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筋。这数县皆为庐江上县,富裕之地,此番乱起,不知多少人丧命,又不知多少人成为流民。卢植想到战后境内一片萧潦,心中不禁大为头痛,对引起祸端的黄家也是极度愤怒。

    卢植起于微末,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黔首深为了解。他们要求甚少,只求不缺衣少食,不颠沛流离,能有个稳定的居所,过着稳定的生活便好。不是把他们逼得没活路了,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干造反的活?这可是条不归路。是以自古以来,只有官逼,才有民反。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无数的自耕农变成佃户,流民。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很多有思想且正直的官员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其中就包括刘备的老师卢植。他们一遍遍的向天子上书进言,希望革新政治,厘清吏治,慰抚地方。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可惜天子只知亲任宦官,四处敛财,搅得四海鸡犬不宁。且西北羌乱数十年,因为政治混乱,导致西北势态来回反复,浪费钱财无算。甚至导致朝廷国库为之一空。而后来黄巾乱起,张角一声号令,天下响应,四海震动。而当时朝廷竟然没有财力进行平叛,天子只好下令让地方诸牧守自行募兵。从此,朝廷权威日丧,而有了募兵权且把持一地军政自行养兵的地方诸雄们,便开始不把朝廷当一回事起来。这也是黄巾之乱后,诸侯分割天下的一个原因了。

    卢植与孙海又聊了数句,把一郡之政事悉数托与孙海,又命孙海遣人往叛军处打探消息。这才结束公事,退回内厅。

    卢敏与刘备两个闲来无事,把庐江舆图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如何引诱,如何设伏,讨论得甚是激烈。卢植回来见他们争得面红脖子粗的,不由好笑,道:“何需引诱,何需设伏?吾堂堂之精兵,岂惧无序之乱民?”

    一句话震住师兄弟两个,卢敏还好,卢植一发话,他就不敢吱声。刘备却是道:“老师,我等形势不明,而贼势甚众,万万不可大意啊!”

    卢植笑着点点头,道:“言之有理。不过吾乃官,彼乃贼。吾之部曲乃天下精锐,而彼却只依仗人多。贼**乱庐江,官府威信大丧。吾便更欲以堂堂之军阵击破之。使之领略大汉之军威,从此不敢再犯。且细作已经遣出,不数日,必有消息传来。。。。。。”

    卢植说了一大堆,大概意思就是战略上要藐视对方,战术上则精心准备。刘备前世不懂军事,但见识还是有的。不禁觉得卢植说得好有道理。我态度上不把你当一回事,自然就会提高士兵的斗志,若是小心翼翼,缩手缩脚,士卒反而会觉得悲观。这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看来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啊,刘备想道。又思及自己方才按着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准备和卢敏讨论火攻,水攻,奇袭等计,不由脸都红了。

    数日后,消息一一传来,北方三县贼兵蚁集于龙舒,龙舒县令正召集城中人马,防守县城。而临湖贼众却是绕城而走,连破当地大族坞寨数座,贼兵进寨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临湖百姓已经是死伤无数。大批乱民正扶老携幼,往庐江而来。

    这一日,卢植于太守府宴请城中诸豪绅,酒过三巡。卢植道:“承诸位之情,今日前来赴宴。吾已决定,克日募兵,前往平贼。”说到此处,卢植顿了一顿。众人听见太守说马上要去平贼了,纷纷叫好。一个个把酒持觞来劝,以壮太守行色。

    卢植善饮,也不多话,来者不拒。一轮酒喝过后,又道:“只是府中钱粮颇有不足。吾欲向诸君暂借军粮,以赏壮士。如何?”

    顿时,刚才还轰闹的宴席上,鸦雀无声。妈的,居然敢把主意打到我们身上。有人心中暗骂道。筵上,无数眼神在相聚,碰撞,然后达成默契。而卢植却一手持杯,面带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其实卢植也是没办法,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前太守征发大军去破贼,结果自己死了不说,一应钱粮财簿也损失殆尽,现在府库中不仅缺少钱粮,还全都是糊涂账。再往朝中请粮却又来不及,时间紧急,卢植没时间去一一厘清,只能把主意打到庐江各大地主身上。

    半晌后,一个老叟出席一礼,道:“卢使君,我李家愿献粮食百斛,钱一万,以供军资。”此人卢植认得,庐江李家家主李著。李家田林山地无数,光良田就不下万亩,又经营数支商队。乃庐江数一数二的豪绅,如今却只愿捐粮食百斛,钱一万。哼,当自己是要饭的么。

    有了带头大哥,于是一个个纷纷出来表态,你捐一百,我捐八十,反正在座十数人,就没一个超过李著的粮百斛,钱一万的。卢植面上仍然在笑,但这笑意却渐渐冷了,他如何看不出这些人,在联合抵制他。

