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狂饮无度,而是常把喝酒作为一种仪式,一定要有歌舞助兴,在观赏中慢慢品味,有意放缓节奏。

此外,古代喝酒一定是烫过的,边饮佳酿,边吟诗作画,不仅情致高雅,还十分有利于健康。现代人常常忽略了酒在养生中的奇妙功用,仅将其当做应酬之物,滥饮无度。《黄帝内经》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说的就是如果你滥饮无度的话,必将会导致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古人提出的“食饮有节”就强调了要注意喝酒的问题,喝酒一定要有节度,否则就会伤身。比如古语说的“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就是人喝醉酒后行房,会耗散掉人的真精,对身体非常不好。

《本草新编》中说:“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生减寿,此酒之过也。”这里也是在强调过度的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人短寿。因此喝酒一定要有节度,要少饮。

饮酒过度就会乱性损身,尤其对胃肠有影响。很多人喜欢痛饮,觉得那样显得特豪爽,但殊不知觥筹交错中,酒已悄悄地伤神耗血、损胃亡精。

人如果在喝酒上不节制,必将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尤其是男性。从生理上讲,男性没有月经,因此,男性肝疏泄的能量和渠道就少;而女性有月经,女性的疏泄渠道就比男性多了一道,女性可以通过月经把肝郁疏泄掉一部分,所以有句俗话叫“女子天生三分酒性”。

喝酒的禁忌

在喝酒时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要与冰水同饮,二是不要与乳品同饮。

前面我们讲过,喝酒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容易伤精血,导致手打颤。

另外,喝酒的时候不适合喝乳品,比如牛奶类的东西,酒和牛奶类的东西一起喝会“令人气结”,就是使人的气机凝聚,阻碍了正常的气机流动。现在很多宴席上都爱提供酸奶,我们要注意避免酸奶和酒混着喝。

苦酒非酒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一个药方叫苦酒汤,用来治疗咽部溃烂,可这里所说的苦酒并不是酒。

很多人以为苦酒是酒,其实苦酒是醋。《本草纲目》中记载:“醋,苦酒,主治霍乱吐泻,牙齿疼痛,蜈蚣咬毒,汤火伤等。”

醋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可以消臃肿;咽喉有些溃烂的时候,喝醋也可辅助治疗;还有胃不舒服的时候,喝一点醋也有助于消化。

此外,假如有人出现吐血或者毛孔往外渗血的病症,中医里有一个方子可以医治:把两升醋煮开,然后稍微放凉一点用来泡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发挥酸的涩收之性,使吐血或流血的现象有所收敛。

酒是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是否会喝酒、用酒,懂得控制。古人一直在强调“度”的问题,人生和喝酒一样,掌握好度,生命和生活都将有序。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食和色是人的天性。人的一生有三个要点:

一是饮之、食之。就是人要吃饱饭,满足个体生存需求。食物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的“天”,所以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要想安身,让身体好,靠的是食物。

二是“色”。即男女交往而繁衍后代,这是种族生存需求。

“食”字的大篆

三是教之、诲之。人要接受教育,接受培养,挖掘人性善的那面,这样才能使个人、包括种族走得更加美好和长远。

何为“食”?

“食”就是指我们吃的饭。

大篆书的“食”字写做“食”,底下的“匕”代表盛饭的锅或是器具,然后里面装的是食物。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jí)米也。”“亼”是聚集的意思。“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说文解字》里还有:“饭,食也。”所以“食”的基本含义就是吃的东西。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则从另外一个途径对“食”进行解释:“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刘熙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食”为什么叫做食。“食”与“殖”字同声,故而“食”有“生殖”的意思。此处的“生殖”是指人类自身生命的保持与繁衍,没有饮食则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即”、“既”与食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用到两个字,即和既。很多人还经常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区别,其实这两个字都跟食相关。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就明白它们的区别了。

