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9-血证论-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是水与血。原并行不悖。失血家。其血既病。则亦累及于水。水蓄胞中。则为尿结。 
水淫脾胃。则为胀满。水浸皮肤。则为水肿。治法。皮肤水肿者。宜从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为水之上 
原。肺气行则水行。宜泻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五皮饮亦治之。大腹胀满者。宜从脾治之。补土利水。 
则水行而土敦。胃苓汤主之。六君子汤。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结。小腹胀满者。五苓散治之。猪苓汤 
亦治之。诸水又皆肾之所主。肾气化。则上下内外之水俱化。宜六味地黄丸。 
以上所举之方。皆平剂也。医者又须审别阴阳。随加寒热之品。乃能奏效。审其口渴溺赤。喜凉脉数者。为 
阳水。则知柏芩连山栀石膏天冬麦冬。可加入。审其口和溺清。喜热脉濡。为阴水。则桂附干姜吴萸细辛。 
可加入。失血家阳水居多。阴水最少。医者须临时细审。 
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此如女子胞水之变血。男子胞血之变精。疮科血积之变 
脓也。血既变水。即从水治之。宜照上所举诸方。分寒热加减。再加琥珀三七当归川芎桃奴蒲黄。以兼理 
其血。斯水与血源流俱治矣。古称妇人错经而肿者。为水化为血。名曰水分。经水闭绝而肿者。为血化为 
水。名曰血分。其实治法。总宜从水治之。方证加减。举不外此也。观于妇人水分血分之说。则知血家所以 
多肿胀者。亦是水分血分之病也。此与杂证水肿有别。勿妄用舟车丸。及消水圣愈汤等。另详血臌门。 

卷六
怔忡
属性:俗名心跳。心为火脏。无血以养之。则火气冲动。是以心跳。安神丸清之。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以补之。凡 
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动不安。宜指迷茯苓丸。加远志菖蒲黄连川贝母枣仁当归 
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龙骨远志金箔牛黄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强梁。上攻于心。而跳跃者。其心下如筑墙然。听之有声。以手按其心下。复有气来抵拒。此为心 
下有动气。治宜大泻心胃之火。火平则气平也。泻心汤主之。或玉女煎加枳壳浓朴代赭石旋复花以降 
之。再加郁金莪术以攻之。使血气火三者皆平。自不强梁矣。 

卷六
惊悸
属性:悸者。惧怯之谓。心为君火。君火宣明。则不忧不惧。何悸之有。心火不足。则气虚而悸。血不养心。则神浮而 
悸。仲景建中汤。治心气虚悸。炙甘草汤。治心血不足而悸。今则以养荣汤代建中。以归脾汤代炙甘草。一 
治气虚。一治血虚。又有饮邪上干。水气凌心。火畏水克而悸者。苓桂术甘汤治之。失血家多是气血虚悸。 
水气凌心者绝少。又曰正虚者。邪必凑之。凡是怔忡惊悸健忘恍惚。一切多是痰火沃心。扰其神明所致。 
统用金箔镇心丸主之。 
惊者。猝然恐惕之谓。肝与胆连。司相火。君火虚则悸。相火虚则惊。盖人之胆壮则不惊。胆气不壮。故发惊 
惕。桂枝龙骨牡蛎甘草汤治之。恐畏不敢独卧者。虚之甚也。仁熟散治之。又凡胆经有痰。则胆火上越。此 
胆气不得内守。所以惊也。温胆汤。加龙骨牛黄枣仁琥珀柴胡白芍治之。复有阳明火盛。恶闻人声。闻木 
音则惊者。此内经所谓气并于阳。故发惊狂者也。乃肝胆木火脾土。法宜大泻阳明之火。大柴胡汤治之。 
当归芦荟丸亦治之。血家病惊。多是阳明火盛。病虚惊者。亦复不少。用以上诸方。须兼顾血证。以尽其化 
裁。勿执桂甘龙牡等汤。而不知宜忌也。 

卷六
健忘
属性:健忘者。适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凡所言行。往往不知首尾。病主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 
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心血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气衰惫。而意不强。二者皆令人猝然忘事也。治法必 
先养其心血。理其脾气。以凝神定志之剂补之。亦当处以幽闲之地。使绝其思虑。则日渐以安也。归脾汤 
主之。若心经火旺者。是火邪扰其心神。治宜清火宁心。天王补心丹治之。亦有痰沉留于心包。沃塞心窍。 
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者。宜温胆汤合金箔镇心丸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龙骨远志菖蒲茯神炒 
黄丹。亦治之。失血家心脾血虚。每易动痰生火。健忘之证尤多。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内经所谓血在 
下如狂。血在上喜忘是也。夫人之所以不忘者。神清故也。神为何物。即心中数点血液。湛然朗润。故能照 
物以为明。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血府逐瘀汤。加郁金菖蒲。或朱砂 
安神丸。加桃仁丹皮郁金远志。 

