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言石破天惊。曹操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袁绍,他想过无数可能,却没想到袁绍竟然敢召董卓。

    当即郑泰就起身表示反对:“董仲颖桀骜难制,入京必然为祸,万万不可召此人入京!”

    郑泰在尚书台工作,自然知道董卓抗旨的事,对他这等忠直之臣而言,抗旨就已经超出一个臣子的底限了。他自然不愿董卓入京。

    曹操也表示反对:“欲召外镇,刘玄德屯兵荆州,荆州久无战事,而凉州兵力不逮,且荆州近,凉州远,缘可不召玄德?”

    曹操这一说,大家便纷纷附议了。对大家而言,刘备乃一等一的标准士大夫,学问好,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品德高洁,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无疑要比起以军中厮杀起家、见利忘义的董卓来放心得多。

    袁绍见众口一辞,心中却不禁冷笑,他就是调谁,也不会调刘备来。刘备若来,以他的名望,风头岂不是全被刘备抢光?到时他这定策之人,忙里忙外,还能落到什么?

    就是宁可自己征兵,也不能让刘备随便入洛阳,这样才能显得出自己的本领来。

    众人讨论了半天,见袁绍迟迟不表态,不禁心中微怒,决定明日便向大将军何进单独汇报。于是大家不欢而散。

    这些家伙,皇帝只剩下一口气,他们不关心探望,却只望着皇帝快点驾崩,然后新天子继位,他们好谋诛宦官。也实在是皇帝这几十年皇帝做得让他们太失望。

    刘备在荆州,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也隐约知道皇帝大概时日不久了。这时的他,全靠京中故旧给他传递消息。他也不知道,等天子一驾崩,袁绍那个笨蛋调董卓入京后,他便也起兵入京,还是按兵不动?

    不起兵,实在是受不了董卓那头猪在京师折腾,从而把好好的司隶繁华之地,弄得乱七八糟,一片荒芜。要是起兵,不奉诏而动,又给了许多人口实,最起码在荀彧心中,这忠君为国的形象就要崩塌,从而变成世人眼中的野心家

    走一步看一步好了。起兵的时机也很重要,等董卓开始乱来的时候,自己做为大汉宗亲,去保扶天子,谁也说不出什么错来吧?

    却说天子在宫中,自知时日无多。人之将死,自然免了不回顾自己一生。天子发现自己这一辈子除了吃喝玩乐,似乎也没干什么好事,唯一能得天下臣民称赞的,或许便是熹平石经了。这个时候,天子把天下局势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便开始担忧他的帝国起来了。

    幽州、益州、荆州等地,各有重臣能吏镇守,他不太担忧。他就担忧两件事,在外担心他死之后董卓无人能制;在内担忧他死之后,继承人的问题。

    董卓久在凉州,在羌胡中素有威望,麾下又兵强马壮,上回试探,征拜董卓为少府,董卓怎么说的?他说:“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廪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大意是自己想来京师当官,羌胡不让,说还欠他们军费呢,自己没办法,来不了。

    言语间,桀骜语气显露无疑,似乎对朝廷说,我带的兵,只有我能搞得定,要强行调我走,出了乱子不要怪我。

    朝廷也知道,真要强征董卓,董卓部下必然会出乱子。谁让乱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心照不宣而已。

    从那个时候起,皇帝心中就有着一根刺。凉州乱了那么多年,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上任,也为这个问题而头疼。于是又下诏,这回是给董卓升官,拜他为并州牧,然后着他之部队归属皇甫嵩。

    董卓虽然没读多少书,不过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要夺自己的兵权呢。从小就生活在混乱之地的董卓知道,没了兵权,没了部队,朝廷想怎么拿捏自己还不得就怎么拿捏自己啊。这明升暗降呢,这个当,自己可不能上。

    于是董卓又上书道:“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官职受了,却还是不肯交出部队。反而驻兵河东,以观望时变。

    皇帝此时病重,他要交待的身后事还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一时半会也腾不出精力来收拾董卓。否则,若依他身体好时的性子,十个董卓也没了。

    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先搞定皇位继承人吧。

    皇帝做了几十年,却只有两位皇子,一位帝女。不是他能力不强,而是这个时候的婴儿成活率,哪怕他贵为天子,也是无法。他子女无数,但成活到现在的,便只有这几根独苗苗了。

    皇长子刘辨,为何皇后所出。照理来说,何皇后十数年宠爱不减,刘辨应该早早便为皇太子才是。可是皇帝便偏偏不喜欢刘辨,觉得他太轻佻,无人主相。

    这也怪不得刘辨,皇帝当时数丧皇子,好不容易又得了个皇子,自然是喜不自胜,却又怕自己养不活,便把刘辨寄养在史道人家中。一养就是好多年。人称史侯。

    刘辨养在民间,倒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活蹦乱跳的,可是谁家不好养,却偏偏养在一个爱好炼丹画符的道士家。十几年耳濡目染,刘辨对画符炼丹,捉鬼降妖热切得很。可以说是颇得史道人真传。史道人也没法,皇子喜欢这个,难道自己可以不教?

