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6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修历法?”

    “可要封禅泰山?”

    “怎么不曾听说这等动静?王太史不是在京中为算学大家排挤吗?”

    笃笃笃笃,张德敲了敲桌子:“听过就算,不要妄加揣测。”

    实际上,老张隐瞒了消息,没有透露给幕僚和佐官们。

    李董为什么这时候会听从马周的建议,给新南市中学来个嘉奖?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以为这是李董看重李奉诫,想认他做干儿子呢。

    实际上,是皇帝老儿准备给他死鬼兄弟“平反”,恢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

    惠而不费的事情,横竖就是多弄点宣纸、笔墨、绢布,万一能把长安锻炼身体的亲爹给膈应死,那就更好了。

    前期准备李董自己没做多少,基本就是他老婆在弄。比如郑观音,比如李婉顺,现在安置工作做得好,不但有公务员编制,逢年过节还有补贴,可以说是很福利了。

    贞观十七年的唐朝,已经将霸权对手和地区小霸清扫一空,为数不多还在挣扎想要咸鱼翻身的,也就只有高句丽残党,以及百济、新罗余孽。当然了,新罗这个事情,李董是假装没有看见的。

    高速发展可以掩盖一切矛盾,李董可能未必理解,但他懂怎么操作。

    现在把最后的一点点“建成余孽”安抚起来,那么危及皇位合法性的最后一点残渣,也就算是清扫一空。

    至于老董事长李渊,由他去吧。死了最好,不死也一把年纪了,还能指望李渊是刘备刘裕不成。

    果不其然,大夏天的李董突然搞了这么一出,中暑倒地的外朝官僚都吓的从地上爬起来表示有点冷。

    李建成被恢复了“太子”身份,李董也不介意外人如何编排他,口水要是能淹死人,还要啥横刀马槊?

    “五姓七望”纸老虎身份没被戳破前,李董可以还很介意口水,现在么,喷,只管喷,喷的朕掉一根汗毛算朕输。

    历时三年之久的历法修订,前后打了十几个补丁,出版了好几套,往里面加了点“天命”佐料,贞观历法最终版,终于以工具书、教材的方式,进入到了体制中。

    在贞观历法之下,民部新增农事院衙门,农官序列,成体系地冒了出来。而且农事院衙门,是内廷外朝双重领导,民部只有对农事院预算进行审计的权力,其余的,放屁不响。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纷纷表示,莫非“大司农”要重现两千石官威?然而李董压根就没打算让农事院和民部度支衙门只能重叠,农事院的侧重点,不在于“劝课农桑”,也不在于“统计农政”。

    这是一个农业研究和指导性衙门,李董想要成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当时就问对过长孙无忌,想要把贾氏一股脑儿打包过来,只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打算。

    到如今,却是大不一样的局面。只说河南,伴随着洛阳对非农人口的疯狂吸收,以及或温和或暴力的“土地兼并”,旧式庄园经济,被新式的庄园经济所替代。不能说全面替代,但像洛阳长安这样的城市,的的确确出现了这种新老交替。

    奇葩的发展状况下,非但没有出现帝国上升期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反而自然而然地挤压了小农经济的生存,乃至洛阳地区,举凡“小农”,皆成“小资”。原先的百几十亩永业田,只能说是小有产者。但在洛阳现行的市场环境下,某些身份特殊的农户,比如羽林军老卒,他们拥有的百几十亩地,便是值钱无比,一下子从小有产者,变成了小有资产者。

    作为统治者,京城是李董的核心利益,那么新式的庄园经济既然成为主力,就不得不用新式的管理方式。

    贞观十六年统计稻米丰产,那么明年就多种麦少种稻,百分之八十的出粉率,通过新式的研磨技术,也足以支撑中原逐渐变换的食用习惯。

    而其中,除了作为统治者必须承担的固有粮食稳定责任外,有利可图,同样是李董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农事的原因。

    当面粉紧俏时,以李董手头的田亩数量,哪怕只是薄利,一斤面粉抬高一文钱,多出来的,又何止是一文钱。

第六十六章 丰厚回报() 
    农事院置院监一人,院丞二人,其余各司员外郎、郎等官员二十余人。还有一个“农业选人”的名册,主要是农事院左丞贾飞贾君鹏不认可外界所谓的“农家复兴”口号。这么多年下来,贾飞大部分时候,都是深入一线研究,在农林水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对贾飞来说,这世上只有“农业”,所有的学术研究还是吹牛逼骗人,都要在“农业”之下。

    “农业选人”,首先是要认可“农业”这个“大业”“事业”的理念,其次,自然是需要具备做官资格的“选人”身份。混到农事院的“选人”,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眼光独到的投机者,另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废物。