    卢植不动声色,笑吟吟的举杯感谢大家为庐江为朝廷做出的贡献。众人见太守言笑如初,心中一颗提着的心也不由自主的落了下去。要他们出钱粮着实是心痛。不过卢太守还蛮好说话的,看来不用再加码了。众人想道。却不知道卢植在想着打算秋后算账。

    &庐江郡,领十四县:郡治舒县,阳泉,蓼县,安风,六安,安丰,灊县,龙舒,雩娄,襄安,临湖,居巢,皖县,寻阳。“国朝”一说,指当前朝廷,在汉时,已出现该词。

第十四章 平定庐江(二)() 
募兵令已早早发了出去。汉时之兵源,西汉时多征兵,东汉时多募兵,杂以征兵。

    这里简单介绍下两汉的兵制。其实在两汉,从军和服役,就是一回事。因为土地所有权的缘故,是以百姓对朝廷有着天然的臣属的关系。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是以每年在农闲的时候,朝廷会征发百姓无偿的去浚河渠、筑城防、起坟墓、建宫殿、服兵役。

    那什么时候开始服役呢?汉仪注上说: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又有许慎五经异义上说: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乃免。从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百姓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五十六岁开始免役。为什么是二十三岁呢?因为古制二十成丁,然后就会分田给你耕种。三年耕有一年之蓄,所以二十三岁的时候,你种了三年地,有一定的积蓄了,就能够负担起你对朝廷的应有义务了。这也是有一定的经济因素的。

    这种从役有三种,第一种是去当中、央军,三辅地区的组成北军,掌卫京城;郡国来的组成南军,掌卫宫门。西汉的郡国还有选良家子任材官、骑士,后来东汉光武帝给罢免了。第二种就是边防军。天下人都有戍边三天的义务,哪怕是丞相、三公之子,也在其列。当然,你要觉得边地苦寒,你不想去,行。朝廷还是很人性化的,给钱三百,免你的边戍,然后朝廷拿着钱,是另外派人去还是自己挪用了,谁也不知道。最后一种就是地方劳役了,郡县征你去守城门或者挖河道,都在此列。这种劳役一年轮值一月。当然,你若是大户人家吃不了这种苦,很简单,你出钱,有的是人代替你去。就像后世的代考代驾一样。一个月,钱二千,然后就没你的事了。

    中、央军的待遇极好。当然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王牌部队嘛。去朝廷当卫士,吃穿用度来回路费,都由朝廷提供,皇帝还时常接见,赏赐酒食。(想象下胡总习总接见兵哥哥,还给他们夹菜的图。)

    然后就是边防戍守。边军因为每人只有三天,所以待遇很差,要自己带路费和干粮,朝廷完全不管。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人都要去边疆戍守,但却只服役三天。算下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费用,是不是觉得古人很傻很笨?

    其实不是的,因为边戍三天,是先秦之制,秦汉继承下来了。先秦之时,诸侯国都很小,去边境戍守三天,一个来回带上五到六天的干粮,就足够了,也不费什么事。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却仍然沿用以前的边戍制度,可能他老人家事情太忙,一时没想起来这个问题。结果,悲剧了,陈胜、吴广等人要去渔阳戍守,路途实在太远,秦法又极为严苛,规定你什么时候到你就要什么时候到,误期不至者全斩。于是陈胜吴广实在受不了啦,尼玛,老子自带钱粮去当兵,因为下雨,误期了还要掉脑袋。这、这简直了。于是陈胜吴广大旗一扯,反了。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当时的泗水亭长刘季,也是因为押送刑徒去服劳役,估计也是要误期,然后很多人半夜逃了,刘季想了想,算了,等我到了骊山,估计人都跑得差不多了,自己也要掉脑袋,于是就把剩下的人都放了,他们一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认真想想,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似乎就亡在这边戍制度上。说二世胡亥如何荒唐,说赵高如果弄权,说李斯如何自甘堕落,说扶苏不该自杀的。其实都是表面。胡亥再荒唐,赵高再弄权,只是政治上的混乱,两汉以下千年,昏庸的皇帝还少吗?也没见就亡了国。杨广昏庸吗?他的功绩盖世,但为何亡国?其实就是役民太过。秦与隋,都是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反的。稍微对百姓好点,节省下民力,不要太严苛,或许历史就会拐向另一个弯道了。(个人之愚见,请大家不要笑话。)

    最后一种劳役,也是一种纯粹的义务劳动。就像后世的天朝,农村里征农民去修个路,修个水库之类。

    西汉之时,多用征兵,就是说征发天下人义务服兵役,不发军饷。后来皇帝一看不行啊,正常征发的话实在是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啊。因为国境扩大了许多,而又有许多人用钱来免役。后来有人提出,募民实边。就是迁百姓到边郡,让他们一边种田一边戍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个战争狂人在位五十四年打了四十几年的仗,国家都快被他榨干了,兵源越发不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