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华罗庚-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不久,金坛中学闹学潮,将原校长赶下台,留学归来的王维克被任命为 

校长。他把原来的会计、庶务员及事务主任解雇,将他们三人的工作交给华 

罗庚一人承担,每月薪水是十八块大洋。华罗庚喜出望外,他对自己的工作 

一丝不苟,甚至教师们使用的铅笔,他都削好了再发送。每天晚上,他逐个 

检查教室的卫生和门窗,他把学校的各项杂务整理得井井有条。每到学期末, 

几百名学生的成绩单堆在办公桌上,华罗庚算得总是又快又准。 

     王维克很欣赏华罗庚的才干,准备破格提拔他到补习班教数学,谁知此 

事遭到县教育局长的激烈反对,但在王维克的一再坚持下,华罗庚还是成为 

金坛中学的数学教师。 

     华罗庚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全家都为他高兴,父母暗中为他物色了一 

位秀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吴筱元。她出身官宦人家,父亲死后家道中衰, 

便成了华家的儿媳。婚后不久,华罗庚的母亲去世,紧接着华罗庚又染上可 

怕的伤寒,为了给丈夫请医买药,吴筱元将新婚的衣物、手饰送进了当铺。 

华罗庚重病期间,王维克几次登门探望,并安慰吴筱元:“不怕,你让他安 

心养病吧,月薪我照样派人送来,他教的课程由我代上!”然而不久,王维 

克也染上伤寒,卧床不起了。 

     华罗庚在床上躺了半年,在妻子精心照料下,他终于战胜了死神,但这 

场大病却使他成了残疾人——他的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了。 

     病愈后的华罗庚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维持全家的生计。他拄着拐 

杖,撑着雨伞,拖着病腿走进王维克家的大门。王维克仍然让他在补习班教 

课,但是不久,有人告状指责王维克任用不合格的教员华罗庚。王维克听后 

愤然辞职,赴湖南大学任教去了。按照当时的规矩,校长下台,会计也会被 

辞退,华罗庚面临失业的危险。幸好继任校长韩大受也是位好心人,他对华 

罗庚说:“别人要带会计来,我不带,就让你继续干吧,不过,书你是万万 

不能教了!因为前任校长就是让你任课才被人告的。” 

     华罗庚总算保住了饭碗,白天,他拖着病腿到学校做会计工作,晚上回 


… Page 6…

到家里,不顾一天的劳累和残腿的病痛,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勤奋钻研。 

他在数学王国里尽情遨游,正象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 

替不健全的腿!” 

     华罗庚在贫穷与苦难中送走了少年时代,跨入青年行列。他遭受了种种 

不幸,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王维克,这位恩师的教导和 

鼓励给了年轻的华罗庚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不久,这颗未来的数学明珠便开 

始放射出第一道耀眼的光芒。 



                            二、从清华到剑桥 



     那是1930年一的天,尚未生病的华罗庚在一份杂志上读到大名鼎鼎的数 

学教授苏家驹的论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他发现这位教授的解法 

是不对的,想撰文给予纠正,又怕得罪了名人,于是去找王维克商量,在王 

维克的鼓励下,华罗庚写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 

由”一文,文章写好后,又请王维克审阅,王维克看后大加称赞,很快便将 

论文寄给他时常为之投搞的上海《科学》杂志。随后华罗庚便大病一场,病 

愈的华罗庚心中时常惦记着他的那篇论文。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华罗 

庚撕开一看,是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华罗庚抑制着心跳, 

用颤抖的手翻开杂志,《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的大字标题跃入他的眼帘,而那铅印的“华罗庚”三字更使他浑身一颤,激 

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位杂志编辑与他素不相识,竟能冒着风险,将他这个 

无名小卒的论文全文刊出,这怎能不使他激动万分呢!然而更使他做梦也没 

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论文惊动了另一位大数学家——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 

