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换皇帝的想法,已经不是士大夫们第一次的想法了。当年汉灵帝胡搞瞎搞,搞得天下民怨四起,以致有黄巾之乱,后来就有冀州刺史王芬与太傅陈蕃之子陈逸等人密谋废帝以立合肥侯。结果这事没干成,事败王芬自杀了。后来在前几年,天下诸侯讨董的时候,袁绍也与诸侯商量,迎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道是国有长君,乃大汉之福。结果这事也没成,一是袁术等人坚决反对,二是刘虞吓坏了,也坚决反对。

    但是,换皇帝的想法,可是时常在士人们心头泛起的。百姓也是如此。一如千年之后,百姓觉得某官不好,便会怨言,换成谁谁谁便好了。尤其是在董卓带头起了个坏作用后,诸侯们忽然发现,天子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尊贵不可侵犯的了,只要有这个能力,只要你强大到一定程度,想换个天子,说换也就换了

    话转回来,天下诸州闻得天子否决了诸侯起兵西向的提议。吏民们真的是大失所望。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分裂的国家,可是这么好的机会,却被他们的皇帝给放弃。于是民怨沸腾,流言四起。在一片乱糟糟中,吏民们便在想,要是能有一个雄才大略、英明神武、最好还仁慈宽厚的天子来拯救大汉、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就好了。闲极无聊中,便掰着手指头想,天下皇族,谁人能当此重任?

    分封天下的诸侯国中,各皇族在历次动乱中,死的死,逃的逃,更多的是在封国鱼肉百姓。此等人忽略不计。那么在地方实力派中,刘虞、刘焉与刘备这三人,便如同宝珠般引人注目。

    刘虞的血脉最近,他是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焉与刘备远点。刘焉是孝景皇帝四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刘备则是孝景皇帝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至于光武帝,则是孝景皇帝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当然,刘虞与刘焉运气比较好,历代都有人出仕,封赏不断。至于刘备就寒酸多了,他家没落已经百多年了。在涿县,除了个宗亲的名头,基本上也就和普通人家没啥区别了。

    不过众人发现,这三人中,也还就偏偏刘备能力最强、名声最好。最关键的是,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而不像刘焉、刘虞已经垂垂老矣。至于刘焉、刘虞之子,普普通通,不说也罢。

    于是百姓们便开始思绪乱飞,想象着要是青州牧刘君侯成了大汉的天子,会如何会如何。不光百姓们如此想,便是官员们,心中也曾暗暗的有过这种念头。什么东西,都怕比较,也包括人。大家这一比较,坏了,刘君侯怎么比当今天子厉害这么多

    也就是天下局势崩坏,人心思齐,也就是天子不修德政,于是,这么一颗小种子,便暗藏在人们心底深处。若是再有风云起,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破土而出,生根发芽。

    当然,刘备是不知道外面这些流言的。就算知道,只怕也只会置之一笑。现在的他,已经很满足。因为他发现,麾下诸臣,现在已经是实打实的一心一意为他、为整个青州谋发展了。之前虽然也很用心,但刘备总觉得要是洛阳一道诏令,搞不好几个家伙就要舍他去侍奉君王了。如今他再也不用担心啦!

    七月的田间,太阳炙烤着大地,刘备率了众臣,汗流浃背的在郊外视察农田。前世今生,两世为人,便纵然他上辈子是个农村娃,刘备依然不怎么懂农事。毕竟在前世,他小的时候家里还种地,等他读书、毕业、工作,再回家时,农村的田地基本上都荒了,农民们也早就不靠田地吃饭了,那个物质社会,靠田地吃饭,迟早得饿死,基本上村子里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所以刘备对农事,真的几乎是一窍不通。

    在大汉,他更加不懂了。以至于在去年,还差点闹出笑话。当时刘备问麾下,青州水稻田的产量。弄得麾下掾吏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在青州,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只种粟和麦子。收完粟谷,再种麦子。至于水稻,不是没人种,是非常非常少。从此以后,刘备对于农事,基本上只听,不再胡乱发表看法。。。。。。

    这次来看农田的情况,是因为麾下有臣汇报,近来天气异常,连月不雨,恐影响农田产量。虽然粟谷耐旱,但并不是说它不需要水分。于是刘备便率了众人,出城巡视。这仔细一看,刘备就发现了一个状况,水利设施严重滞后。水渠水沟的虽然有,但是极少。而后断断续续的毫无规划。很多田地,都是在田地旁边打一口深井,然后大家汲水浇地。

    形势很严峻呐,刘备深吸了一口气,回转头来,打算好好和工曹从事说说,关于水源、水渠规划设计的问题。正欲开言,便见前方一骑滚滚而来,卷起身后一道黄烟。

    众臣闻得身后响动,皆回望之。待得骑士前来,刘恪来报:“主公,管将军已返城,随行而来有蔡中郎一家与王司徒家眷”

    闻得蔡邕终于到了青州,刘备大喜过望,不过听完,却又一脸古怪,管亥怎么把王允家小都给弄来了?

    心中存疑,于是便道:“今日且到此处,诸位且随我返城,蔡伯喈来也!”

