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蟾蜍的脑子好像有问题了,不太正常,请校长手下留情,况且造成刘蟾蜍这种情况的,我们学校要负更多的责任。
校长考虑到刘蟾蜍读书的确是个不错的苗子,而且也想到正如班主任说的那样,刘蟾蜍弄成目前的样子,还是学校教历史的钟老师造成的,如果深究起来,还是学校的责任。
为了息事宁人,校长给受伤同学的家长说了很多安慰的话,才将此事给摆平了。事后校长向班主任再三强调,要他管好其他的学生,尽量不要和刘蟾蜍发生正面的冲突,以免再生事端。
班主任给刘蟾蜍下了一个脑子有病的判断,因而在处理刘蟾蜍打伤那位同学的问题上,也只是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就算把这件事给糊弄过去了。在刘蟾蜍打人这件事及以后其他小事的处理上,同学们已感受到班主任在明显地偏袒刘蟾蜍,也就心领神会地再不去过分地骚扰他了。
这之后,刘蟾蜍的同学的确与他再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至多是语言上有偶尔的不投机,但同学们往往会以示弱结束摩擦。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是,在教室里,刘蟾蜍是独来独往,越来越孤立了。他的话也是越来越少,因为与他主动讲话的人越来越少。他的内心也感到痛苦,但他又无力去改变。
好歹刘蟾蜍的学习成绩还是非常的优秀,这当然是除英语外。这给他的父母很大的安慰。对这位其他功课很好就英语一塌糊涂的学生,学校的老师很不甘心,也很着急,因为他们要追求升学率。在老师的催促和劝导下,他的父母向乡亲们借了不少钱,带他到县城的医院看过,医生只说他脑子似乎有问题又似乎又没有问题。既然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就更谈不上怎么去治疗,最终,治病的事就搁到一边去。
一晃到了高中二年级,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但刘蟾蜍的病情似乎越来越重了,以前经常与同学发生摩擦的情况又出现了,而且越来越频繁,越严重。而引发矛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譬如,就是同学之间与他无关的说笑,他会认为是在议论他,在嘲笑他,就会因此对那几位同学充满敌意,会因此与其中的某个同学发生口角,最后引发肢体冲突。事情闹到老师那里,即便同学们怎样解释,刘蟾蜍他就是一根筋,认死理,就认为别人在嘲笑他。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让老师感到十分的疼痛。一时想不到其他的好办法,老师就只好要求与刘蟾蜍发生冲突的同学违心地承认是在背后嘲笑过他,向他道歉,以息事宁人,尽快了结此事。但老师的想法会弄巧成拙,这样一来,正好验证了刘蟾蜍以前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就更加理直气壮地就此事去纠结,去主张自己的正义,去没完没了……
对于这么一颗读书的好苗子,弄成目前这样的结果,老师们都感到十分的可惜,特别是他的高中班主任黄达老师。
黄达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努力,他要给这个贫穷的家庭以帮助,他向校长求情:希望学校从高考升学率的角度能为刘蟾蜍看病以资助;山区学校高考的升学率本来就很低,像刘蟾蜍这么有天资的好苗子不去帮一把是把学校的荣誉太不当回事。校长终于下定决心,从学校勤工俭学的经费中挤出一点钱来,让刘蟾蜍的班主任黄达老师和他的父母陪着他到很远的省城长沙去看病。
省城的大医院就是不一样,在详细地了解刘蟾蜍的病情后,其诊断结果出来了:刘蟾蜍患的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这是个什么新名词?面对班主任黄达老师和刘蟾蜍的父母投来的疑惑不解的目光,负责诊断的张医生作了耐心地解释。
他说:如果一个人坚持的信念或观念是错误的,甚至与社会现实及文化环境相抵触,又很难接受别人的观念,并成为一种常态,他便是患了偏执症。
按照张医生的解释,回想儿子刘蟾蜍过往的一贯行为,刘蟾蜍的父母似乎对儿子的病有点明白了,但至少算得上似懂非懂了。
在刘蟾蜍的父母瞪着眼睛还在吃力地理解张医生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解释时,张医生又准备发话了——他认为很有必要对偏执症作进一步的解释,他已经从刘蟾蜍的父母以及黄达老师疑惑的眼神中读出了期待。
“偏执是思维变态的一种主要表现,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张医生顿了顿,接着说道:“偏执型人格,又称之为妄想型人格。 ‘而妄想’有历时短暂的,也有持久不变的。妄想的内容连贯、结构紧凑者称为系统妄想;内容支离、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者称为非系统性妄想……”