    本来无碍,反正皇帝自己也喜欢玩这个。但偏偏好死不死,张角搞了个黄巾大起义,弄得天下到如今还不得安宁。这下,皇帝从爱好道教,瞬间粉转黑,把道士、道教恨得入骨。而大儿子刘辨却偏偏爱好这个,兴趣不减,于是在皇帝眼中,便成了负面印象了。

    他总觉得,要是长子刘辨当了皇帝,只怕比自己还要乱来。一想到刘辨为天子,宫中蓄养一班捉鬼画符的道人,皇帝就觉得受不了。

    再看皇次子刘协。刘协生下来,母亲王美人就被何皇后给弄死了。刘协继承了母亲的基因,长得粉雕玉琢不说,打小还被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学习了一肚子的诗书不说,还乖巧懂礼。而王美人,又是皇帝一直念念不忘的。或许是失去了的,才是最好的吧。皇帝无疑把对王美人的爱和思念,全部转移到了刘协身上。

    于是在刘辨刘协之间,天平自然就不由自主的倾斜了。

    只是在自己要做决定的时候,群臣反对不说。还要考虑的是皇后和大舅哥的态度。何进为大将军多年,地位稳固,士卒多得其恩。若是不立刘辨,只怕自己死后,便会立马发生流血事件。

    虽然自己去年设立了西园兵,又把自己舅舅董重提拔为骠骑将军,坐到了军中老二的位置。可是何家兄弟一为大将军、一为车骑将军,董重势单力孤,只怕是斗不过。如何是好?

    皇帝也是个普通人,他也在权衡利弊。他也在谋划布局。只可惜,时间太过紧迫,而他为了天下安危,又把宗室重臣全部外放镇守地方。不然,有一二位宗室重臣在此,他便可以安心立遗诏了。何至于强忍着一口气,思来想去,难下决断?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驾崩() 
中平六年夏四月,丙辰日,天子驾崩于南宫嘉德殿,寿三十四岁。从此结束了他放荡且又胡作非为的一生。天子在最后的时光里,终于下定了决心,以皇子协举止端庄有威严,遗诏托心腹中常侍、上军校尉蹇硕,让其联络朋党,立庶子刘协为帝。

    蹇硕受了遗诏,他又素与何进不睦。且天子驾崩,西园军与大将军所领之兵日后总得争出个老大来,否则谁吞并了谁还真不好说。

    于是蹇硕便与众心腹宦者谋,欲先诛何进而后再立新帝。不然何进不除,想立刘协便只是一个笑话。于是蹇硕便着人相请大将军入宫商议天子丧事。何进接报,不疑有他,便轻车简行,独自入宫。却不知道嘉德殿外,西园劲卒早已蓄势待发,只待一声号令,便要刀斧相加。

    何进一路进了宫中,匆匆而行,忽然看见蹇硕帐中司马潘隐迎了上来,此人素来与何进有旧,何进正想开言打个招呼。却见潘隐瞪着自己,一双眼睛飞快的眨着。脸上表情严厉古怪。没风沙啊?何进这个念头刚过,突然便心中一凉,一个不好的念头自心中泛起。不由大惊,于是向潘隐点点头,返身就走。

    出了宫门,夺马就奔,飞驰入营,而后引心腹兵卒入屯百郡邸,也就是各郡国地方驻京办事处。这里宅院府第众多,易守难攻。到了此处,何进才安下心来,一边称病不出,就是天子办丧事也不参加,一边却飞快书信与袁绍等心腹谋臣,让他等来商议大事。

    蹇硕见何进躲入军营不上当,知道事情不好办了。省时度势之下,觉得自己无法同时抵抗士人、外戚两大集团。为了自保,在百官奏请太后,请皇嫡子刘辨灵前即天子位时,蹇硕选择了一声不吭。

    戊午,皇子辨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董太后为太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一同参录尚书事。因皇帝年幼,于是何太后临朝,着大将军何进与太傅等一同辅政。

    刘备得知天子驾崩,也不禁一阵黯然。天子这撒手一去,大汉就正式进入分崩离析的乱世了。主弱臣强,放在哪一个年代,都不是什么好事。

    着令三军举丧后,刘备便率着荀彧、关羽、张飞等人打算入京了。他本来以为没自己啥事呢。结果朝中掌礼仪的官员没有忘了他。天子驾崩,一般外臣及王侯无旨不得入京,在郡国自己举哀即可。但刘备不是外臣,他虽然驻军于外,但职务却是东中郎将,名义上属于九卿之一光禄勋所管辖。妥妥的中都官,而不是地方官。是以能得入京。

    入京做什么?参拜新帝,然后哭灵。天子驾崩乃是国丧,规格制度讲究得很,什么时候举丧,什么时候下葬,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