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4-伤寒论注-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慎哉!宜蜜煎导而通之。虚甚者,与四逆汤,阴得阳则解矣。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有所见。若剧者,发 
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 
止后服。 
坏病有微、剧之分。微者是邪气实,当以下解。若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实,无乘其虚也。剧者,邪正 
交争,当以脉断其虚实。弦者是邪气实,不失为下证,故生;涩者是正气虚,不可更下,故死。如有所见独语, 
与郑声谵语不同。潮热不恶寒,不大便,是可下证。目直视不识人∶循衣摸床等证,是日晡发热时事,不发时 
自安,故勿竟断为死证。还将脉推之,凡谵语脉短者死。涩者短也,短则气病;弦者长也,长则气治。凡直视、 
谵语、喘满者死。此微喘而不满,只是气之不承,非气之不治耳。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 
服。 
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语之根。一服谵语止,大便虽未利,而胃 
濡可知矣。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是大肠虚,谵语是胃气实。胃实肠虚,宜大黄以濡胃,无庸芒硝以润肠也。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首二句是冒头,末二句是总语。言汗出必亡津,谵语因胃实,则汗出谵语,以胃中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下之。然汗出谵语有二义,有阳明本病多汗亡津而谵语者,有中风汗出早下而谵语者。如脉滑曰风,其谵语潮 
热下之,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勿更与之。如能食曰风,其烦躁心下硬,少与小承气微和之,令小安。非七 
日后屎定硬不敢妄下者,以此为风也。七日来行经已尽,阳邪入阴,乃可下之。若不知此义而早下之,表以早 
下而虚热不解,里以早下而胃家不实。如十三 
日不解,过经下利而谵语,与下后不解,至十余日不大便、日晡潮热、独语如有所见者是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初能食,反不能食,胃实可知。若能食而大便硬,是肠实而胃未实,恐本于中风,未可下也。谵语、潮热、 
屎有燥硬之辨。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下后心中懊 而烦,栀子豉证。若腹大满不通,是胃中燥屎上攻也。若微满,犹是栀子浓朴汤证。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也。 
发作有时,是日晡潮热之时。二肠附脐,故绕痛,痛则不通矣。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故大便有乍易。津液不得还入胃中,故喘冒不得卧。时有微热,即是潮热。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以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未病时本有宿食,故虽大下之后,仍能大实,痛随利减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数为在府,故滑为有食。数以至数言,是本来面目。疾以体状言,在谵语潮热时见,故为失度。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后无变证,则非妄下。腹满如故者,下之未尽耳,故当更下之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 
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太阳证罢,是全属阳明矣。先揭二阳并病者,见未罢时便有可下之证。今太阳一罢,则种种皆下证矣。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表虽不解,邪甚于里,急当救里,里和而表自解矣。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总为脉迟者言耳。若脉大而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多 
亡阳者,当急下以存津液,而勿以潮热为拘也。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七日不愈,阳邪入阴矣。目不了了,目睛不和,何以故?身微热,是表证已罢,不烦躁,是里证未见,无 
表里证也。惟不大便为内实,斯必浊邪上升,阳气闭塞。下之,而浊阴出下窍,清阳走上窍矣。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热淫于内,肾水枯涸,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矣。此必有不大 
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盒饭急下?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今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脾 
气不濡,胃气反浓,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虽曰通因通用,仍是通因塞用。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六七日当解不解因转属阳明,是藏气实而不能入,还之于府也。 
急攻之,所谓已入于府者可下也。 
三阳惟少阳无承气证。三阴惟少阴有承气证。盖少阳为阳枢,阳 
稍虚,邪便入于阴,故不可妄下以虚其阳。少阴为阴枢,阳有余邪,便伤其阴,故宜急下以存其阴。且少阳属 
木,邪在少阳,惟畏其克土,故无下证。少阴主水,邪在少阴,更畏有土制,故当急下。盖真阴不可虚,强阳 
不可纵也。 
调胃承气汤∶ 
大黄(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亢则害,承乃制,承气所由名也。不用枳、朴而任甘草,是调胃之义。胃调则诸气皆顺,故亦以承气名之。 
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芒硝分两多于大承气。前辈见条中无燥屎字,便云未燥坚者用之,是未审之耳。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渣,再内芒硝,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 
余勿服。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去皮) 枳实(三枚)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者尽饮之。若得大便,勿服。 
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 
二义焉∶浓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浓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 
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前法更有妙义。大承气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 
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若小承气三物同煮,不分次第,只服四合, 
但求地道之通,而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故称微和之剂云。 

卷三
少阳脉证
属性: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 
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 
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目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苦、干、眩者, 
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此病自内之外,人所不知,惟病患独知,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三证为少阳一经病机, 
兼风寒杂病而言。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少阳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与五六日而往来寒热之半表不同也。弦为春脉,细则少 
阳初出之象也。但见头痛发热,而不见太阳脉证,则弦细之脉,断属少阳,而不可作太阳治之矣。少阳少血,虽有 
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实而谵语,当与柴胡以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若加烦躁,则为承气证矣。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经络,索于头目,循于胸中,为风木之藏,主相火。风中其经,则风动火炎,是以耳聋目赤,胸满而烦 
也。耳目为表之里,胸中为里之表,当用小柴胡和解法。或谓热在上焦,因而越之,误吐者有矣;或谓釜底抽 
薪,因而夺之,误下者有矣;或谓火郁宜发,因而误汗者有矣。少阳主胆,胆无出入,妄行吐、下,津液重亡。 
胆虚则心亦虚,所生者受病,故悸也;胆虚则肝亦虚,府病及藏,故惊也。上条汗后而烦,因于胃实;此未汗而 
烦,虚风所为。上条烦而躁,病从胃来;此悸而惊,病迫心胆。上条言不可发汗,此言不可吐、下,互相发明, 
非谓中风可汗,而伤寒可吐、下也。此虽不言脉,可知其弦而浮矣。不明少阳脉 
证,则不识少阳中风;不辨少阳脉状,则不识少阳伤寒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若三日脉大,则属阳明;三日弦细,则属少阳。小即细也, 
若脉小而无头痛发热等证,是少阳不受邪。此即伤寒三日,少阳证不见,为不传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寅、卯主木,少阳始生,即少阳主时也。主气旺,则邪自解矣。辰上者,卯之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