复杂。这个世上,还有朋友能为自己而死;而这样的朋友却死了。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让曹操的一腔怨气全部发泄到袁绍身上。

    于是不顾兖州方遭大战,竟又要举兵讨伐冀州。麾下诸将,还不是主公说什么就是什么。还好州中几个聪明人陈宫和毛玠,还有戏志才死死的劝住了曹操。冀州天下精华之地,河北又兵多将广,这个时候去打袁绍,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曹操恢复了理智后,心想自己一个人打不过,但自己可以找人啊。嗯,幽州公孙瓒和袁绍是死对头,青州玄德与我相知,不如先去信说动两人,三家共分冀州。

    幽州和青州收到信之后,公孙瓒自不必多说,蠢蠢欲动。刘备以信示诸臣,笑道:“孟德邀我共击袁本初,诸卿以为如何?”

    卢敏道:“本州与冀州素来无怨,何故自相攻伐焉?”

    说到讲道理,可能这天下间,青州是最讲道理的地方了。有时候诸臣民都有个错觉,若不是少个名义上的天子,这青州简直就是朝廷的化身。

    卢敏一开口,诸臣交头接耳,对啊,这话没错啊,人家没招惹咱青州,就这样去打人家,不太好吧。没见打辽东还是人家公孙度先犯我青州的?

    荀彧想了想,道:“兖州,青州之唇齿也,曹公,主公之挚友也。袁绍无故先犯兖州,两家交兵,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此袁绍之不仁也。袁绍与曹公相识数十载,枉顾朋友之情而兴兵,此袁绍之不义也。主公之助曹公,讨此不仁不义,可也。”

    读书人么。你真想打冀州,大义名份分分钟给你找出来。

    刘备一听,也对啊。袁绍你这个不仁不义的人敢偷袭我朋友,我要助拳!公孙瓒没这么好的理由,但他估计也会说袁绍你这个人做人做事,我看不下去,我要见义勇力!

    就在三家厉兵秣马,准备在冀州大打出手的时候。车骑将军朱儁病逝于洛阳。先帝时的最后一个名将凋谢了。

    对于朱儁的死,诸侯们不知道是不是触动了心中的柔软,于是纷纷遣使往洛阳吊唁。送这位名将最后一程。

    天下正多事,老臣偏凋零。这边刚送走朱儁,又有消息传来,徐州牧陶谦病逝郯县。对于朱儁的死,诸侯们只是惋惜。而陶谦死了,便真正的牵动了天下诸侯们的心了。下一任州牧,会是谁?

    曹操停了下来,究竟是三家分冀,还是掉头直接去抢徐州?曹操一停,幽州和青州也都暂罢兵事。于是在冀州提心吊胆的袁绍松了好大一口气。刚好今年天道不好,又遭幽州入寇,还是好好的埋首种田吧。

    曹操这边也是,兖州残破,史载是大饥,人相食。于是曹操罢兵后,诸僚来见,戏志才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自来兖州,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不可以不先定。今州中大饥,主公不抚民而欲南击徐州,岂不大负百姓之望?若此,根基动摇,兖州不复为主公所有也。”

    陈宫也劝:“陶谦虽死,徐州未亡也。其兵将诸臣俱在,若主公攻之不拔,略之无获,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