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公主同人)[太平公主]寝难安-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太平朦朦胧胧地想出了个大概,但却推敲不出任何细节,便唯有暂且作罢。
  她被宫侍们引着来到了武后寝宫,见到武后正在伏案疾书,便没有打扰。等武后写完一封文书之后,见到是她,才莫名地笑了一下,唤道:“太平。”
  太平心里咯噔一声。武后没有唤她的名字,而是唤了她的封号。
  武后轻描淡写道:“这些日子你留在宫里罢,与阿娘住一段时日。你的驸马要是想见你,便在白日进宫来见见罢,横竖皇城离这里不远。不过太平,这些日子,你莫要到处乱跑了。”
  太平心里一惊,继而又隐隐地松了口气。
  阿娘的意思是禁自己的足,而且此事与薛绍无关,那很显然,就是和自己前些日子的举动有关了。
  前些日子她去了西域,再前些日子,她认识新安郡王之子。
  如此一推想,便不难推想到,此事与太宗皇帝脱离不了干系。
  她点点头,笑着说了声好,遂在武后寝宫里住下了。
  直到十余日后,她听说皇帝在行宫里……变得勤勉了。
  传信的宫人说,这些天圣人在行宫里是从未有过的勤勉,非但将送过去的文书都一一批复了,而且还特意去拜了拜太庙,甚至在太庙里跪了三日,其心可见虔诚。而且就连前些日子喜欢的丹书道经,也都丢到了一边去,整个人与先前全都不一样了。
  太平心里咯噔一声。
  这件事情,如果不是阿耶忽然良心发现,显然就是阿娘的手笔了。
  不知道那一日,在宣政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阿耶他居然……知道了。
  武后一字不漏地听完了宫人的话,轻轻地笑了一声,道:“你下去罢。”
  宫人依言退下了。武后侧头望着太平,又轻描淡写道:“阿月想不想去陪陪父亲?”
  

