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志远:杨志远飙升记-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五章:心如电击(2)(二)() 
陈明达说,我哪敢忘啊,也不能忘啊。

    陈明达用手指了一圈身边的部属,说,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谁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怕做梦都想。只是再过些年,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死了,今后的子孙还会不会记得这段历史就很难说了。

    赵长生拍了拍陈明达的手。

    陈明达说,现在的社会只注重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搞得这个社会的人们开口闭口只言钱,现如今经济是发展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不及当初那般单纯和朴素了。我记得当年曾经问你跟着我们打仗怕不怕?你的回答是‘你们当兵的不怕,我们就不怕。再说了精忠报国,真要战死沙场,这也是一份荣耀,没什么好怕的。’多么朴素的回答啊。

    赵长生说,我赵姓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于宋朝皇估年间,随襄狄青开辟边陲而来,自古我们赵家人就知道精忠报国的道理。祖宗遗训不敢忘啊。

    杨志远心说,谁能说祖先遗下的东西都是封建糟粕,祖先的那些道德精髓,不止杨家人、赵家人,它已经深入到普通民众的血脉,倒是某些人一旦身居高位,每天纸醉金迷,不知不觉中忘祖忘宗了。

    赵长生说,老陈,算了,这些东西越说越伤心,咱不说这些了。

    陈明达说,好,说别的,你的右脚怎么样?我看你现在反而越来越利落了。

    赵长生挽起裤脚,杨志远的心顿时又如电击了一般,一阵震颤,只见赵长生老人的右脚自膝盖处都已经截肢了,膝盖以下装的原来是假肢。赵长生老人拍了拍假肢,说,你看,这不挺好,习惯了就好,行动也很方便,用不着轮椅了。

    赵长生老人的右腿也是在谅山一战中失去的。谅山、三青洞一役,陈明达部损伤惨重,赵长生他们的支前担架队及时跟进,抢救伤员。赵长生老人在第五次上山的时候,被埋在路边的一颗地雷炸伤。陈明达成了师长后,特意把赵长生接到北京,给赵长生装了假肢。杨志远心想,相对于赵长生、陈明达他们这上一辈人,作为后人的他们远离战火,是何其的幸运。

    此时华灯初上,到了就餐时间,陈明达扶起赵长生老人,说,老赵,走,上食堂吃饭去。

    赵长生说,潘副排长他们还没回呢。

    陈明达说,照算也快回了,先上食堂等去。

    杨志远赶忙上前,说爸,我来吧。代替陈明达搀扶老人。陈明达笑了笑,随了杨志远。

    陈明达一指招待所,说,志远,想当年这里可是个中转站,这个小城那时候也就八九万人,可我们一个军的部队就是五六万,人声鼎沸,坦克轰鸣。别提有多壮观。

    杨志远说,千军万马、红旗招展的大气情景,可以想象得到。

    赵长生说,那时这个小县城,到处都是绿军装,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壮观的景象了。

    陈明达站在院中,沉默了好一阵,说,可是当年许多出征的将士,许多都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再也无法回到故乡了。

    杨志远的脑海里顿时响起战国时荆轲刺秦时高唱易水歌的豪迈: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中华民族自古就不少这种勇于慷慨赴死英雄主义的志士。应该说,男人的天性里都有着这种舍生取义的血性,杨志远就无数次想象过自己身背行囊,挥别故土,杀赴疆场的情形。杨志远甚至想过哪怕是自己血染沙场草席裹尸,也是无怨无悔,毫无怨言。

    杨志远说,爸,其实我真希望自己早生十几二十年,那么我也可以像你们一样,背着背包,为国征战沙场,哪怕是牺牲,也是无怨无悔。

    陈明达拍了拍杨志远的肩说,是啊,当年的我们写血书,主动请缨,满腔热血,何曾有过一丝的后悔。我们这些老兵哪一个不是争着抢着才有机会上了战场。师里争,团里抢,到了连排,也是你争我抢,什么时候退缩过。

    赵长生说,别说老陈他们了,就是我们民兵连、担架队,哪一个不是找领导软磨硬泡,才让你上去。我在家时是民兵连的排长,轮到我,就剩下一个担架队的队长可以干了,当时也不管那么多了,管什么队长不队长的,能上战场就成。

    杨志远说,要是我早生十几年,能成为爸麾下的一兵那就好了。

    陈明达笑了笑,说,真是个傻孩子。我们的牺牲,还不是为了你们的幸福,有我们这一代付出牺牲就行了,用不着你,你还是做我的女婿好。

    走到食堂门口,杨志远听到车响,知道潘兆维胡总他们回来了。陈明达和赵长生都停住了脚步,等潘兆维赶上来。

    安茗挽着安小萍挽着手,站在不远处和母亲窃窃私语。陈明达看了她们一眼,然后说,志远,我到边陲小城来的目的,我不说,你也能明白几分。

    杨志远点头,说,我明白。

    陈明达说,晚饭后,你和安茗到我的房间来,我有事情和你们谈,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陈明达要和他们谈什么,杨志远该如何做好准备,陈明达都没说,杨志远已经有所感觉了,但是他并没有发问,杨志远点头,说,好。

