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全部重新构思,这在创作上肯定是有难度的。而现成的季洁,因为是“钉子户”,每部都扎根在剧中,观众对她已经是太过熟悉了,将这么一个人物拎出来,放到头儿的位置上,再狗血的情节观众也会相信,这是最简单的走出瓶颈的方法。
还好,我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每每在他们偷懒,想给季洁升官的时候,我都会兜头一盆冷水泼将下去。现实中刑警是一个男性化的职业,女性刑警队长少之又少。从剧情角度出发,六个刑警两个女的,三分之一的女性比例已经很高了,如果再让一个女人来叱咤风云地指挥重案组,主导剧情,整个一个:吃铁丝拉笊篱胡编!
《重案六组》最宝贵的特质是真实,用季洁的仕途换取《重案六组》的真实,我坚决反对!
我故意面色凝重语气沉痛地对编导说:“俗话说:母鸡司晨,家宅不宁。就让季洁在六组中当个知心姐姐吧,如果你们敢让季洁当组长,我就不演了。”
为了保住《重案六组》的真实,季洁不真实的在十年当中在仕途上毫无建树,仍旧是两杠一星。
有人用一句歌词形容季洁,如果重案六组是一杆秤,季洁就是那定盘的星。其实我倒觉得季洁更像一碗水,她用女性的柔,包容六组里的所有的人,随着剧中人物的变化,而改变着自己。
水是没有固定形态的,你把它倒进杯子,它就是杯子的形状,你把它倒进碗中,它就是碗的形状。而季洁也是随着接触的人物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变化。从情绪眼神表演的松弛等,都有变化。
既然季洁的事业看起来不能节节高攀,观众们又开始关心起她的感情生活来。
自第一部第一集开始,季洁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和自己的亲妹妹偷情之后,便成为一个被感情伤害,不敢再恋爱的女警,编导也似乎刻意让她的感情处于空窗期,这下让我们热心的观众们非常不满,我经常被大爷大妈拦下来,像数落自己的晚辈一样数落我,“我说,你跟那大曾怎么着了啊?结婚了没有啊?嘿!我说你怎么也不着急啊!”我也曾一本正经地跟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您觉得我跟大曾合适吗?”。
其实不光是季洁,就是其他的几位主演的感情生活,在剧中也交代的很少。第一部还会有几笔带过,到了第二部,编导们决定砍掉一般剧中的所谓主线,希望使整部剧集看起来更加紧凑,更加职业化,更加系列化。拿到剧本一看,得,连主线故事都没了,更不要提剧中人物的感情戏了。
但是不知为什么,第二部《重案六组》播出之后,观众们铁定认为,杨震和季洁是天生的一对儿,他们之间的小暧昧被可爱的粉丝们津津乐道。“季杨恋”成为重案六组粉丝的核心话题。甚至还有一些“小八卦”把他俩的结婚照都设计了出来。弄得我和丁志诚一直比较纳闷儿,“瞧这戏演的,剧本当中一句恋爱的台词和戏都没有,怎么就成了一对儿呢?”
我寻思可能是知心姐姐随着六组的成长,慢慢变成了大龄剩女,大伙儿正操心呢,忽然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帅气勇敢可爱的单身男队长。尽管他俩的默契配合是刑警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尽管他俩说的台词全都是刑警们平时开玩笑时说的话,但是,谁信呢?他们坚决地从他们的眼神动作语气中找寻蛛丝马迹,判断出那些无意的暧昧必须是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这下编导们为难了,因为事实上,真正的刑警队是不能上演夫妻档的,一旦同队中有人谈恋爱了,其中一个必须是要调离的。
导演这埋怨我们,“瞧你们俩演的,不在一起都不行。可是在一起吧,咱这戏……”导演纠结着,这一纠结5年过去了,这五年当中,涉案剧退出了黄金档。当《重案六组3》再次吹响集结号时,丁志诚原本是没有档期的,由王超接棒出演第三部的组长陶非,在开编剧会时,我强烈要求保留一个815大案的背景线索,而这个线索事关杨震和季洁的情感纠结。制片人和导演一再告诉我,丁志诚没有档期,他来不了,我说:“没问题,我等!”
老丁真够意思,就在快杀青的前十天,他突然来到了现场,说,“我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看着安排吧!”那个时候,我觉得老丁真的是很可爱!于是在现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在前面演,我在后面写,写完一场场记拿去打印,分给全组,马上拍。演陶非的王超老师用天津话逗乐说:“好嘛!咱介也太哏儿了!快赶上港台电视剧了飞单片儿!”
