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蹇硕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高估了队友们的智商。郭胜他们答应说先商量一下,结果反手就把蹇硕给卖了。为何?因为郭胜自以为是何进乡党,又是自己把何太后接进宫的,有这一层渊源在,何进不会恩将仇报。而赵忠、张让等人觉得当年是自己冒死求情,还出了一大笔钱,才让何太后的皇后之位稳固。何氏有今天,全靠他们,且何苗与他们都是铁哥们。何进不至于和自己翻脸

    所以说宦官有能力者少,基本上全都是依仗天子之势作威作福。何进收到郭胜的书信,冷笑一声,正愁找不到借口呢,你蹇硕就主动送上门来。正好,新仇旧恨咱们一块算。

    于是何进以蹇硕阴图大将军,乃使黄门令收蹇硕,诛之。然后全收西园兵。

    一时之间,大将军何进声威一时无两。军中障碍全被他一扫而空。洛阳之兵皆受其令。于是曹操又劝:“洛阳之兵皆受大将军所制。大将军一声令下,莫敢不从。可诏下董卓,使其兵退凉州矣。”

    结果曹操一走,袁绍又来了,何进便把刚才曹操说的说给袁绍听。袁绍听了心中大怒,他心中自有筹划,自然不愿何进被人鼓动。于是心中便把小伙伴曹操给记恨上了。袁绍毕竟是公侯世家出来人子弟,在心中稍微组织了下言辞,便道:“不妥,孟德等所虑,不过为董仲颖无人可制也。然将军尽收洛阳兵权,又有桥元伟、丁建阳等为臂助,何惧董卓哉?且军令反复,于事无益,徒损大将军之威尔!”

    袁绍见何进沉思不语,又复说道:“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

    何进见袁绍所言,反复都是为自己考虑,心中一阵感动。于是决定便听从袁绍之言,不下令着董卓退军了。还是袁绍说得对,老子堂堂大将军,掌天下兵权,难道还怕一区区外镇?若传了出去,徒惹天下人笑话。

    又把袁绍的话深记在心中,当初在宫中险为蹇硕所害,何进一直记得,于是觉得袁绍的话说得太有道理了。这社会,风气坏了,到处都是陷阱,自己若不小心,搞不好就要中圈套。还是住在军营中稳妥一点。

    于是何进便一直称疾,不入宫中陪丧,就连天子下葬,也不露面送山陵。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哪。

    六月十七,辛酉,葬先帝孝灵皇帝于文陵。

    谥法曰:“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反正这个灵字,不是什么好词。

    何进和何太后也心知肚明。何进受妹妹之托,还婉转的请三公及大臣们能不能给个好点的谥号,这谥号实在是太看看史上谥为灵的君王吧,晋灵公不君,楚灵王好细腰,赵武灵王饿死沙丘然后这几个家伙都没什么好下场。

    按说到了汉末,史家渐渐开始为尊者讳,汉灵帝原本不该得此恶谥。关键是他在位几十年,没做什么事不说,反而把士大夫给得罪惨了。

    看看士大夫们对汉灵帝的说法就知道了。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盖勋是这样说的:“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

    范晔在后汉书中拿秦二世与汉灵帝相提并论。

    薛莹说:“孝灵以支庶而登至尊,由蕃侯而绍皇统,不恤宗绪,不祗天命;上亏三光之明,下伤亿兆之望。于时爵服横流,官以贿成”

    几百年后的唐代大诗人杜牧还在说:“桓、灵四十年间杀千百比干,毒流其社稷”

    可见此时士大夫们对先帝的印象是有多么的差了。先帝在世时受尽他的欺压,咱们拿他没办法。也就只能在这谥法了拿捏下了。什么,要咱们改个好听点的?没门!

    大将军何进被碰了一鼻子的灰。却也拿这些家伙们没办法。士人们极重风骨,有些事,他们不肯干,你就是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也是不会低头的。

    算了,灵帝就灵帝吧。反正人也死了。这一页就这么翻过去算了。大事要紧。

    先帝也下葬了,新帝也登基了。天下士大夫们,一个个的磨拳擦掌,兴致勃勃。新的篇章开始了。大家是该发挥自己的抱负的时候了。大将军何进亲近士人,信任士人,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兆头啊。

    此时,被孝灵皇帝弄得人心散乱的士大夫们,不禁对大将军何进抱以极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更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谁是患?天下人皆知,乃是孝桓、孝灵皇帝时祸乱天下的阉宦。

    何进此时也是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大汉的掣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天下没有谁都行,就是不能没有他。

    于是又召集袁绍等人,一番商议后,对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下最后通牒了。我要对宦官下手了,妹妹你站哪边,自己想清楚了。

    洛阳城中,风云聚焦,一场惊天变故即将上演。

    而无数人都在摒息期待,期待风雨之后的彩虹、期待乌云之后的暖阳。期待着属于士人的,久违的胜利!