“即”字的甲骨文

“既”字的甲骨文

“即”字的甲骨文写做“即”。左边是一个食器,代表饭;右边是一个人跪坐在那里面朝着饭。意思就是这个人将要吃饭。所以“即”是“将要”的意思。我们常用一个成语——若即若离,就是好像要来,又好像要离开,表达一种复杂的心情。

再来看一下“既”字的甲骨文——既,左边同样是个食器,而右边跪坐的人把头扭过去了。意思就是吃饱了,准备掉头离开了。所以这个“既”就表示“已经”的意思。

“即”表达的是将要来吃饭;而“既”却正好相反,表示已经吃饱饭了。这就是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一谈到养生,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复杂,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中国的养生文化并非晦涩难懂,而且大多简便易行。在养生学里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过寝食之间尔”,意思就是养生不过就是一个睡觉、一个吃饭的问题。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也曾多次说过: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运动,不生气。养生的真谛就这几条,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药食之别

中医一直强调养生是要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这里并不是说食物与药物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在强调二者“性”的不同。

药,强调的是偏性;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毒”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草往往而生”,指草生得很浓密,有草药浓厚的意思,而非特指毒性。在中医学里,毒药泛指偏性大的药物,而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会令人致死的毒药。

食物是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去吃的,而药是不可以天天吃的。药是用来干吗的呢?打个比方说的话,药是用来赈灾的。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药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人得病的原因是体内阴阳的平衡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偏差,用药来攻邪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偏,使人体恢复平衡,重回健康。有时人体的阴阳平衡偏差过大,就要用到偏性很大的药,俗称“猛药”,但正是这类“猛药”往往在治疗上才能立竿见影。
中医认为,药物具有偏性,所以没病是不能随便乱吃药的;而食物具有平和之性,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用来养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祛病的作用。比如说红豆粥可以祛湿,薏仁粥可以祛湿热。如果身体的毛病不是很大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解决。也正因如此,在古代,食医是最高级别的医生,他们是医中的上品。

所谓食医就是一些特别精通膳食方面的配伍的医生,他们的地位往往很高。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医官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王宫中把食医列于众医之首,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非常注重食物养生的。

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一般来说,食物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类:谷、果、畜和菜。真正有营养的饮食是这四者的合理匹配,这其中每一类食物又都暗含五方和五时,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食物的性味,凸显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质。比如,鱼虾产于东海之滨,生发之气偏盛,对患有疮疥的人来说就是发物。牛羊多产于西北,有收敛收藏的气性,因此营养丰富,但年轻人不可多食,多食则不易代谢,易导致性情粗暴,性欲旺盛;但是老年人通过多吃牛羊肉,则可以达到补益精血的目的。另外,在谷物方面,中国北方人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面”甘温入脾,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也易于壅气、助湿;而南方人喜食的“米”,则甘咸微凉,可以除烦渴、固胃开胃。下面,我具体讲一下《黄帝内经》中的食之纲要。

◆五谷为养

(1)“谷”应为“穀”

古代“谷物”的“谷”写成“穀”(gǔ),而“谷”就是山谷的意思,跟粮食没什么关系。

《说文解字》里对“穀”字解释为:“百穀之总名。”就是所有谷物总的名称。

“穀”字的右边是一个“殳”字。“殳”字的上边代表一个武器,下边是只手,意思就是去割麦子或者是割稻子。“穀”字的左边代表稻谷一类的粮食。

(2)五谷都是“种子”

中医一直强调五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那五谷究竟是如何养人的呢?

中医认为,五谷都是“种子”。种子都有再生的能力,就是生发之力,所以人吃的就是这种生发之性,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

比如说小米,虽然粒很小,但是把它种在地下,就可以长出一嘟噜来,所以它的生发性是很强的。中原地区的人一般以纤维性的食物为主,所以偏爱种子而不是衍生物。所谓衍生物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牛奶就算衍生物,把牛奶泼在地上什么也长不出来,而把种子种在地下可以生发出很多。牛奶实际上是该那些常吃牛羊肉的人喝的,因为牛奶偏寒的特性可用来平衡牛羊肉的热性。在我国的西北,当地的风俗是在牛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