张医生的解释,让刘蟾蜍的班主任黄达老师和他的父母如坠五里雾中,彼此的脸上都表现出莫名地惆怅。
第三十七章 怎么会得这种病?()
“怎么会得这种病?这种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班主任黄达老师赶忙发问。
“这种病的病因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答,但医学界大致上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与这种偏执型人格的形成有关。一是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二是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三是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四是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在回答了刘蟾蜍班主任黄达老师的问题后,张医生用眼睛扫视了刘蟾蜍的父母,“你们的孩子应该属于哪一类呢?想想看。”
刘蟾蜍的父母面面相觑,彼此感觉自己就是个罪人,让自己的儿子得了这种听起来摸不着头脑的怪病。刘蟾蜍的班主任黄达老师也把目光投到他们身上。面对黄达老师的目光,他们感到浑身更不自在,他们隐隐地觉得黄达老师的眼光中分明带有一种指责:你们这么一个聪明的儿子,肯定是被你们把他毁了。
面对医生的询问,面对黄达老师咄咄逼人的眼光,刘蟾蜍的父母在深深自责的同时,脑子里在高速地放着电影,将储存在他们大脑深处的有关刘蟾蜍的点点滴滴都翻出来过一遍,但靠上张医生说的几种因素又像又不像,他们懵了,傻傻地呆在那里。
看到他们不知所措的样子, 张医生感觉到要刘蟾蜍的父母马上给出答案是件困难的事情,便说道:“好了,不难为你们了。这种病要抓紧治疗,不然拖下去,病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张医生的话似乎是给刘蟾蜍的父母解了围,他们从刚才的窘态中解放出来,马上换成一种期盼的神态等张医生说出治病的良方。他们觉得这个时候,去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儿子的病症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重要地是赶快给儿子治病,让他能尽快地好起来,投入到高考的最后冲刺中。更何况他们根本还没有弄懂张医生说的偏执型人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种病症要治疗好过程比较长,需要耐心和信心。”看到黄达老师和刘蟾蜍父母期待的眼神,张医生接着说道:“目前,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采用心理治疗为主,其重点是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您说的这些都好像很是抽象。”黄达老师脸上带着一种不安的神情说道。
“是的,就是有些抽象,它就不像伤风感冒那样吃几颗感冒灵就好了。”张医生微笑着,“所以治好它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说完,张医生将眼光对准刘蟾蜍的父母。
刘蟾蜍的父母越来越感到不安,脸上呈现出十分着急的神情,立在一旁唉声叹气。
“唉,不要这么着急,只要按我说的去做,还是有效果的。”张医生安慰道。
“那您说说,治疗他这种病,目前有哪些办法?”黄达老师赶紧问道。
“呵呵呵,这些方法按你说的,听起来又有些抽象。不过,抽象也得去做。”张医生打量着黄达老师和刘蟾蜍的父母,“目前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你们认真地听好了。”
“医生,您等一下,我用笔记下来。”黄达老师赶忙从随身的挎包里掏出笔和本子来,并示意刘蟾蜍的父母也要记一下,但他的父母的身上是没有纸和笔的,他们感到很是尴尬。
张医生看到刘蟾蜍父母尴尬的样子,连连为他们解围,说道“不必不必”,然后清了清嗓子,介绍起来:
“一是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很难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二是交友训练法。主要是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还有……”
“医生,刘蟾蜍读书的确是个好苗子,他的其他功课都那么优秀,唯独这英语他一塌糊涂。求求你能不能想点其他的办法,让他快快好起来,参加高考,我们学校等着他能考出好成绩,为我们这个山区学校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