    前者看的是“长线”,后者是逮着个蛤蟆攥出泡尿,到哪儿是哪儿吧。

    之所以要造册“农业选人”,贾飞不是没有考量的,皇帝打算在“皇家农庄”指导业务,但全国只要是富裕之地,鲜有没有“皇庄”的。就算明面上没有,换个皮的事情,看破不说破。

    那么,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定点工作。只是什么时候哪里用到人,贾飞也吃不准,所以就预先攒个“干部储备”,等到哪里有了位置,直接点个人,外派出去就是。

    李董从某条土狗那里,挖来贾飞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

    要知道,贾飞并没有“货卖帝王家”的个人意愿,否则,早在几年前,就屁颠屁颠跑去长安做官。在当年,给皇帝种地,能有七品以上实权官僚请贾飞吃饭算他面子大。

    再一个,皇帝手下干活,婆婆太多,贾飞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不可能跑到“文化沙漠”去混吃等死,他还年轻。即便是要混个官帽子光宗耀祖,在张德这里,他同样可以混来官帽子,至多就是没有“京官”的含金量那么高。

    安北都护府、定襄都督府、幽州都督府只要他想,随便混个县令都是嘴皮子碰一下的事情。

    这一回贾飞能够跑去农事院,首先是咨询过老张,当然也不是当下咨询,早在几年前,老张就和贾飞讨论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跑去李董那里打工,现在就是一个合适的情况,所以贾飞过去了。

    其次,李董开出的价码,除了农事院虽然名义上有院监,但却暂时不设,所以院丞是最大的。而贾飞又是农事院左丞,实打实的一把手。

    再次,流内官各品级,贾飞有建议权,且优先考虑;流外官各等一言而决之。

    最后,就是“农业选人”,这是要考试的,等于说是农事院的在编考核,基本上就是贾飞一把抓。

    可以这么说,贾飞只要不作死,整个农事院系统,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将来也是官场一座小山头,徒子徒孙多了不敢说,跟侯君集比一比还是可以的。

    而且暂时来说,李董打的小算盘是往自己家扒拉,外朝如何,他是不在乎的。民部也管不到贾飞,而针对“皇庄”,“农业选人”只要哪天被贾飞点到“某某县皇庄”做个“稼穑令”,短期内,应该是不会受“某某县令”的掣肘。

    至于会不会有被掣肘的一天,这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眼下而言,手头握着一堆官帽子的贾飞,显然就是一票选人心中的“知己”。只不过以往的官迷们,都是拿文章拿诗赋来“求知己”,在贾飞这里,要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大概也就是“知道”,“知己”是肯定没希望。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牲口脑内yy,心里琢磨着跟贾飞贾君鹏来个“高山流水”啥的。但这种不切实际的脑洞大开,跟贾飞这个“贾思勰之后”是完全不搭界的。早几十年贾氏就已经明白了,“士农工商”说的好听,其实都是狗屁。

    要么士,要么其它,至少大部分情况下,这个分类法是成立的。

    贾飞允许别人诱惑他,但其中并不包括李董,也不包括“五姓七望”。

    整个贾氏家族,真正重新活跃起来,要是没有张德暗中扶持,什么地位都是不用谈的,因为没得谈。

    所以说,“高山流水”是肯定没有的,“屎山粪水”,大约还能谈一谈。不过能捏着鼻子跟贾君鹏谈这个“选人”,横竖也是一条汉子,要么不要脸,要么心眼黑。

    至于已经跟着贾飞草原、河北、河东、西域等地流窜的“农业技术人员”,吃了这么多苦,还在意这玩意儿干嘛?华润号工资高啊,还挂着个流外官的帽子,扔士大夫老爷们那里自然不够看,可在老家,矮子里面拔高个,心理上的满足,足够啦。

    而贾飞在官场上的成功,对老张来说,也不是没有回报的。至少,从武汉地区,弄几个“农学教授”过去,交流交流经验,也是可以的嘛。万一哪天扬州的“皇庄”要弄个“稼穑令”,老张厚着脸皮找贾飞说情,这不是又大涨梁丰县子的威风?

    可见投资项目还不如投资一个人,经过多年的浇灌,当年那个被老娘喊回家吃饭的“贾君鹏”,也从一撮小草,长成了大树。虽说也不是什么参天大树,但遮蔽些许同乡同窗,大概是没什么问题了。

    从投资角度来看,老张的回报率不要太丰厚。

    “这真是万万没想到,贾君鹏一个种地的,摇身一变,居然也是当朝红人。就凭他手里的几十顶官帽子,怕不是门槛也要踏破。”

    “你知道个屁。”

    洛阳官场越发地复杂混乱,那些个没门路的,只能吹牛打屁,稍微有点消息的,便在同僚面前装逼。

    “莫非这其中,还有甚么要紧的?没听说贾君鹏这个种田郎,还有甚么贵人相中啊。难道是哪个相公?紫微令?”

    “贾君鹏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