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8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地上魔都’了,恁般恶名,还待怎地?”

    “如此说来,皇帝有意搅浑江汉的水?”

    “有个屁用,以前武汉是因人成事,如今处处因事成人。朝廷有多少缺位可以给容纳武汉官吏?笼络天下英杰,没有官帽子,没有钱袋子,也只能徒呼奈何。”

    李奉诫开了个玩笑,老李却表情严肃,连连点头道:“武汉官吏数量之多,古往今来,堪称第一。便是如此,也不见是‘冗官’,而是人手不济,此间道理,怕是皇帝不懂。”

    “皇帝不懂,马宾王岂会不懂?”

    懂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武汉的根基,在于土地又不在于土地。张德使出各种手段,尽数剪除了地方大族的土地所有权,这一切,江夏王李道宗是眼睁睁地看着完成的,当时还把一个儿子过继到了李道兴的名下。

    而武汉的耕地产出,又迥异于小农小地主,兴修的水利工程和新式的农耕技术,在武汉内部,张德在传达精神的时候,是直接用“农业革命”四个字来讲的。

    那么,除了武汉,还有哪些地方愿意尝试和贯彻新技术,并且愿意掏钱投入到水利工程中去呢?

    说出来有点扯淡,和华润系武汉系无关的官商集团中,只有窝在长安的太子李承乾,亲自下地带头,重新梳理了长安地区的农作方式。

    其它地区根本没有这个意愿,甚至还有人带头破坏八牛犁,带头的人往往就是小农和小地主以及“寒门”。

    对李皇帝来说,要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牢固,那自然是小农越多越好。当年“地多人少”还不觉得如何,二十年一晃,人口暴涨,李皇帝才后悔为了点小钱,把帝王事业给跑偏了。

    可谁又能想到二十年后呢?都说谋万世,谋个屁啊。

    让李董进退两难的地方就在这里,要么得罪贞观朝二十年来的新贵、新·新贵,要么得罪传统小农。

    都是坑,踩谁好呢?

    每每想起,李董不得不承认,搞皇庄自留地简直是“神来之笔”,至少还有缓冲的余地不是?

    然而恶心的地方并不是只有进退两难,如河北诸地新兴的棉花种植业,大部分棉农收获之后,宁肯掏钱补税,也不愿意缴纳棉花实物税。而且收获之后,也不愿意就近卖给河南,反而是宁肯绕道走海路,卖到江南、荆襄甚至岭南、交州。

    为什么?朝廷收购价比南方低得多的多。

    不仅如此,诸如河东地区有严格的粮税,有些河东大豪,直接借道河北,宁肯从朝鲜道、扶桑进口粮食去缴纳粮税,也不愿意种粮食。河东入太原和长安的粮税,一度出现过交州米……

    而这些交州米,他妈的还是漠南用马队运过来的。这放眼历朝历代,都没见过这样奇葩的事情。

    一个号称永远忠于圣人可汗唐朝大皇帝的蒙兀室韦老铁,不远千里,把从河北上岸的交州米,通过漠南商道,运到河东,然后交易给河东的老哥,让他们把交州米拿去缴纳税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是唐朝版的国际主义精神!

    李董当然可以加征税赋,但河东河北老铁大不了继续种粮食,然后把多出来的粮食,继续卖南方去……

    归根究底,这和暴力不暴力不搭界,纯粹就是个钱多钱少的问题。

    奈何南方不差钱,工商贸易带来的利润,让除了武汉之外的大部分主要城市,都情不自禁地多种经济作物。

    修建环渤海高速公路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消耗一下“民力”,不仅仅是契丹、靺鞨、扶余、新罗等地的“民力”,河北、辽西、辽东的汉人,同在此列。

    朝廷和河东河北诸地的“种田大户”矛盾,一度严重到需要靠羽林军护卫,然后通过行政命令来强行“征收”。中央官吏和内府局的阴阳人死太监,明里暗里都要威逼利诱不要为了高价,就把东西卖到南方去。

    其中增强的另外一个矛盾,就是诸地农具,一度被朝廷勒令只能从官营铺面购买。甚至朝廷从诸地收购棉花之后,做成的成衣,也是要卖回当地,卖南方基本是没人鸟。

    质次价高,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但行政手段一动,立刻就勾走了大量诸地的收益。可以说一亩地的大部分产出,都被朝廷通过“冠冕堂皇”的手段给抽走。

    而原本这个手段,是要用在五姓七望身上的,只是没曾想,官吏们的下限超出了想象,搂草打兔子,那是兔子也要,草也不能少。

    这种情况,李董岂能立刻叫停?一旦叫停,官吏们怎么办?而如果不叫停,也就只能提高“技术”,先从“质次价高”的各色“工业品”上绣花做文章。

    裱糊裱糊,先应付一下难关,从武汉淘换点“即战力”,怎么地也能先咬咬牙挺过去。

    李董的想法还是相当美好的,只是一番操作下来,对洛阳那帮人而言,又何尝不是皇帝对他们没有以前那么信任?