    杨志远知道,陈明达如是说,此事只怕还真如自己料想的那样,只怕小不了。此时潘兆维他们归队,潘兆维说,报告副团长,任务圆满完成。

    陈明达一挥手,说,归队,进食堂吃饭。

    赵长生笑,说,看来我这一年是不用再买烟酒咯。

    陈明达笑,说,酒你留着慢慢喝,烟你可别舍不得抽,实在舍不得你就换成日用品得了,千万别又霉坏了。

    陈明达说‘又’,是有典故,当年陈明达送了赵长生一条香烟,赵长生舍不得抽,在家里藏了一年,亚热带丛林多雨潮湿,等到赵长生拿出烟来抽,全部都长出了白毛,只能扔掉,害得赵长生心疼了许久。

    赵长生笑,点头,说,中。

第二十五章:心如电击(3)(一)() 
故事是在县委招待所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客房里说的。

    因为是有家事要说,陈明达这次没有让王秘书跟进来。杨志远拿起房间里的暖水壶给陈明达和安小萍沏好茶,放到陈明达和安小萍中间的茶几上,陈明达等杨志远忙完这一切。指了指床,说志远你坐。

    房间陈设简陋,一张圆形茶几,两张单人沙发,安茗只能坐在床沿边。杨志远走到安茗的身边紧挨着安茗坐下。气氛明显紧张,安茗从来就没有见父母如此慎重其事过,她隐隐约约感觉有事,此时,陈明达看了安茗一眼,又看了安小萍一眼,几次张嘴,欲言又止,拿起茶杯一个劲地喝茶,一副想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的神情,陈明达做事一贯雷厉风行,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安茗什么时候见父亲如此迟疑过,安茗是新闻记者,本来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她先前之所以没去多想其他,是因为她这些天正沉浸在新婚的快乐之中,不疑有他。现在安茗一看陈明达迟疑不决的表情,心里顿时有了感觉,觉得父亲今天所说之事肯定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尽管安茗的心里有着一丝小小的不安,但她的性情和陈明达有几多相似。

    安茗说,爸,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有什么事情您就说,有爸妈和志远在我的身边,我相信自己承受得住。

    陈明达点点头,说,丫头,好,不愧是我陈明达的女儿,那好,我现在就说个小故事给你和志远听。

    安茗知道父亲将要说的这个故事肯定和自己有关,安茗看了杨志远一眼,杨志远伸出手,把手扣在安茗的手上,安茗反转手心,不由自主地抓紧了杨志远的手。

    这是一个听着让人揪心和感伤的故事,尽管陈明达尽量把故事说得平缓,但杨志远越听越心惊,原来岳父的故事竟然事关安茗的身世,杨志远尽管原来有所警觉,但今日一旦确认,他还是感到难以置信,平日对安茗疼爱有加的岳父、视安茗如己出的岳母,竟然不是安茗的亲身父母。

    将军的故事是这样的:在那场1979年2月17日开始至1979年3月16日结束的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的某一天,一名在战场上受伤的军官伤愈后,没有立即归队,而是特意请假,绕道沿海某省去看望为救他而牺牲的战友的家人。战友的家在沿海的一个小渔村,此类渔村地处偏远,军官乘火车转汽车,然后再走了一天的山路,这才找到了战友的家。渔村的人们世代都是渔民,在海上以捕鱼为生,生活贫瘠,房子多有石头堆砌,低矮防风。战友的父母亲早年在一次出海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战友一牺牲,家里就剩下了妻子拖儿带女。渔民的生活本来就很艰苦,而失去男人的家庭就愈发艰难。对于丈夫因救军官而牺牲,战友的妻子没有一丝的怨言,说死对于我们渔民来说再正常不过,何况我的丈夫是一名军人为国家而死,也算是死得值当。战场之中,作为战友,不都是你救我,我救你的吗。战友的妻子别无所求,只请求军官在回去的时候,把四岁的小女儿方芳带走。军官对此表示理解,渔村生活疾苦,失去丈夫的家庭根本难以为继,而且此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战友的妻子还年轻,三十不到,真要改嫁,带着一男一女,很难让人接受。于是军官在离开渔村时,答应了战友妻子的请求,带走了小女孩,这些年,军官一直尽心尽力地呵护战友的女儿,让方芳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容方芳受到一丝的伤害,还好方芳乖巧懂事上进,终于得以学业有成,长大成家,让军官倍感欣慰,觉得自己没有有违战友家人的信赖。

    安茗早就有所感觉,泪眼蒙蒙。她见父亲停了下来,哽咽着问,爸爸,这个军官是不是您,这个小女孩是不是我。

    陈明达说,是。

    安茗靠在杨志远的肩上轻轻的抽泣。在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