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9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错就错之下,也算是结了善缘。

    小寨有小寨的好处,一是打交道容易,二是不必担心做大。

    打交道容易,倒也不是小寨的特色,不管东南西北,但凡是依附在大型部落大型部族之下生存的小型部落,都有这样的风气。

    只有极个别在小型部落中也是“穷横”的,才会出现“贼不走空”的性格。

    文化交流就是这样,探险队探勘队商队带来的,不仅仅是令人大开眼界的物资,还有通往文明世界的渠道。

    而当时武汉方面没有选择暴力,把选择权留给了这些谨小慎微的土著。

    样板工程还是要的,模范村寨也是要的,至于“诸爨”至于“六诏”,隔三差五找个借口就是干。

    扶持次强,打压最强,不过是历朝历代的基本套路。

    如果说西南地区是一片大海,那么这些小寨,就是这片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岛,而探险队就是一艘艘在海洋中搏击风浪的大船。

    船不可能一直在漂,总需要停靠,而这些孤岛,自然伴随着交流,就形成了市场,变成了补给站。

    本地区的宝石、矿物、皮革、草药、木材、贵金属、奴隶……都会成为商品,然后跟唐人交易盐巴、粮食、器物、布料、衣衫、鞋袜、护具……

    虽然这些小寨土著生活在万山老林之间,可论及竹木加工、藤条加工,粗制滥造和武汉精工比起来,根本就是天上地下。

    哪怕只是一个竹制斗笠,武汉竹制品的加工厂,每天都能生产成百上千规制一样的产品,而在小寨,土著老手们互相之间制作的物件,都是大小不一。

    唐朝的威仪,除了探险队那令人惊惧的武力之外,更是这数量惊人又品质上乘的生活必需品。

    一个竹制品,小寨的能手,可能需要一天两天三天甚至十天,才能做好完善。但对武汉出身的商队而言,这玩意儿就是生产线上极为靠后的项目,轮到生产小件小样的竹制品,基本都要等到大批量大单子结束之后,才会轮上。

    因为消耗的工时很少,又缺少“技术”含量,竞争对手极多,利润就很薄,没必要在这上面纠缠不清。

    也算是歪打正着吧,前几代中原王朝来宣扬威仪,大多都会用“富有四海”来形容自家,而武汉商队,是真正把“富有四海”用实际行动来解释的。

    拎着唐刀谈友谊,效果很好,要是再弄点盐巴,效果翻番,再弄点白糖,效果蹭蹭蹭蹭停不下来。

    于是不管“六诏”愿不愿意,在道路交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武汉对剑南南部地区,其实也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改造。

    当然这种改造并不算大,需要消磨时间,时间跨度还是两年三年四年五年……

    因为早在冉氏在武汉叫卖蜀锦那时候,武汉方面本着“有枣没枣打两杆”的心态,在诸多小寨的山林地带,有意种植三类油桐和茶树。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早在几年前,武汉就有了这样的预料。

    伴随而来的桐油、木油的极大消耗,将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不管是油桐还是茶树,对土地要求其实都不算高。武汉本地为了保证耕地,“围圩造田”“围湖造田”“清淤排涝”各种工程年年都在做,能够分润给茶叶种植的土地,其实并不算多,大多都是维持在丘陵和山区。。。

    但即便是丘陵和山区,垒坝建塘休整梯田,依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让渡给茶树,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

    贞观十八年的时候,汉阳造船厂的桐油、木油消耗,就已经有点捉襟见肘。大量岭南桐油被进口过来,价格昂贵不说,还不受控制。

    于是乎,西南山区这片大海,那一颗颗孤岛也似的山头,原本只是闲子,却成了意外之喜。

    到贞观二十一年,终于第一次大规模收获剑南桐油,单位亩产固然比不上岭南,但胜在不挑耕地不挑地区。运输虽说艰难,但总体来说,还不算亏,因为除了桐油之外,就地生产的茶叶,十几个山头的产量,也不输给苏杭。

    最重要的是,蕃地和骠国诸部乃至“诸爨”“六诏”,对茶叶不挑。

    这些交易主要也是以物易物,大量的毛皮被集中在了戎州南和矩州之间的“茶马道”上。

    这一条“茶马道”,在武汉也多称“金皮道”。因为主要硬通货,就是金子和皮货,利润回报极高,两边平账,一支马队的赚头,差不多也能比得上一条南海货船。

    而这些,还没有把西南诸地的铜矿计算进出。

    老张为了小霸王学习机,大部分时候做的产业布局,都是相当有计划有意识地去偷鸡摸狗。唯独在西南这一块,当真是靠天吃饭,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是好运不断。

    冉氏、龙氏、诸爨、诸小寨头人……简直就是专门过来送金送装备的。

    时隔多年,对于剑南、六诏地区的收益,老张从来都是不做过多的期望。但万万没想到,多年之后,居然还能给他招来“大买卖”。

    要说这万山老林穷苦地方不是他的福地,当真是说不过去。

    长孙皇后现在要噶韭菜,还是噶大韭菜,拿来做文章的地盘,将将好就是这豺狼虎豹到处流窜的破烂地方。那些个韭菜只要门路稍微广一点的,岂能打听不到这里面谁在唱个台柱?