    这也是让老李看不懂的地方,于是找来李奉诫,好参谋一番。

    “不过,即便马宾王懂了又如何?皇帝永远是两难的境地。”

    李奉诫说到这里,整个人都是兴奋的,“不管兄长你信不信,但我以为,这光景,怕不是真要打上一场,偏偏还和武汉无关!”

第八十八章 乐见其成() 
    人是社会性动物,官吏也是人,也许要人性沟通。

    关于入京诸多事宜,江汉观察使府开会开得相当频繁,张德为了安抚情绪,也不得不在十几二十个部门之间连轴“视察工作”。

    武汉官吏的组成迥异于别处,它不是纯粹的乡党抱团,也不是世家和朝廷一起跟着皇帝经营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没有“帝国合伙人”,至少他们能从武汉“发达”,朝廷的体制只有限制没有推动。

    所以武汉系的官吏,兴奋之余也会忐忑,万一去了京城,是不是就会被武汉抛弃,变成“别人”?将来在洛阳诸事不顺,会不会影响到在武汉的社会关系?

    焦虑是存在的,就需要有人疏导,张德作为武汉狗群的狗王,自然是当仁不让。哪怕自己极为厌倦烦躁这种“繁文缛节”,也是不得不去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如此了。

    “今天这个会呢,就算是师生会、同行会。不必拘谨,说到底,当年我在长安,也就是个精于营造的江南小儿。至多就是钱赚得多了一些。”

    老张比较看重的几个部门,主要还是技术官僚群体,这些人出身“贫贱”,他们既有底层的吃苦耐劳,又具备“光耀门楣”的强烈执念。

    优秀品质和思想偏执共存,不能说有什么问题,贞观朝的行情就是如此。别说贞观朝,过个几百年上千年,“贫贱苍头”依然是挣扎着要“翻身做主”。

    “我是鼓励你们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的,就像龙昊那样,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有的人从小就在武汉长大,可能比较艰苦的记忆,也就是十岁以前。于是有些时候,会把周围司空见惯的东西,当作理所当然。”

    张德看着这帮“学生”还有“同行”,“越是如此,越是要去看一看。武汉为什么会被称作‘地上魔都’,又为什么会被人攻讦‘妖魔横行’,总不能坐在家里玩个雕花,就能够明白。”

    “还有一些心地善良的,我不是说心地善良不好,劝人向善,总归是好的。只是有的人眼见着工坊里的苦工仿佛是立刻就要死过去,便呜呼哀哉,觉得这世上最悲惨的,大抵如此。人皆有恻隐之心,但为官犹如带兵,有道是‘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心为先是做不了官的,至少好官是做不了的。”

    听到张德的话,好些人都是一脸的震惊,张德笑了笑,“你们肯定有人口服心不服,但不要误解我的话,我并非是说好官的良心都喂了狗。只是,甚么是好官?先把职责所在做好,再把职责所在做优,自然而然的,就有人获利沾光。”

    “一个‘稼穑令’,眼见着哪户人家缺了口粮,便要成日里琢磨如何给个便利,良心是有了,官声也有了。可说到底,‘稼穑令’只要把粮食多打个三五斗,还怕饿着谁么?”

    言罢,张德继续对“学生”和“同行”们说道,“你们去京城,或者说,你们去中国,莫要被‘良知’牵着走。天下做事,难处不在‘善恶’,而是坚持。”

    明明知道自家先生手上“血债累累”,但哪怕道德准绳和张德完全不一致的学生,在理性上,还是更加偏向张德。

    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吹的如何“有类三代”,也不如在武汉吃完炒粉吃炒面,吃完炒面吃炒饭。

    撑死的比饿死的多。

    至于有些“同行”,原本就是外地过来的,什么悲惨境遇没见过?至少武汉的奴工,是有机会转化为“人”。武汉也没有隔绝最底层奴工改变人生的机会,尽管很微小。

    而中原世族是什么行情?除主家之外,其余皆是奴婢,打杀由心,家法大于国法。贵种视奴婢为“非人”,往来友朋,并不觉得有何奇怪。而这种平常,在武汉这里才是例外。

    一人为奴,代代为奴;一族为主,代代为主。且周遭皆是理所当然,不觉有异,只有从这里出来,到了武汉,才会明白为何“妖魔横行”。

    这些“同行”是知道张德“血债累累”的,但超过“人屠”的“战绩”,却换来数倍十数倍的“人”变成了人。

    有了这个认识,那末,几十万的“血债”,也就不值一哂。

    因为原本,那多出来的数倍十数倍“人”,本该十年二十年一代三五代,都该犹如猪狗,不如牛羊。

    到了武汉,才会明白道德文章说的天下不是天下,说的万民不是万民。

    指望着张德既要“兼济天下”还要求有着世家大族的“道德”,大约当真只有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