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阀治世-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岩在报纸上给出的回答是:“征服或从**上完全消灭所有可能对我族构成潜在威胁异族,若是条件允许,极寒的南北两极都可以占领。”

他的回答让人惊讶。

然而这句话,也成了日后人们信奉的尊则。

不过在如今,赵岩这句话却让一些中毒颇深的文人所诟病,称其是暴秦之风,终将灭亡云云。

对此话题,赵岩不做任何反驳。

这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切用事实说话

大明版图的扩张,还是吸引了许多热血志士来到山东,想要建功立业自然要来山东,建功立业乃是许多人的梦想,只是朝廷没有给他们机会,一个个的大败和重文轻武,几乎是固步自封了。

打仗的问题基本上不需要赵岩担心什么,经济上却是要跟上的,赵岩除了开放海贸及垄断远洋贸易的手段外。

在盐税和商税上,也开始下功夫。

五月底,晋商的事情基本上都已经处理完了,各省的武警部队也已经到位。

收税要开始了

武警部队派驻到各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剿匪和收税,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呀盐税是赵岩的,商税是内阁的。

私盐是查禁的重点,渤海湾的食盐足够供应整个大明人口的食用,只要市场足够,渤海湾的食盐产量还能继续扩大。

前提是把淮盐给踢出市场,抄家的事情先不急。

晋商目前还在审着呢已经有一大半人已经被判决秋后问斩,叛国通敌的罪名算是扣死了。

查抄的财产,也全都流进了赵岩的腰包。

就查抄到的现银,已经达到了将近六千万两白银,这和去年的财政收入比起来,已经占据了大半。

那些不动产已经陆续开始套现,很多不动产留在手上根本没用,赵岩又不经营,那种蝇头小利的东西,实在看不上眼,经营起来又浪费管理人员,规模一小就不专业,还是卖出去套现了好。

手上那些不动产,估计也有上千万两的价值,这不算土地的价值,土地并不打算套现,山西地下到处是煤。

还有一些土地竟然跨省,那些土地也先留在手上,免得以后搞什么工程还要弄拆迁。

加上从孔府查抄的上千万两的财货,明年赵岩又有银子修铁路了,盐商还不急着查抄,毕竟盐商没干什么卖国的事情,赵岩不可能下死手。

各省武警部队在到达所指定省份后,随即派出情报人员发展下线和侦查情报,武警部队带去的情报人员不是多是山东的,不是当地的情报人员,所以不太方便,因此必须发展当地的情报人员。

在大明境内进行情报活动是很简单的,因为没有反情报机构,且情报人员有武力支持,甚至可以光明正大的进行情报收集。

每个省有500个情报人员的定员,将收集省内各种情报。

刚到达外省的武警部队没有情报是无法行动的,这些情报人员就相当于他们的眼睛。

最必要的情报收集对象就是土匪和残余的流贼,一旦发现,马上组织清剿,一个省五千人的兵力,清剿起来还是足够的。

这个年代的土匪都是冷兵器,剿起来一般很容易。火枪+火炮,就算是土匪守在山寨内,攻破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剿匪这事情,土匪很多时候不会在那里等着人来打,很多土匪是经常流窜的,这就让人比较头疼,必须依靠无孔不入的刺探,情报人员就很必要了。

对私盐的稽查那是最容易的。

这对于武警部队来说,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任务,之前的稽查大队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

首先,贩卖私盐者,很多都有一些武装力量,因此每个关卡都要十分防备,遇到比较大的商队,先用火枪瞄准,将商队的人控制起来再说,一旦对方在一定距离内不放下武器,马上撤退,然后派人跟踪,边联系其他小队,一起把其拦截下来。

同时私盐贩子把私盐卖到某地,必然需要有人负责销售,一旦拿不出票据,先把销售之人抓起来,把当地的销售点打掉,然后帮助贩卖山东盐的盐商占领当地市场。

一般武警部队进入一个未曾活动过的省份,都是先将主要商道上的土匪剿灭,让那些合法盐商能够通畅的进入。

相比之下,对商税的征收虽然也收得很严,但都是抓到一个收一个,没抓到也就算了,被逮住算自己倒霉吧毕竟目前还要剿匪,显然没那么多空闲去管那么多。

各省的状况不一,侧重点也不同。

就拿江南来说,主要是征收商税和稽查私盐,毕竟土匪不是那么的多。而其他偏远的省份,土匪就相对来说多上许多,而且有很多不安分的土司。

武警部队在各省救济灾民、剿灭土匪、除暴安良的种种行为,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然而在江南地区,却是把那些工商业者弄得叫苦不迭。

竟然真的收商税了

而且不是官府收,而是山东直接收。

若是官府收,还有漏子可钻,毕竟那些商人和官员都是有交情的,打个招呼就可以了嘛

可赵岩派出的武警部队不同,谁被逮住都得收,唯一还算能接受的是,一批货物运到外地去,只要交一次商税就可以了,凭借单据就能通过下一个关卡。

与此同时,赵岩也开始在京杭运河征收商税。

所有走运河的漕运船只,一律缴纳10%的商税,这商税实在是低得可怜了,然而突然要交税,那些工商业者一个个叫苦连天,就像是死了爹妈一样。

赵岩才不管,以后还得提,10%太少了

这点钱,哪里够修建基础设施?