主任熊庆来,从而引出了广为流传的一段动人佳话。 

     熊庆来原籍云南弥勒,早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后又到法国留学, 

对整函数和亚纯函数颇有研究,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数学科学的开拓工作,立 

志为振兴中华干一番事业,于是联系一些科学家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 

学》杂志。由日后著名化学家柳大纲的老师王季梁担任主编,柳大纲任编译 

员。他们认真审阅每一篇来稿,凡是重要的稿件都推荐给权威们看。20年代 

后期,他们常常收到华罗庚的论文,这些论文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不断 

将这些稿件推荐给熊庆来。当熊庆来看了华罗庚写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 

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后,兴奋不已,他很赞赏作者在论文中所 

表现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于是在数学系办公室询问左右:“这个华罗庚是个 

什么人?”“可能是个留学生。”一位教师猜测。“可能是在哪个大学里教 

书,因为他写的这篇论文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大学教授!”又一位教师猜测说。 

但是爱才如命的熊庆来决不会满足于泛泛的猜测,他立即着手调查此人,他 

先查阅了清华大学“归国学生联合会”会员名单,没有见到华罗庚的名字。 

他并不罢休,决意查个水落石出,最后,终于找到了华罗庚的同乡唐培经。 

唐培经在清华大学任助教,他对熊庆来说:“他是我弟弟的同学。他哪里教 

过什么大学,只念过初中,听说现在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接着便讲述了 

华罗庚的不幸经历,熊庆来听后感慨地赞道:“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啊!” 

     从此以后,熊庆来亲自和有关方面交涉,讲述华罗庚所表现出的非凡的 

数学才能,经过一番奔走努力,有关当局同意熊庆来的要求,接受华罗庚来 

清华大学工作。熊庆来还特意找到唐培经,叮嘱他:“假期你回家看望一下 


… Page 7…

华罗庚,你告诉他,如果他愿意的话,就说我们聘请他到清华来当助理员。” 

     1932年暑假,唐培经回到家乡,看望华罗庚,并向他转达了熊庆来的意 

思,华罗庚听后热泪盈眶,久负盛名的熊庆来如此爱惜一位无名小辈,使华 

罗庚感动不已。能到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工作,得到熊教授的指点更是华罗 

庚求之不得,无奈囊中如洗,凑不足到北京的路费,因此迟迟不能动身。熊 

庆来对此一无所知,见华罗庚未能及时赴约,便来信催促道:“假如你不能 

到清华来,我将专程赴金坛拜访你!”在信中,他称华罗庚为“华先生”。 

熊庆来的一片盛情打动了华罗庚全家,华老祥鼓足勇气向亲友借了笔路费。 

身穿仅有一件白布长衫的华罗庚终于告别亲人,怀着美好的憧憬,踏上了北 

去的列车,揭开了生活新的一页。 

     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由于学历太浅,只能被聘担任数学系的一名助理 

员,负责管理图书、公文、打字等等,每月工资40元,相当助教的一半。对 

此,华罗庚十分满意,他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而且还能抽空去数学系旁听课 

程。有一天,他问熊庆来:“熊先生,我可以听您讲的高等数学分析吗?” 

熊庆来回答:“你还是按部就班地从头学起吧,先去听听初等微积分,争取 

通过大学考试,不然将来不好办啊!……”熊庆来是在为华罗庚的前程着想, 

但是华罗庚想:“我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怎能参加大学的考试呢?”他 

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初等微积分已经自学过了,没必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 

当然他也没去听高等数学分析,而是一头扎进清华的图书馆。他还摸索出一 

种特殊的自学方法,每天晚上,他拿出要读的书看一眼题目,然后熄灯躺到 

床上闭目静思:这个题目如果自己作应该如何作,于是种种相关的数学公式 

在脑海里第次出现,他默默解完之后,记住结论,第二天再对照书本。如果 

错了,重新再做。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旁人需要十天半月才读完的书, 

他只消一两夜的功夫便看完。熊庆来看到他的桌子上不断变换着新书,便有 

意提些问题,他都对答如流。他的勤奋和才思令熊庆来大为赞叹。半年后的 

一天,熊庆来对他说:“华先生,这学期我讲数论,我请你去听课!” 

     走进清华大学之后,华罗庚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 

课程。他还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并且先后在欧美、日本等各国数学杂 

志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外国数学专家的兴趣。这位 

年仅25岁的青年所表现出的惊人才华,使清华园里的教授们再也不能沉默 

了,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决定破格提拔华罗庚为助教,让他讲授 

微积分。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学者,终于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熊庆 

来对华罗庚更加信任,每当他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就会一边用铅笔敲着自 

己的前额,一边朝隔壁喊:“华先生,请你来一下,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解 

呀!” 

     1936年夏,在学校推荐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保送华罗庚赴英国 

剑桥大学学习。 

     宁静、美丽的剑桥,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城,在剑桥的一座大厦里,有 

一把高背座椅,那是当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坐过的地方,如今坐着声名 

赫赫的英国数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