卷六
恍惚
属性:(癫狂 见鬼) 
大病伤寒之后。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精神恍惚。若有鬼神附其体中者。名曰百合病。谓百脉一 
宗。合致其病。肺主百脉。肺魄不宁。故病如此。诸多恍惚。未尽名状。必见溺赤脉数之证。乃肺金受克之验 
也。仲景用生地百合滑石治之。此专言杂病余邪为患者也。失血家阴脉受伤。凡是恍惚不宁。皆百合病 
之类。总宜清金定魄为主。清燥救肺汤。加百合茯神琥珀滑石生地金箔治之。地魄汤亦治之。或琼玉膏。 
加龙骨羚羊角百合。或人参清肺汤。加百合滑石。 
大凡夜梦不宁者。魂不安也。魂为阳。夜则魂藏而不用。魂不能藏。故夜梦不宁。寤时恍惚者。魄不安也。魄 
为阴。寤时而阴气不足。故恍惚不定。治魂以肝为主。治魄以肺为主。二者对勘自明。然恍惚惊悸惑乱怔 
忡癫狂。皆是神不清明之证。人身有魂魄。而所以主是魂魄者。则神也。故凡诸证。总以安神为主。安神丸。 
金箔镇心丸治之。 
语言错乱为癫。多由丧心失魄。痰迷心窍所致。统以金箔镇心丸治之。怒骂飞走为狂。由于火邪逼迫。心 
神迷乱。四肢躁扰。滚痰丸治之。 
见鬼者。癫狂之类也。阳明病。胃有燥屎。则目中见鬼。宜三一承气汤下之。失血家瘀血在内。亦谵语见鬼。 
以其同为实邪。故俱能扰目之明也。桃仁承气汤治之。 

卷六
晕痛
属性:伤寒杂病。头晕痛者。风寒也。血家晕痛。则多是痰火。误用发散药。鲜不增剧。 
痰气上攻。头目沉重昏花。兀兀欲吐。首如裹物。右手脉实。阴雨增痛。是痰候也。二陈汤。加防风川芎黄芩 
薄荷细辛石膏治之。病重者。消化丹治之。 
火逆晕痛者。烦渴引饮。见火增剧。掉头更痛。口苦嗌干。溺赤便闭。左手脉数。是火症也。大柴胡汤治之。当 
归芦荟丸亦治之。轻则小柴胡汤加菊花。 
以上所论。皆晕痛之实证。又有晕痛之虚证。须分晕与痛之两门。而后施治有别也。肝虚则头晕。内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血不足。则生风。风主动。故掉眩。失血之人。血虚生风者多。逍遥散。加川芎青葙子 
夏枯草治之。或但滋肝脏。以为息风之本。左归饮。加牛膝巴戟天杭菊花细辛枸杞。肾虚则头痛。内经所 
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少阴是也。六味地黄丸。加细辛葱白麝香治之。若是肾厥头痛。乃肾中浊阴 
上逆于头。上实下虚。手足厥冷。宜肾气丸。加细辛葱白。此证之痛。连齿入脑。与寻常微痛者不同。血家头 
痛。似此者少。宜用六味丸者多。 
又曰。头晕痛虽是两病。失血之人。往往兼见二证。由于血虚。则风动而眩。火动而晕。吾谓不分晕痛。亦不 
分治肝治肾。总以四物汤。加元参枸杞肉苁蓉玉竹天麻细辛知母黄柏山茱萸牛膝。 

卷六
眼目
属性:(目黄 出火 见鬼 昏花 目珠红) 
眼为肝窍。又阳明脉络所绕。故其为病。皆肝胃两经之咎。 
眼珠黄者。在胃经属湿热。甚则通身皆黄。小便必然不利。宜五苓散。加茵陈栀子秦皮黄柏知母治之。在 
肝经是瘀热。仲景云。衄家目黄者。衄未止。是血中有热故也。凡是血热者。其目多黄。四物汤。加柴胡黄芩 
丹皮苏木茵陈红花治之。目珠红亦是瘀血。治与上同。 
目中出火者。一是胃火亢甚。必兼口渴身热等证。犀角地黄汤。加石膏天花粉金银花枳壳治之。一是肝 
火外越。必兼口苦耳鸣等证。当归芦荟丸治之。目中见鬼者。一是胃有燥屎。目神昏花。三一承气汤治之。 
一是肝经血室。蓄有瘀热。夜则谵语。大柴胡汤。加桃仁牡丹皮治之。 
目运者。肝之风火也。观羊角风可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防风菊花治之。眼花者。肾之阴虚。瞳神属 
肾。客热犯之。时见黑花。或成五色。宜地黄汤。加枸杞朱砂磁石肉苁蓉石决明元参知母细辛治之。 
又有阳虚。血大吐后。目光散大。不能见者。必小便多也。宜肾气丸。 
以上所举。皆血家间有之病。其余目疾。非血家兼有者。不赘。 

卷六
耳病
属性:陈修园曰。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 
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 
者。心肾不交也。宜磁朱丸。以交心肾。有先耳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闭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 
去丹皮。加磁石五味龟板。令阴气自盛于本宫。不触于阳窍而愈。若外感暴聋。总不外少阳一经。足少阳 
胆脉绕耳叶。手少阳三焦脉入于耳。邪气壅塞。听宫为其所掩。宜逍遥散。去白术。加黄芩半夏生姜竹黄 
羚羊角玉竹治之。风火交煽。宜防风通圣散。肝火炽甚。宜当归芦荟丸。尺脉弱者。宜桂附地黄丸。尺脉数 
者。宜大补阴丸。俱加磁石菖蒲肉苁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笔楮所能尽。 
按上陈修园说最明。但又有久病之人。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