今天晚了。。。。两个小时

很悲剧。。。

第123章;舆论大战

崇祯十一年,依旧是一个灾害频繁的一年,而这次连东三府都受灾了,入夏后将近一个月还没下雨,好在东三府的水利系统完善,才支撑了过去。

而在湖广地区,先是太阳暴晒了大半个月,导致蝗灾四起,接着又是连降三**雨,整个汉江平原洪涝成灾。

黄淮平原同样闹了蝗灾,而江淮地区,则是下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冰雹(安徽一带),简直是天灾一片。

在这样的形势下,前来山东移民的百姓猛然增加,山东也开始不断往外运输粮食进行救灾。

运出去的大多都是红薯,这东西营养不高,只能说是能让人活命吧

赵岩和赵全讨论了一番,救灾采用移民和粮食调度两种手段,并且赵岩提出了储粮的设想。

即济民粮行再每个府都设立一个仓库,粮食价格低的时候买入,价格高的时候放出去压低价格,某地受灾后,即从周边地区的仓库抽调粮食进行赈灾。

这个策略很早就制定了下来,但并非在每个府都有粮行的仓库。

按照这样的方法,在地方上的粮价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就商品粮市场来说,只是压在正常的价格,这样的正常价格即是让粮商即有钱赚,又达不到什么暴利程度。

除了救灾之外,赵岩并不想再年年救灾了。水利修缮的问题,还是十分的紧迫。所以赵岩马上给陈钟盛送了封信过去,让他再次加大水利方面的投入。

远在京师的颜继祖正和往常一样去内阁处理政务,这天在半路上就接到下人来报,赵岩派人给他送来了聘礼。

颜继祖愕然半响,又恢复了正常,也没回去看,只是继续去内阁,吩咐下人让夫人处理。

颜继祖他夫人天天盼着女儿什么时候嫁入赵家呢这下算是如愿了。而颜继祖则不喜不忧,或者说是喜忧参半,感觉有些茫然。

他是一个接受正统忠君教育的人。

不过他现在正给赵岩卖命,所以有些迷失了方向。

赵岩是盛世明君也好,鼎革乃大势所趋也好,毕竟他还算是崇祯的臣子,忠义这一关始终有些难以释怀。

女儿嫁给赵岩,算是彻底投入赵家的阵营了。

“转投山东,就算,是为了天下苍生吧”颜继祖深吸了口气,心中做了最后的决定,女儿都要嫁进赵府了,他还能有什么选择?

到了内阁,许多阁员纷纷向颜继祖道喜。

消息倒是传得很快,聘礼一到颜继祖府中,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内阁的阁员看颜继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比以前更加重视了。

这可是未来的国丈爷,自然是要礼遇一番。

内阁最近没什么太大的动作,除了年搞免税,就在搞水利,从登莱银行借了一千万两银子,很快就撒了出去。

这些银子还是不太够。

由于气候异常寒冷,今年又是灾情比较严重的一年,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打击,为了尽快恢复大明的粮食产量,赵岩再次让陈钟盛提出借款议案。

于是陈钟盛再次拿出了一个向登莱银行借款两千万两白银的水利修缮议案,这个议案与上次不同。

上次议案通过的一千万两,主要是用来治理黄淮、长江三条流域,主要用来修筑堤坝、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而这次的两千万两,却是用来治理汉江平原和江淮平原的。

汉江平原是一个水网密布的地区,黄淮平原同样如此。不过汉江平原的水利之糟糕,赵岩看了都不禁眉头大皱。

相比之下,黄淮平原则要好上许多。

因此在黄淮平原的治理费用只有五百万两,在汉江平原与湖南地区投入一千万两,以对汉江平原进行治理。

另外五百万两,则用于修缮东南水利。

汉江和江淮两地,乃是大明最大的商品粮产地。

这两个地区的水利一旦修好,无论是旱涝,都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如此一来,农业生产就能够稳定,一旦农业生产稳定,社会也就会稳定。

议案若通过,内阁就往水利上砸了三千万两。

这三千万两还是欠款,借款对象就是登莱银行,这次借款依旧是无息。内阁刚收到抄没晋商所得的600万两则先留在国库之中。

既然是无息借款,那些在野党也乐意通过。

内阁当中的三个主要党派,两个都是赵岩所控制的,还有一个是保皇党,然而这次保皇党却爆发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他们强烈反对这个议案的通过,认为这些水利工程交给山东的工程队去做,是给赵岩送银子。

保皇党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