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三国智谋精粹-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鹑宋铮翘逑钟谥疃嗳宋锏纳砩稀9ビ腥巳衔罡鹆潦恰度菀濉分腔鄣幕恚獠还蝗妫当硐衷谒纳砩辖贤怀隹梢裕荒芩抵凰侵钦撸渌蠖际怯拚撸绻钦庋獠渴榫筒换崮敲次肆恕U蛉侄α⒌奈骸⑹瘛⑽舛加涤兄诙嗳瞬牛粗诙嗟闹钦撸缥旱牟懿佟⑺韭碥病⒐巍⒊剃拧⒓竹矗竦牧醣浮⒅罡鹆痢⑴油场⒔⒔⒎训t,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虽都是智者,但各有短长,这使彼此斗智比才各有输赢,才能引人入胜,使人每谈到其精绝处,不禁为之拍案赞叹。“攻心为上”,而攻心最高水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不能说只是诸葛亮能用这绝妙战法,他的“七擒七纵孟获”是攻心的绝唱,能称为攻心绝唱的倒是吕蒙袭荆州擒关羽。诸葛亮平南方以“攻心为上”,虽取得了最佳效果,即使南人不复反,但是在双方反复的、激烈的较量和争战之后,死人不少,如火烧藤甲兵,这不能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袭荆州,先是用种种计谋使关羽麻痹大意,集中主力围樊城而无后顾之忧,他不费一兵一卒用白衣袭荆州,入荆州时严军纪以及安抚和保护随关羽出征的将兵的家属,以瓦解其军心,当曾以善待士卒著称的关羽回军途中,因军心已散,不战而溃,关羽这个具有“万人敌”本领的猛将终于被擒,这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刘备、孙权,过去研究者也不将之列入智者之列,其实刘备是个攻心大师,他的掷阿斗、要投江、辞徐州、遣众将、托孤话,尽得攻心妙用,故都收到最佳效果。对其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孙权明于知人,善于选将用将,不穷自己出征而捷报频传,非明智的统帅不能如此。以雄才大略著称的曹操,张绣曾几乎置之于死地,杀其长子、侄儿和爱将,而他从全局利益出发,忘却“淯水之难”的深仇大恨,“矫情任算”收降张绣,并结为儿女亲家,非大智者不能为之。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也是我国古代智慧的体现。它阐述三国兴亡的原因,无不归结于能否用得其人,这说明用人是何等重要!三国用人都各有所长,如刘备的”明于知人”,孔明的“德才兼备”,曹操的”唯才是举”,孙权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他们既有其用人不同的特点,也有其共同之点,即不论资排辈,破格用人;不论亲疏,赏罚分明,以及其各有巧妙的御人术,等等。 
  《三国演义》的智慧还体现在艺术的开拓和创造上,如用美的辩证法塑造典型人物,并能从发展、对比、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在结构上,将故事情节如此头绪纷坛、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美妙的整体。在这些方面,其同代的同类的中外文学作品是不能与之媲美的。还有它的造形、行情、写景的诗情画意,对以后文学创作也同样有较大启迪和影响。《三国演义》的上述的继往开来的艺术成果,显然是作者集众人的智慧所创造的。 
  具有多种借鉴作用 
  智慧与才智,智谋是同义词,是指对事物具有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前,人类长期是大自然的奴隶,有了这种能力,才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换地。我国古代人早就认识到智慧的重大作用。《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相持不下,项羽要求与刘邦斗力,一决雌雄,刘邦笑着说:”吾能斗智,不能斗力”。结果善于斗智的刘邦终于打败能“力拔山”、勇冠三军的项羽。西汉时出版的《淮南子·主术训》也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可见,智慧是胜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客观的规律,所做的事会取得成功,相反,会遭到挫折或失败,就不能称为智慧。智慧有种种,有的能正确反映事物总的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相类事物的共同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一定事物的规律。因此,能相应地、实事求是地运用古代智慧,对我们的事业是会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国演义》的许多谋略,虽然是应用于战争,但都可应用于社会上的一切竞争或斗争,即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至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纷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出于《孙子兵法》,但《三国演义》运用于描绘三国之间的争战是有所发展的。毛宗岗对于邓艾与姜维(一百一十回)斗争的胜败评点说:“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谓之知已;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这段评点说明,《三国演义》不只是照搬孙子兵法,而是有所创建的。孙子的“知彼知己”仅是从一方面说,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对方不知已不知彼,当然你是“百战不殆”的,如果对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战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这样才能采取万无一失的对策,始能“百战不殆”。《三国演义》还将“固本始能战”、“攻心为上”“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先发制人”、“随机应变”等智谋运用于三国争战,加以生动的描述,使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体化,使人易于了解和借鉴。如果不懂得吸取这些智谋,是不可以言竞争或斗争的。 
  有些中外学者预言:“在21世纪,中国古典小说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三国演义》莫属,尤其是它的应用研究。”这是否科学预言,抑或是夸大之词,这只能到21世纪才能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氏族的智慧将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发扬光大。            
第一章 鉴古观今     
  “温古知新”,现今需要鉴古,因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往往会重演,虽然内容不同:我们如能正确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少走弯路。三国智谋体现于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在各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政治、军事、经济、外文、法律、人事仍很有借鉴作用。            
一、政治:三国兴起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军力最弱,刘备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未却成气候,分别创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这是什么原因? 
  策略正确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下要有正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天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梁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死。袁术只徒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统一天下,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袁绍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将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乌巢烧粮,操从其计行之,绍军无粮,军心惶惶,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全溃,官渡之战被打败,决定了袁绍集团的灭亡。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刘表和刘璋则胸无大志,只图割据偏安。曹操统兵征乌桓,刘备劝刘表趁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说:“吾坐踞荆州足矣,岂可别图?”当时,群雄逐鹿,你不灭人,必被人所灭,决不容其”坐踞荆州”,刘表因错过袭取许昌良机,使曹平定北方后,挥戈南下,夺取荆州。刘璋心地虽仁慈,但为人闇弱,这种人是守不住地盘的。刘备按照孔明的”隆中决策”,与孙权联合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就着手图川,恰好刘璋邀他入川拒张鲁,张鲁不足为患,让刘备入川是“请狼入室”,结果是自取灭亡,刘璋没有政治头脑如此。 
  孙权善于举贤任能,故贤能竭力相辅,五湖四海之士纷来归附,竭力相助。鲁肃献的“榻上策”,他奉为国策。此策的要点是,“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伺机以图天下,此策起正确的。要图天下,首先要“深根国本”,因荆州在扬州上游,对东吴威胁大,不占据荆州则难确保东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