    人在家中坐,福从天上来。老张现在是稳坐钓鱼台,等着这帮韭菜主动给他送钱。

    隆庆宫之主又敷衍了一通自家老叔,果不其然,不急不躁的李丽质没怎样,坐不住的李道宗终于受不了了,一咬牙,说是他做东,请堂侄女和“老乡”一起吃个饭。

    请柬很实惠,纯金的……折起来还能揉成一团,压手的很,少说也有一斤多。

    江夏王大概也是到了极限,在永嘉坊弄了个园子,办了一桌很实在的席面。金光闪耀的,让人目不暇接。

    客人很客气,主人很节俭。堂侄女和“老乡”都是随意,主人家江夏王就很有品味了,他吃的很独特,正月里吃韭黄,说是特供大棚蔬菜,相当可口。

    当然老张有点误解,以为王爷这是有了觉悟,终于知道自己是大韭菜一根,不但是大韭菜,还是韭菜之王,韭菜之皇,简称“韭皇”。

第十四章 吃“韭皇”() 
西南高原要说贫瘠,当真是贫瘠,可要说富裕,又是相当的富裕。围绕在贫富上的问题纠缠不清,归根究底,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人口,二是交通。

    在唐朝缺铜少银的局面下,西南山区遍地的小铜矿,可以说对中央朝廷而言,简直是不啻为一场“及时雨”。至于金银矿、宝石矿,反而没有铜矿来得让人高兴。实在是现在的金银渠道,普遍集中在了东海航线上。

    而除开矿产资源,大量的调味料、饮料作物,都可以在这片“贫瘠”的地区获得不菲的回报。不管是茶树、咖啡树、花椒树乃至两类胡椒……这几年随手种的树苗,居然都长势不错。

    尤其是茶树种,还分化出了两种高山品种和一种低矮的耐寒品种。后者产量低,但是茶叶苦味高,炒制后多次冲泡,先苦后甜,回甘非常强烈。这种苦茶,价钱在洛阳极授士族追捧,一度高过皇室御用雀舌。

    幸运或者不幸,大抵上很难说得清,至少贞观朝西南地区的糟糕交通,反而成了一种稳固局势的“优势”。毕竟,奢侈品虽然也消耗人力物力,但两者占的成本和收益比起来,就有点忽略不计。

    老张的估计,长孙皇后除了顺手砍诸王一刀,拉拢弘文阁及外朝之外,大概琢磨的,也是想要从西南地区榨取利润丰厚的奢侈品。

    而且剑南地区的食盐大多都是井盐、岩盐,产量低不说,因为提纯手段低下,品质也不怎么样。本地区的大部分州县,又没有盐商愿意涉足,当年龙昊能够干的北地“诸爨”叫爸爸,除了战斗力强之外,盐巴同样是控制地区部族的重要手段。

    长孙皇后或许却虎皮、狐皮、熊皮、鹿角、象牙、蟒皮……但她不缺盐巴,只要她想,东海海盐调往剑南,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旁人不能把天下之盐汇聚一处,她却是可以的。

    青海盐、南海盐、东海盐……三六九等各分品质,降者为上,给上等盐;顽抗者下,给下等盐。后者万一吃死了,那也是自找的麻烦。

    一系列的政策计划,长孙皇后和弘文阁都是沟通过的,马周又带人做了论证,觉得可以,自然就开始执行。

    进奏院的院士们虽然知道朝廷有什么动作,却又没有问询的资格,他们的职权,终究还是在地方上。

    一时间,哪怕再不情愿往进奏院塞人,院士们为了“油水”,捏着鼻子也想要扩充几把交椅出来。

    苍蝇不叮无缝蛋啊。

    进奏院内部刚刚松口,李道宗就马不停蹄在洛阳和长安两头跑,贡完李丽质之后,又去贡李丽质她妈……

    “阿郎说的果然不错,老叔又来求了我一次,两次加起来,怎地也有三十几万。真是没想到,只听说他是个老实人,不似尉迟之流,这敛财的本事,倒是像个硕鼠。”

    “……”

    骂自家老叔是硕鼠真的好吗?

    瞄了一眼兴致勃勃的李丽质,老张笑的有点狡猾:“娘子敲他两回,你且看着,在老夫这里,老夫也要敲他两回。他在‘茶马道’,是两眼一抹黑,以为搞明白了,其实根本连门也没有摸清。”

    “此话何解?”

    “你那老叔以为圈地种树有了销路,这便是止损减亏,却哪里晓得,那地界想要维持人手何其艰难。商队行走,多是滇马走一程,脚力背一程,相当艰苦。再有剑南道路曲折,春秋能走的路,夏冬就未必能走。故而想要求个资深向导,砸钱是没有用的,还得门路广……这,便是他要求老夫的一桩。”

    言罢,张德搓着手,“这第二回,便是进奏院。如今进奏院松了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