☆、行宫1

  
  太平直到离开的时候,心神一直都是恍惚的。
  直到真正到了皇帝的行宫,她才真正回过神来。
  这座行宫与她离开之前没有什么两样,依然高大巍峨,恢弘如大明宫,但比起那日自己离去之前,却少了许多喧嚣热闹的气息。道士道袍没有了,丹炉道经没有了,整座行宫里静悄悄的,偶尔还能听到一些虫豸的鸣叫,比她的公主府里最幽深的那座小院还要幽静。
  她一路走进行宫里,所见的宫侍们无不规规矩矩地行礼,伏地叩拜,连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上一回她来到这里,宫侍们还是大大方方地唤了她一声公主,与她说了两句闲话的。
  太平自认为不是个苛责宫侍的公主,如今行宫里出了这番变化,自然是因为皇帝的缘故了。
  而皇帝之所以出了那番变化,又是因为那位陛下的缘故。
  其实她心里有些好奇,那位陛下与母亲在宣政殿里,到底说了些什么话,又或是达成了什么特殊的协定,才让那位陛下打消了先前的念头,听从母亲的建议来到父亲行宫里,而且还将父亲收拾得这样服服帖帖。她越是靠近父亲居住的地方,就越是感到好奇,也越是感到忐忑不安了。
  但这里终究是皇帝的行宫,而她则是皇帝的女儿。
  因此即便再忐忑不安,她依然好整以暇地去到了皇帝跟前,规规矩矩地跟皇帝见了礼,又将阿娘临走前的嘱咐带给了皇帝听。她看的出来,皇帝比起先前要瘦削了一些,精神头有些不足,脸色稍嫌苍白,连眼里也带着一些血丝,显然是经受了一番极痛苦的……嗯,蜕变。
  但好在往日他从不离手的那卷道经,总算是没再看见了。
  太平心里感到有些欣慰,又感到有些不安。
  她不知道那位陛下在这里都做了些什么。虽然行宫里也有她的一些耳目,但却并不多。她除了能探知父亲最近变化颇大、那位新安郡王之子日日绷着脸、连皇帝也要让其三分之外,便再也探听不到其他东西了。因此此时见到父亲,她难免有些,有些好奇。
  “阿耶。”她轻轻唤了一声,上前到父亲身边,轻轻捶着他的肩膀。
  皇帝捏捏眉心,叹了口气,靠在软枕上,任由女儿在自己肩上折腾。
  太平看到他这副神情,心里的三分好奇变成了七分,但担忧却从七分变成了三分。她歪头想了想,试着拣了一个合适的话题问道:“阿耶近来可好?食水之类可还用得惯么?”
  皇帝指指自己的背,示意她捏的重一些,又苦笑道:“谁敢断了朕的花用?”
  太平仔细瞅瞅他的神情,看见他不像是十分愁苦,但却有八分烦恼的模样,便又小心翼翼地问道:“阿耶近日气色有些不大好。”
  “呵。”皇帝轻轻笑了一声,什么都没有说,阖着眼睛,一下一下地捶着腿叹气。
  太平又小心翼翼地试探了两个问题,但均问不出什么来。皇帝似乎不愿意多谈,在她揉了一会儿肩膀、又撒了一会儿娇之后,便挥挥手让她下去了。
  她带着满腹的狐疑退开,但却在半路上,碰见了太宗陛下。
  太宗陛下看了她很久,严肃道:“有些事情,我想要同你谈一谈。”
  皇帝忽然抬头,朝这边望过来一眼,随后又很快地低下头去了。
  太宗皇帝没有说话,神情依然有些严肃。
  太平悟了。
  父亲知道祖父归来了,但却不知道自己知道祖父归来了。
  祖父知道自己知道他已归来,但却不愿让父亲知道得太多。
  她带着满腹的狐疑,还有一些微微的紧张,跟着太宗陛下离开了。
  太宗陛下带着她七拐八拐,来到一处空旷的亭子里。周围的视野很开阔,一旦有人靠近,便能看得一清二楚。太宗皇帝引着她来到亭子里,用一种很低且很沉痛的声音说道:“她想扶太子登基,让你父亲做太上皇。”
  太平一惊。
  “那日朕回到长安,本是想让你母亲说清楚昔日的事由,但你母亲却说,圣人近日已不复昔时勤勉,在朝事上频频出错,似乎是有些倦怠了。她说太子正当盛年,应当扶他登基,再与圣人一同扶持他一段时日。至于你的父亲,便在行宫里修身养性。”
  “朕本欲反驳,但又无从反驳得起。”
  “朕来这里便是想看看,九郎近日到底如何了。你母亲所言不错,这半年来他确实比原先苍老了许多,看着竟像是大限将至。”太宗皇帝皱着眉,声音愈发地沉痛,“朕亦不知,为何九郎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不过他半年多以来沉迷于道经,想必也是因为此事的缘故。”
  太平轻轻嘶了一声。
  原来、原来阿娘打的是这个主意!
  上辈子太子登基之后做了什么,又为何惹得阿娘勃然大怒,太平心里一清二楚。阿娘在这个节骨眼上忽然提议太子登基,显然是……显然是……
  阿娘要让太子激怒太宗陛下。
  像当初激怒阿娘一样,激怒太宗陛下。
  她在试探太宗陛下的底线,就如同她提议让太宗陛下来皇帝行宫一样,她在试探太宗的底线!
  如果太宗皇帝的反应和阿娘当初一样,那阿娘她、她……
  太平脸色隐隐有些苍白,但却未曾多话,依然垂手立在一旁。
  太宗皇帝瞥她一眼,见她面色有些差,才又续道:“今日朕同你说这些话,不是想让你劝说你母亲,或是你父亲。太平,你与你的父亲母亲皆不一样。这些日子裴将军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了,你明白朕的意思么?”
  太平心头一凛。
  她当然明白太宗陛下的意思。
  因为这就是她的初始目的,也是她手里最厉害的一道筹码。
  太宗皇帝转过头去,淡淡地说道:“你在某些事情上不及平阳,但在另一些事情上,却比她要聪明许多。我总是会时不时地拿你与平阳相比较。大约是近来老了,有些念旧罢。”
  他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说出这番话,难免显得有些怪诞和老气横秋。
  但太平心里颇有些沉重,因此……她的脸色更加差了。
  太宗皇帝转过身来,望着她,语气又和缓了不少:“我总是会将你当成平阳来看待,也不知道这种念头,对你来说到底是福是祸。现如今九郎身体每况愈下且无心朝政,朕亦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细细想来,竟然是你母亲的主意,最为合适。”
  他的语气淡淡的,不像是在与她谈论新皇登基的事宜,反倒像是在与她话家常。
  不不……这不就是家常么?天子的家常。
  她定了定神,试探着问道:“那您以为合适么?让哥哥提前登基?”
  太宗皇帝微微颔首,道:“朕确实以为,这是眼下最为合适的举动了。你哥哥正当盛年,而且身边还有许多大臣帮衬着,你娘——她大约能帮衬一些。虽然朕不喜她的举动,但朕亦不得不承认,在此时,你娘的提议是最好的。”
  等到新皇登基、坐稳皇位之后,他再同武后仔细探讨探讨前世的恩怨,也不算迟。
  太平惊得连指尖都泛白了。
  这是一招狠棋,是阿娘重生以来最厉害的一步棋。
  太宗皇帝以为太子正当盛年,登基之后必定能坐稳皇位,然后一步步地走上正轨。
  他不知道太子登基之后会做出怎样荒诞的举动。因为他无法未卜先知。
  对太子的期望越高,将来的失望也就越大。
  但是这些事情,阿娘全部都知道。
  或者说,这就是阿娘设计好的,她故意想让太宗陛下看到这一切的。
  平心而论,李显确实担不上“昏庸”二字,他的性情甚至有些柔软,和稚嫩。
  但这种柔软和稚嫩的性情,在皇位上,就变成了一把足以杀人的刀。

☆、行宫2

  
  愈是细想,便愈是感到心惊。
  再加上她离开长安之前,阿娘望她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这到底是何意?阿娘想要试探太宗陛下的底线,试探过之后呢?要是她的哥哥当真做出了那样荒唐的事情,阿娘会亲自动手将他推向深渊么?还是说会让太宗陛下亲自动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