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家村的人算是比较低调的了,要不然他们村的富庶也不至于只传了附近几个生产队,离得远一点都听不到了。可奈不住这些人捧啊。
这些农村人基本上没什么心眼,别人奉承两句,有那嘴不严的就说出去了。
更别说孙大琴这种不用别人问,自己就把话全往外倒的主了。
她也就是平时不怎么出村,要是路上没有民兵卡着她,估计一件事,她能闹得方圆百里都知道。
见大家问她,孙大琴自然有问必答。
照钱淑兰来说,孙大琴也就一点好处,她传八卦的时候从来不会夸大,她听到啥样,看到啥样,她就实话实说,绝对不会添油加醋。
有人问她,“你们真能分到这么多钱?”
“骗你有糖吃啊。”孙大琴见她不信,有点恼了,“爱信不信。谁求着你信了。要不是我娘说带领大家一起过好日子,我才不把这么好的养鸡秘诀告诉你们呢。一点好处都没有。也就我娘才能干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来。”
钱淑兰走过来,“你又编排我什么呢?”
孙大琴忙从位子上站起来,朝钱淑兰腆着脸笑,“娘,我没说你呢。我是说他们不识好歹。白得的养蚯蚓方子,他们还不要。这些人该不会是傻子吧?”
其他人脸都绿了。可心里却开始相信她不是说假的了。
钱淑兰笑着道,“话不能这么说!他们这是严谨,养鸡不是那么容易的。”
孙大琴瘪瘪嘴没说话。
其他人脸色好看不少,纷纷向钱淑兰打听小鸡苗的事情,“买我们生产队的鸡苗好处有两点:第一不会生鸡瘟,二是可以免费获得养蚯蚓的秘诀。”
“那价格多少?”
钱淑兰笑着道,“两毛钱一只。”
大家倒吸一口凉气,惊呼不已,“这么贵?”
钱淑兰呵呵笑,贵吗?这些全是她用金币换的好吧。其实已经算是便宜了。毕竟一只鸡能创造的利润是非常大的。
每只鸡每年都能下两百多个鸡蛋,三分钱一个,养三年卖掉,那就是十八块钱。再加上鸡本身也能卖钱,四毛钱一斤,大概四斤重,那就是一块六毛钱。
加起来是十九块六毛钱,只要两毛钱成本,超级划算了。
大家见她算得有理有据,十分心动。
“我们也定一些吧。养不了这么多的,我们可以先养五百只。”
“我也觉得可以先定一点。厂长,我们生产队想定五百只。”
有那心动的干部们立刻开口了。
钱淑兰指着孙大琴道,“你们找她登记就行。她是会计。”
于是大家全都围着孙大琴登记交钱。
正在这时,外面有人冲着这边喊,“钱厂长,我来拉小鸡苗了。”
是林文林的声音,钱淑兰看着人群中挤进来一个男人,他头顶上顶着一摞箩筐。后面跟着几个他们生产队的壮小伙,每个人手里都抱着一摞箩筐。
到了钱淑兰跟前,他把手里的藤筐放到脚边,急切地问,“我们要的一万五千只小鸡苗,都孵好了吗?”
林家村前年要的是五千只,去年是一万只,今年定了一万五千只。除了公鸡被卖了,母鸡一直留着下蛋。
钱淑兰翻了个白眼,“哪有这么快。现在只有四千只。你们跟我来。”
正在登记的人听到两人的对话,都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问,“一万五千只小鸡苗?”
正在登记的孙大琴听到她的话,停下手里的动作,翻出前一页,指给他们看,“你们看看这还有要三万只的。”
当干部的,不可能不识字,要不然怎么宣读上面发下来的文件呢?
看到真有这么多,其他人也顾不上登记了,纷纷去看真假。
刚孵好的小鸡都要吃过钱淑兰的药才能卖出去的。可她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全都待在这边喂药,所以起码要等三天。
一行人到了拐角处的一处栅栏,里面摆了许多大木桶,木桶里是一只只嫩黄的小鸡苗。木桶里面洒着玉米粉。小鸡仔时不时地啄几下。
钱淑兰打开了栅栏的门,“每个木桶里都是一百只,你们自己往藤筐里放吧。”
林文林喜得眉开眼笑,立刻招呼下面的人装鸡苗。
四千只小鸡苗,一只两毛钱,就是八百块钱。
大家又看到钱淑兰把八百钱直接放进挎包里,然后开了收据给林文林。
林文林指挥着大家赶紧把藤筐往板车上搬,想拉着板车离开的时候却被大家给围住了。
林文林以为他们要抢小鸡苗,一脸警惕地看着他们,“你们啥意思?”