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阳风云(二)() 
刘备跟着送了丧,又发现没人管他了。光禄卿既不要他去署中报到办公,朝廷也不下旨让他返回驻地。他也不想现在就打报告说要南返荆州。于是他就这么心安理得的在京师待了下来。

    或许是上天有感天子驾崩,这些天一直雨水不断。刘备也就懒得出去。他此时在京中,也吸引了不少目光。于是便也想保持低调。

    按惯例,他应该去拜访大将军何进和三公。但刘备视何进为冢中枯鬼,而昔年待他甚厚的长者刘宽、杨赐皆已离世,唯独一个认识的太尉刘虞,也是外镇。实在是不好去见,否则被人脑补成两人勾结就不太好了。见了司徒、司空,唯独不见太尉,也不好。索性便一个也不见了。想必居丧期间,也无人敢说他失礼。

    关羽、张飞两人在京师更是没熟识的人,刘备不出去,他们也就跟着宅在家里。只有荀彧,这几天,天天在外面。刘备知道他世家出身,交游广阔,还有个侄儿荀攸,为大将军座上客,于是便也不去管他。反正文若出去了,也是自己的耳目,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向自己汇报,何乐而不为?

    荀攸府中,叔侄二人分席而坐。窗外丝雨绵绵,天光甚暗。室内烛火通明。荀攸道:“叔父,刘玄德待汝如何?”

    荀彧捧茶轻啜一口,道:“刘玄德不愧海内名士,于学术上每有真知灼见,治政统军,亦见不凡。我与他,相处甚欢。”

    荀攸沉默良久,道:“叔父,回来罢。”

    荀彧眉头轻皱,反问道:“为何?”

    荀攸道:“先帝驾崩,而新帝继位。天下权柄皆在大将军之手。如今大将军已然决定清扫阉宦,整齐天下邪乱。我等士人无不仰首期待。叔父之才,十倍于我。天子登基,朝廷自有一番新气象,正是用人之际。若叔父为朝廷所用,不出数载,必与刘玄德并驾齐驱也!叔父何故自甘为其门客僚属耶?”

    在荀家,荀彧闭门不出,屡拒朝廷征辟之时,大家还很高兴,以为荀彧是在养望。结果他却选择了入刘备幕府。刘备虽然为海内所重,但毕竟年轻资浅,名位不高。在族中还是有不少意见的。觉得荀彧屈才了。不过限于当时天下纷乱的形势,又欲借刘备之势以避中原之祸。故此才隐忍了下来不说。

    如今,荀家人见那个喜欢乱来的皇帝汉灵帝已经驾崩了。而天子继位,大将军何进重用士人。又觉得到了他们士人大施拳脚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要清扫宦官,清扫完之后就正好是论功行赏分蛋糕的时候,位置不多,谁手快,谁能力强就归谁。荀家后起之秀,一为荀彧,一为荀攸。荀攸已被大将军何进所征辟。可更出色的荀彧,却还跟着刘备身后混,这就有点不大好了吧?

    若是荀彧也为朝廷所用,不出数年,他们荀家必然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于是,族内老人便在年初就屡发书信与荀彧,只不过荀彧没有理会,也没有让刘备知道罢了。

    如今荀彧随刘备入京,荀攸又受命,劝一劝这个小叔父。

    荀彧听完,眉头一挑,似笑非笑的问道:“公达,你也觉得大将军能清扫阉宦,朝廷能有一番新气象?我辈士人能一施胸中抱负,共襄太平盛世?”

    荀攸沉默不语。

    荀彧见荀攸不回答,便又喝了一口茶,道:“看来你还算清醒,未曾让我失望。主公进京之前,与我有言,京师之局面,已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不过世间万物,总是由盛转衰。天下人皆知大将军欲清扫宦官。宦官宁不知焉?而大将军负天下人望,却一拖再拖,犹豫不决。其中变数实在太多,只怕难以竟全功。公达,我亦持此论。你以为如何?”

    荀攸良久,叹息一声,道:“大将军以袁本初四世三公,能得豪杰用,屡听其言,已着人征外镇入京。董卓兵屯上林苑,丁原兵屯孟津。桥瑁兵屯城皋大将军掌洛阳禁兵,袁本初为司隶校尉,司隶与京城兵权皆在二人之手,欲诛一阉宦,反而依赖外镇,我大汉这是怎么了?”言语见不胜唏嘘。

    荀彧闻言,也不禁黯然。

    良久,荀彧长叹道:“公达,我观京师是非之地,居大不易,你,还是见机行事罢。若有事,可往卢尚书府,我与主公皆在此处。”

    荀彧叔侄二人在密谈的时候,卢植府中,刘恪也在和兄长刘备说话。“十一郎,你在军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