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个喜悦的人-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说不存在就不存在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这些构成人生的“缘”也一样,不是想没有就可没有,说不存在就不存在的。出家人有人戒行守得好,过着无染着的生活而仍然生活得很愉悦,没有傲慢,心地慈悲柔软。但人能有这种体验及境界,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而是靠由因缘所生的“善根”、“慧根”及今世的修行。我们学佛人见到这种能离欲无染又自在无碍的修行人,当然应生恭敬仰慕之心。但当学的是人家的“因地所行”,而不仅是现在呈现在目前的表相。否则人家说什么你也说什么,人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事实上只是学到了修行人的一些皮毛,有文而无质。用中国人较尖刻的成语“沐猴而冠”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8)

    中道修行如讲得再实际一点,就是“老实”。你今天是怎样的情形就是怎样,要能完全地明白、承认、接受。“接受”并不代表自满或不知长进。相反地,人在能完全认清及接受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长进,这才是老实修行。想要用“禁欲”或种种其他形式使自己马上“清净”或“直登佛地”的心态,是贪心,也是执著。
    另外有些人智慧较高,并不存有种种以上所列的态度或偏激的想法。但由于“道心殷切”,往往很“猛烈”地修法,希望能有所突破。人有向上心固然是好事,学佛法也的确需要精进。但问题就在精进得不得法。一般人所想的精进不外打坐、念佛、读经、参禅等等。这些虽然也都很好,也都是能使修行人进步的助缘,但大家不可忘了这些只是“助缘”而已。这些方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一样必然可令人开悟或解脱的。它们都只是一些有帮助的方法,而能不能帮得上忙,仍是要靠各人自己的智慧。佛法中讲的智慧,主要的就是了解自己及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各种执著。了解了就能行中道,知道在自己是“如此”的情形下,如何修行才是合理的、有效的,也就能订出切实的修行目标。修行人若没有了解佛法中智慧的作用最主要在了解自己,而以为猛烈地做那些事(打坐、持咒等)就是精进,就犯了“以客为主”的毛病,仍未了解四谛,当然也就行不了中道了。
    另外像有些人卷入一些佛学教理的争辩,去研究如“十地菩萨在量后成佛一刹那是仍有业力还是没有”、“在家人到底有没有可能证涅槃”之类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合乎中道修行的表现,也都不是老实修行。老实修行的人只知道自己是已登地或未登地。若未登地就已在和人辩论十地的情形,你说这人不是好辩是什么?我学佛至今从未见地知中道者卷入这种论争。学佛不是不能问问题,但修行人不妨自问:“我问的这个问题真的和我的修行有关吗?”如果没有,那你就是在做一样不切实际,不合乎中道的事了!
    学佛人高谈心性玄理而不能把修行落实在生活之中,是佛法衰微的原因之一。我欲再强调一点的,就是我认为中道之所以不能被普遍地了解及应用,和四念处法门的被忽略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基于以上的探讨,各位应该能了解所谓的中道是建立在修行人的智慧上的。一定要能用智慧看清自己的情形,才能知道对自己目前而言,什么是二边,什么是中道。而四念处透过身、受、心、法的观照察觉,正是使一个人直接了解自我的方法。四念处一旦被忽略了,正是“以客为主”。修行人会变得不能行中道,而在修行时有一种无力感 ,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9)
  