中年男人上前,舔着脸笑,“我们就是想问问你几个问题。”
听到只是问问题,林文林顿时松了一口气,“你们问吧。”
“你们生产队也养不少鸡?”一个中年男子拦着林文林问。
林文林昨天就已经听说,王家村养鸡场这边来了许多生产队的干部过来参观。
他担心这些人定的鸡苗太多,到时候他那一万五千只就泡汤了。于是不等吃完晌饭,他就招集人手就过来。
林文林虽然有点心眼,可他也不是那种奸猾之徒,还是有着乡下人淳朴的一面的,听到对方的问题,也没藏着掖着,实话实说,“是啊。”
那男人又问,“我能去你们生产队看看吗?你放心我们绝对不会偷东西。”
林文林有些懵,脸上带着几分不解,“我们生产队的鸡没有他们这么多啊。只有一万五千只。规模太小了。”
那男人才不在乎这些,虽然这个生产队都说他们怎么有钱,每到年底能分到好几百块钱,可他还是不信。他想到周边看看,如果他们过得也不差,他才相信。因此他摆摆手,“没事,我们不介意。”
林文林点头应了,“行啊!”
于是又有好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到林家村那边考察。然后他们发现这边也发展得很好。
在农村乡下,最喜欢的就是跟风,如果王家村生产队真得有钱,那他们应该会带动别的生产队。毕竟总要沾点亲带点故。不帮不好。
如果林家村根本没富,他们就会认为这王家村是上面领导弄出来糊弄大家伙的。可谁成想林家村也发展得很好。
这事不是假的。于是他们真的相信了蒋县长的话,这鸡真是好东西。
于是在别人都定五百只,他们就定了一万只。
参加团一共在王家村住了七天,基本上都学会了养蚯蚓。
他们是最晚一批定小鸡苗的,按照顺序来,自然不可能先分给他们。
所以要等至少一多个月才能轮到他们。
不过大家伙还是非常高兴的。毕竟他们还待回去布置养鸡场,买材料,也搭成王家村生产队一样的网子。
直到这些人都走了,钱淑兰才开始翻看孙大琴记录的定购本子。
一共来了三十二个生产队。最低的生产队定了一百只,估计也是给蒋县长面子。
最高的生产队定了一万只,看来是相信他们生产队能带他们赚钱。
总数一共是六万两千七百只小鸡苗。这项收入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四十块钱了。
再加上附近几个生产队之前就定了十万只鸡苗,这项收入就是两万块钱。
加起来一共是三万两千五百四十块钱。也是他们养鸡厂的开源项目了。
作者有话要说:开个车我才知道,那么多人是跳着看的。呜呜呜呜。。。。
第258章
自从去年12月开始,m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截止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别看刘关县县土地贫瘠,可也要接受五千多个知青。
一大早,钱淑兰送完小敏上学,就被王守泉和钱明华叫过去一起欢迎知青下乡。
他们是开着拖拉机去的,在快到县城的时候,钱淑兰突然把拖拉机停下来了。
“婶子,你怎么停了?是没油了吗?”王守泉急了,可别晚了呀。
钱淑兰侧头看他,“咱们生产队这次来了多少个知青啊?”
王守泉喜滋滋地道,“我们生产队有十五个,是所有生产队里最多的,其他生产队才五六个。”
钱淑兰只听数目都要气炸了,可瞅见王守泉的态度,心里暗暗吐槽这王守泉是不是傻呀,这事儿有啥好高兴的?
她准备跟他掰扯其中的道理。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都是在校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惹了多少事啊。他们只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被别人煽动就到处搞破坏,激进又自以为是。
王守泉还以这种热切的态度去迎,这是嫌他们生产队过得□□生,非要闹出点乱子来吗?
钱淑兰从身上掏出一瓜子来吃,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你知道这些知青为什么下乡吗?”
王守泉挠了挠头,有些困惑,“不是过来支援我们农村建设的吗?”
钱淑兰翻了个白眼,她就说嘛,这娃肯定是被陈书记和周社长给忽悠的。要不然为啥别的生产队才五六个,他们却是其他人的三倍。
她把瓜子皮往路边草丛里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呲,“支援我们农村建设?咱们哪里需要他们支援?学校,地里,还是养鸡场 ?”
王守泉和钱明华对视一眼,皆皱眉思考。学校肯定是不行,大家教的好好的,凭啥突然给这些知青让路,再说他们的文化程度也就是初高中生。并不比他们现有的老师水平高多少。
钱淑兰拍着手跟他们讲,“这些城里娃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你说说,你能安排到哪?你忘了陈萱萱了?我就让她扫个地,这活轻快吧,咱们队里多少人争着抢着要干这活,被你安排给她了,可她呢??居然能偷懒跟人搞破鞋,一个知青就能给我们生产队惹出那么大的事?现在要来十五个。你该不会觉得邓兴明不错,其他人也不错呗?你是不是傻了呀?”
自从邓兴明当了会计之后,工作做得相当不错,比钱月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