    众人闻言,不禁惊异,主公竟然遣人返长安,护蔡邕东返而来。不过这里这些人,都是年轻一辈,久闻蔡邕之文名,不禁有些雀跃,于是皆翻身上马,一路随刘备返城。

    到了北门,刘备正欲入城,却见道旁立着一行人马,身后车辆十数,面带倦色,一身风尘。刘备眼睛一扫,便见到了头前站着的蔡邕。立忙翻身下马,迎了上去。欢笑道:“伯父!既来此,如何不入城?”

    蔡邕一脸微笑,看着脸带笑容,英姿勃勃的刘备朝自己走了过来,便连忙迎了出去,一揖到地,道:“玄德两番相救之恩,老夫感激涕零,自觉粉身碎骨,无以为报矣!”

    刘备忙一把扶起,肃容道:“伯父,你与家岳乃通家之好,昔日在京师,又曾多次指点我学术、书道,于我有半师之谊。师有难,弟子岂能袖手旁观?此等话日后却莫要再说!”

    扶起蔡邕后,又与蔡夫人见了礼,便对旁边一个带着帷帽的柔弱女子道:“可是琰娘?还记得你家五郎哥哥否?”

    那女子身子一颤,一句五郎哥哥,勾引起她当年许多回忆,两行清泪不禁流了下来。蔡琰走上前来,盈盈一拜,清脆的声音响起:“妾身蔡昭姬,拜见刘君侯。”

    刘备闻言,不禁愕然,转而又释然,他此时贵为州牧,而蔡琰却是新寡之妇,若表现得太亲切,搞不好有人以为自己另有所图呢。

    刘备尴尬一笑,又见过了蔡邕的从弟从兄和子侄,寒暄了数句。便见旁边一伙人挤了出来,看到他后纳头就拜,哭道:“叔父!你可得为家父复仇哇!”

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东征() 
感谢书友随风逍遥う、飞翔的了、天外猫王的打赏,谢谢大家。

    刘备一愣,左右有人便道:“主公,此王司徒幼子定及从子陵也。城破,末将往见王司徒,王司徒刚烈,言欲与长安共存亡。托吾以家小,然其宗族子女皆欲从司徒死,末将无法,打昏数人,急乱间逃了出来。后闻言,王司徒长子侍中王盖、次子王景等诸人,皆随王司徒被诛害。”

    刘备定睛一看,却原来是管亥。刘备扶起王定,好言抚慰了一番,又对管亥道:“卿自往西,多有功绩,却是辛苦了。”

    管亥不太习惯被夸,赫然一笑,嘴却是突然变笨了。

    为了庆贺蔡邕一家逃脱牢笼、返还青州,晚上,刘备在府上大宴群臣。坐间,第一杯酒,刘备站了起来,遥往西一敬,肃容道:“此杯,敬王公、敬长安之乱中死难的臣民!”

    坐间诸人皆起,转身向西,遥遥一拜,洒酒于地。

    酒过三巡,刘备道:“我见长安乱,心忧如火焚。于是乃上表天子,自请举兵西征。惜哉天子不许,呼之奈何?兵者,国之大事,君王不许,我为汉臣,自然不会妄动刀兵!然则辽东公孙匹夫,割地自立,不奉朝廷,跨海而来,犯我之境!此乃国贼,不可以不除也!自去年至今,府库已丰,舰船已足!上下三军,义愤填膺!我自当再上表天子,请旨出兵除此大贼!”

    刘备复又起身,厉声道:“有备一日,天下谁人胆敢分裂大汉,便是某的敌人!”

    席散后数日,边让与卢植、蔡邕等闲坐,论及刘备之言,慨叹道:“玄德真英雄也,惜不得其时哉。假定逢世宗世祖时,必旷世名臣也。”

    卢植、蔡邕等笑而不语。

    刘备在家,却烦得要死,哪有一丝英雄气度、名臣风范?面前黄忠、关羽、张飞、严颜等众将一字排开,在他面前吵了大半天,就是为了争出征的名额

    黄忠一脸当仁不让:“论武力,某数一数二;论年纪,某为尔等之兄长。云长失之阅历,益德失之稳重,守正武力稍弱。是以,主将舍我其谁!”

    黄忠这话一说,就像开了群嘲似的,诸将就炸了锅。关羽蚕眉抖动,道:“汉升兄,渡海东征,你毕竟年纪渐大,身子骨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前段时间海战演习,吐得最厉害的可是你罢?”

    关羽这算温柔的,张飞当场就炸了:“来来来,黄汉升,你给我出来,吾今日要与你大战三百合,看看究竟谁厉害?”

    严颜也不甘示弱:“我比之诸将军,武力虽稍弱,但辽东何人能挡我手中之枪?且我幼知水性,又曾于巴郡军中习得水师战法,此战不让我去,难道让你们这些旱鸭子去?”

    吵着吵着,一个个开始脸红脖子粗,声音越来越大了。太史慈在旁边看着开始担忧了,不会打起来吧,于是便道:“诸位将军,有话好好说,谁去谁不去,主公心中自有计较”

    话没说完,太史慈便发现四双恶狠狠的眼睛齐齐瞪向自己。吓得太史慈连连摆手,表示你们继续,自己不说了。让你们吵吧,反正自己作为东莱土着,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