    中道的人生态度,不仅包含接受自己,也包含“接受别人”。如能接受自己是解脱道的起点,那么接受别人就是菩萨道的起点了。
  接受别人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真正的包容与接受,除了要有认清真相的智慧,还需要有真情流露的慈悲。一般人对人的感情,往往不能智慧与情感皆充分地同时存在。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好得不得了的时候,往往就会完全对对方的缺点视而不见。“情人眼里出西施”及“癞痢头的儿子是自己的好”,就是两种最常见的例子。相反地,当一个人真的有洞察力而能深知人性的贪婪与卑劣面后,许多人就成了厌恶人类的隐士,无法再和这个世界上的人共处,而走上明哲保身的避世道路了。所谓菩萨道的难,也就难在这里。真的菩萨有智慧而能深达人性的善恶面,却不为善恶二相所动摇。直见一切众生的贪瞋痴,却犹在心中起“难忍大悲”,愿在红尘之中打滚。接受且包容一切,从劫至劫,无怨无悔。这种智慧与情感皆已升华且汇归为一体的无二境界,实在是鲜能为一般人所了解的。
  一般人往往在爱自己周遭人的同时,也对周遭的人有许多要求与意见。有要求与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不好。但许多较有“侵略性”或“主宰性”性格的人,就会对他人有许多不切实际或超出当事人可能范围的要求,或让对方感受到负担的意见。这样就不好了。就不是行中道。
  能行中道的人不会把不必要的负担加在自己身上;同样地,他也不会把它加在其他人身上。他能看出自己的有限性而不对自己作无理的要求,也会推己及人地了解别人的有限性。而不对别人作无理的要求。他懂得关心,鼓励别人,但他也会了解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的道理,而去了解及尊重那一个世界中的每一个“缘”。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以缘起观的看法,能了解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能够了解一个心灵,才能真正看出其中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才能知道如何做才是那一个生命的二边与中道。没有这一个了解,所谓的帮助也只能到一个程度而已。
故真正的“菩萨”应是有耐心倾听别人的人,有诚意了解别人的人,而不是只是想把一套思想蜮行为模式加在别人身上使其接受。不分青红皂白只希望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佛教徒的,是有“侵略性”性格的人,是“我执”学生的表现。谈不上中道,更遑论菩萨道了!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10)

  能接受中道的人,除了能接受自己与他人外,还能接受世界及世界所有的一切。他既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是个关心世界,了解世界,具有爱心及热心的中道实践者。他一定是个负责任的人,因为他深知缘起实相及因果律,而知道不负责任真正的后果。他一定是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是个入世者而不是个隐士。他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均了解缘起无自性的道理,而不会以眼前的情况为实有而抱着悲观、绝望的态度。但他也深知自己及世人若不努力去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幸福的未来,这个世界是不会自动变得更好的,故他也不是对事事都“乐观”而把一切都像若干基督徒般地“交付给主”或命运,简而言之,他只是个实际的人。而对人生中无数的起落,他喜悦地接受一切而参与一切,这就是中道。
  希望诸位不要以为本章讲的这些事不是佛法,或以为和修行没有关系,事实上这些才是佛法。修行若不懂这些,佛法根本修不起来,更不要说深入了。佛法流传了二千多年,已和许多文化相结合而形成多元化的面貌及传统。其中不少传统是颇不合乎缘起中道的。我大略地提出了其中两个极端——神秘主义与玄学化——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和我一同反省,看看这两个东西在20世纪的今天是不是已成为佛教中的“二边”。
  这个看法并非出于佛经或论典,而是我个人修学的浅见。当初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的心态及整个修行的文化环境,和现在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当时许多现有的教派尚未成立,佛教也尚未和中国及其他文化相融和。故以整体的修行环境而言,当时的“二边”和现在的“二边”可以说并不完全相同。举例来说,当时有无数的人修苦行,苦行就成了当时佛所说的二边之一。而今天的佛教已发展出了大乘诸教派,而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了大乘佛教中相当可观的影响力。中国文化一向是有温柔敦厚的传统的,中国人也早已经历过儒家中庸及王道文化的洗礼,而早已有了不走极端的性格。故当佛法传到中国时,中国人把它和自己本有的文化相融和,而给予再发挥和再整理。当整个大乘文化成熟时,修行环境及修行心态已和当初佛在世时有很大的不同。
故我以为今天讲“中道”,若真要讲得深入,就一定会有和原始佛教不一样的地方。倒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自成一家而讲得不一样,而实在是因为中道所依的现实环境不一样的缘故。讲得不完全一样并没有关系,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该做的是用佛所发现一切无碍及深观缘起的智慧,去了解时代,认清在当代佛教中存在的二边,并在认清后能远离此二边,如实地行中道,才是在20世纪的今天弘扬佛法的大着眼处。我所言,也许有未臻完全之处,但我认为大家应往此一“找寻时代之中道”的方向努力。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1)

  不要轻易地评判任何人及任何事,是科学及做学问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修四念处的基本精神。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讲得太过了,或认为我把佛法及世间法混为一谈。事实上,此点的确是我自己的见解。但我认为它不但符合缘起法则修行的要义,而且的确是修四念处时非常重要的态度。故仍不揣浅陋地把它指出来,希望对大家的修行有所帮助。
  四念处修行的指导原则是如实观。佛要修行人如实地在身、受、心、法四个地方观察种种起落的现象。一样东西若升起了,则修行人当知它升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