老丁平时总吹牛刀功如何了得,所以我专门写了一场他独自做晚饭等待季洁回家的戏,打算在拍做饭这场戏的时候,让他秀一下刀功,无奈他的时间太紧了,拍这场戏时,接他去下一部戏的车已经等在外面了,老丁只好放弃这个想法,把他的镜头拍完直接“蹿”去另一部戏的拍摄现场了。导演只好给他安排了个“手替”,片中观众看到的做饭的人是丁志诚,而切菜的特写则是制片主任张云平的手完成的。
最后一场戏,我原本设计的是镜头从桌上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拉开,是杨震和季洁二人共进晚餐的身影,再拉开是充满幸福和温暖的小屋,镜头从窗子拉出,拉成整个楼的样子,再往上升拉是整个城市的万家灯火与灿烂星空遥相呼应,最终定格:全剧终。
可悲催的是,我们的资金实在是有限,无法完成这个需要电脑特技制作的镜头。最后就只能采用跳切的方式,将这个场景展示了出来。
就这样,我们如愿以偿完成了815大案的完整线索,完成了粉丝们殷殷期盼的“季杨恋”,完成了《重案六组》系列一百集的光荣梦想。
补充一点:谁也没想到后来又补充了一个第四部。
这下麻烦了,第三部结尾,他俩已经是和谐欢乐幸福小家庭了。第四部里在一起工作不太可能,拍他俩的生活又不是《重案六组》的风格,无奈第四部里杨震成了一个“隐身人”,季洁想生孩子的“造人工程”应该是和幕后的他一起完成的。
如果我们再拍下去,估计就该有个“小杨震”或者“小季洁”的横空出世了。
☆2☆。“徐家军”麾下的“四大金刚”
幸福和谐“徐家军”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有多种多样的因素,有的靠明星大腕儿,有的靠名编名导,有的靠大公司大制作,很多影视剧贴着这些名牌商标呱呱坠地,自然会吸引众多眼球,出尽各种风头,而仔细想想,这些先天优势,《重案六组》一样都不占。
《重案六组》的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涉案剧”的市场是空前的繁荣。在这之前,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香港,警察探案的类型片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都涌现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不可想象,如果没有福尔摩斯和大侦探波洛,或者没有神探亨特和香港皇家警察陈家驹,世界电影和电视史将会失去多少魅力和光彩。
在内地,由于观众对这一类剧情的喜爱,2000年到2003年期间,荧屏上收视率最高的就是刑侦剧,可谓是风靡一时。而《重案六组》恰好赶上了刑侦局的黄金时期,并且还能够在黄金档播出,可谓顺应天时。
这个戏从立项,策划,拍摄到审查,顺得出奇。从公安部到北京市局,从广电总局到市委宣传部,都给了这部正面歌颂警察的“偶像剧”一路绿灯。海润公司还在开机时为我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开机仪式,邀请各路媒体宣传造势。不过仔细想想,当年的媒体应该挺失望的,全剧主演没有一个叫得上名的明星大腕儿。
从开拍前到拍摄中,从编剧演员体验生活,到最后警车警具的使用,北京市局宣武分局通州分局崇文分局东城分局海淀分局丰台分局都给了我们全力的支持。
最难忘的还是我们赶上了那次全国公安大换装。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重案六组是第一部身穿蓝色制服的公安戏。
没错,在我们筹备的时候,全国公安的制服还是草绿色,服装已经准备了一批绿色的制服,忽然不知是谁打听到一个消息,十月一号全国公安全部换成蓝色警服,导演心里嘀咕,如果还穿绿色制服演戏从拍完剪接到上映应该是一年以后的事儿了,如果那时候再看一身绿色警服,会不会造成好遥远的视觉现象,因为他们相信这部戏十年以后还会有人看。于是,导演派制片部门试图跟公安部门联系借用蓝色警服,一打听才傻了眼:一套警服除去制服本身不说,单说这帽子帽徽肩章领带领带夹胸牌扣子皮带都分属全国各个地方加工厂加工,要想集合成完整的一套非常困难。
正当我们觉得没戏的时候,公安部装财局的领导特批给我们六个主演量身定做一套警服,再用从各地方刚刚交上来的配件,配成完整的六套,分发给我们每个人。要知道,我们的领带夹都是分男女的呀;要知道,我们的警号都是真的呀;要知道,那时候全国各地的警察还没有见到新警服的样子啊。在摄影棚里拍定妆照的时候,六个人只凑齐了四套警服,高榕和董勇只好穿防弹衣凑数,就这样还引来大批人围观,那叫一个神气!
演员就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心理,当你拥有很多加分的东西的时候,他自然会变得很自信,自信是演员成功的保障。
除了天时地利,最主要的还是人和。因为导演徐庆东和文学统筹徐晴的原因,我们这个队伍被他们戏称为“徐家军”。除了强悍的编剧团队外,摄制组的主创人员也都是和导演合作多年的电影制片厂的“正规军”。
责编赵浚凯摄影师余丁美术师宋军录音师黄东斌剪辑师刘芳副导演仲伟荣刘国彤还有谢菁易冰杨文杰等都是各工种的专业人士,连剧照师都由大师级的王小宁担当。用徐晴的话讲,徐家军各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