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渴欲饮水。有类白虎加人参证。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盖白虎主治阳明经热。五
苓主清太阳府热。白虎证脉洪大。是表证已解。五苓证脉浮数。表证未解。以此为辨。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
与生
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
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
下集
猪苓汤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十合。日三服。
同属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证。太阳从寒水化气。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术之甘温。以宣
阳而
输精。阳明从燥土化气。故宜猪苓汤主滑石阿胶之凉降。以育阴而利水。但利小便。还宜相
人之津液。若阳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虚。便不宜重虚其津液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何以亦主猪苓汤。盖咳渴呕烦不得眠
。得
之下利之后。是阴津下迫。阳邪上逆。主猪苓汤育阴利水。正以少阴肾与太阳膀胱。一脏一
腑。相为表里。急引少阴之邪。从府而解。则下利得止。而热去津回矣。
下集
文蛤散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不从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热被却而不得去。阳无出路。弥更益
烦。
水客皮肤。肉上粟起。阳气为水邪所格。故欲饮水。反不得饮。五苓散宣阳逐水则有余。育
阴散热则不足。独任文蛤一味。可以两收散热导湿之功。
服文蛤散不瘥。复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热导湿。免致增逆矣。而表阳
不宣。水无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则仍取五苓宣阳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下集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方主治太阴湿困。而膀胱之气。不行。经云。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此汤主之。按心下逆满。乃伏饮搏膈。至于气冲头眩。则寒邪
上涌。助饮为逆。饮本阴邪。故脉见沉紧。脉沉不宜发汗。误汗则阳益不支。而身为振摇。
故以桂枝茯苓。扶阳化饮。而加白术甘草。伸太阴之权。以理脾而胜湿。脾乃能为胃行其津
液。而膀胱之气始化也。
再按金匮用此方以治痰饮。其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盖治痰饮大法。当以温药和之。温则脾阳
易于
健运。而阴寒自化。白术茯苓虽能理脾而胜湿。必合桂枝化太阳之气以伐肾邪。而通水道。
方能取效。
下集
茯苓甘草汤
属性:茯苓 桂枝(各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即桂枝汤去芍药大枣而加茯苓。防水渍入胃而预杜其变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
苓为治水
之主药。甘草载桂枝入心以固阳。生姜佐茯苓温中心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
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术。理脾气以输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饮。故不渴者宜
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俱相类。五苓散。
散太
阳之水停。苓桂术甘汤。泄太阴之水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少阴之水逆。此方堵阳明
之水渍。数方增减。不过一二味。而主治各别。能解此。自不敢孟浪处方矣。
下集
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熬)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
泄
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
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
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
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下集
大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
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开阳明之结。直达下焦。其力猛而效速。故曰大。盖胃大实。故重任浓朴以破结
。而
数独倍于大黄。矢已硬。故虽有枳实以导下。而功必资于芒硝。至其煎法。尤有深义。浓朴
枳实之汁。以浓而力锐。大黄芒硝之性。以生而力锐。故分作三次煎。此斩关夺门之将。用
此以急下存阴也。
大承气治阳明胃实之主药。必审明表证尽罢。不恶寒。但恶热。或潮热汗出谵语。腹满
痛。
或喘冒不能卧。口干燥。脉滑而实。或涩者。方可用之。下不宜早。早则阳陷。并不宜迟。
迟则阴亡。恰好在阳明胃实之界。一下夺而诸病尽解。临证时不可错过。
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大热入胃。惟有下夺一法。盖阳明胃实之证。有从
太阳
传入者。有从少阳转属者。并有从三阴转属者。三阴经中。少阴更有急下之证。此乃伤寒一
大归宿。若应下失下。变证蜂起。津液之亡。可立而待。孟浪不可。因循亦不可。
大承气证非惟不大便腹满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证。亦有宜从下夺者。如经文所指下利不
欲食
。下利心下硬。下利脉反滑。下利脉迟而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皆宜大承气。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下集
调胃承气汤
属性: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
上焦
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形。有形者。当破其结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
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
下集
桃核承气汤
属性: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
日三服。当微利。
此治太阳瘀热入腑。膀胱蓄血。其人如狂。表已解而但少腹急结。血自下者。主用桃仁
以利瘀。承气以逐实。使血分之结热。亟从下夺。与三承气之攻阳明胃实者不同。
方主攻里。而仍用桂枝者。用以分解太阳随经之热。喻嘉言曰。正恐余邪稍有未尽。其
血得
以留恋不下。析义最精。此先圣处方丝丝入扣处。此与五苓散同为太阳府病立治法。膀胱为
太阳之府。热伤膀胱气分则蓄溺。当导其热从小便而解。热伤膀胱血分则蓄血。当导其热从
大便而解。
下集
抵当汤
属性: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大黄(三两酒浸)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当。攻血之峻剂也。视桃仁承气则加猛矣。盖病不止如狂而至于发狂。则逆血攻心。
瞬将
危殆。虽表证仍在。难任桂枝攻表。虽少腹硬满。不事芒硝软坚。非迅走血分之品。不能斩
关取胜。而桃仁大黄。犹以力缓而难膺重寄。故必资水蛭虻虫。方能直入血道。峻夺其邪。
转逆为顺。然抵当峻剂。从何谛实血证。可以用之无误。而仲景教人辨证之法。全以小便之
利与不利为断。小便不利。非蓄血证。小便自利。非蓄水证。故经特申言之曰。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谛者审也。又当也。言当审之至当也。
下集
抵当丸
属性: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五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 时。当自下血。若不下。更服
。
同一抵当而变汤为丸。另有精义。经云。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
为有
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盖病从伤寒而得。寒主凝泣。血结必不易散。故煮而连滓服之。
俾有形质相着得以逗遛血所。并而逐之。以视汤之专取荡涤者。不同也。
下集
十枣汤
属性: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
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
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
满引
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按下利呕逆。明是水邪
为患。但病属太阳中风而来。必须表罢可攻。 汗出。有似表证。但发作有恶寒非表矣。
头痛
有似表证。但汗出不恶寒。则非表矣。而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全是水邪
内壅之状。乃知汗出亦属水气外蒸头痛亦属水邪上逆。主里而不主表。里未和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