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之一。而尚未该温病之全。至于疫字之义。凡病长幼率相似者名曰疫。疫毒之最厉者。如 
大头瘟。虾蟆瘟。绞肠瘟。软脚瘟。瓜瓤瘟。疙瘩瘟。种种危证。呼吸死生。另有治法。非 
达原饮一方。所能该括。且不独阳毒之病为疫。即阴经之病亦能成疫。试以近事征之。嘉 
庆年间。民患咽疮者多。甚则下利。此少阴证也。道光之初。民病霍乱者多。甚则转筋。 
此厥阴证也。皆疫也。仲景论中具有成法。根据法治之。率多痊可。然则又可之书。非不足以 
辅翊仲景。予谓当易其名曰湿温论。则名斯称矣。 

上集
诸家编次
属性:门人问曰。仲景伤寒论。固非完书。诸家编次。各一是非。当奉何为定本。答曰。此不能定 
。并亦不必定者也。仲景书当汉魏之交。久已散佚。脱不有叔和。今日安能复睹其书。叔和 
裒集旧论。自以序例冠于篇首。各篇之中。亦间有增入。仲景本论。逼真汉文笔法。叔和笔 
力。去仲景奚啻天渊。此就文义本属可辨内如辨痉湿 篇云。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 三种。宜应别 
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此一段便是叔和集论发端语气。又如可吐可汗可下编云。大法春 
宜吐。春夏宜发汗。秋宜下。此种断非仲景话头自喻嘉言而后。叔和序例。既加驳斥。而各 
篇中叔和缀入之条。诸家亦多有当作圣经。详加诠注者。至于篇目序次。则古本已亡。又安能 
确指某条必在某条之下。此予所谓不能定者也。然而不能定者篇目也。其可定者。理也。法也 
。欲读是书。先要使六经辨证之法。分得开。分得开。则一经有一经之定证。而不为旁议所 
挠。可以识病体之常。又要使六经辨证之法合得拢。合得拢。则此经有彼经之兼证。而不为 
疑似所惑。可以穷病情之变。此条之脉证有与彼条互见者。则当参酌以观其通。此家之注释 
有与彼家不合者。则当折衷以求其是。夫如是不拘何人所注之伤寒论。任彼节目之颠倒错乱。 
而以吾定识定力。寤寐神游。则正可因其参伍错综而悟出仲景当日之圆机活法。仲景之圆机 
活法既得。而吾心之圆机活法自生矣。特此诣难遽期之中智以下。困勉之功。恶可少哉。 

上集
司天运气
属性:司天运气。仲景不言,非忽也。上古圣人。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以调民之气。五运者即 
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六气者即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因按十二辰纪岁以明其气。太阳寒水 
。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子午之岁。上少阴火。下阳明金 
丑未之岁。上太阴土。下太阳水。寅申之岁。上少阳相火。下厥阴木。卯酉之岁。上阳明金 
。下少阴火。辰戌之岁。上太阳水。下太阴土。巳亥之岁。上厥阴木。下少阳相火。此天地 
之气。营运旋转。以是绾定上下。分别司天在泉。其次可按岁而纪。然上下旋转。虽有定位 
。而其中所乘之运。又按岁上所临之天干。分别异运。且六气皆有左右间。一岁之间。分别 
循环作主。此外又有天符岁会三命之不齐。南政北政之易位。与夫气之胜与不胜。脉之应与不应。 
以及初终胜复。气至先后。自非通天彻地参赞位育之圣人。焉能知化穷神。洞烛无间。乃今 
人开口辄言司天运气。置一切精义于不讲。但言本年何气司天。是年之民。当生何病。此种 
耳食之谈。殊堪喷饭。且必按司天运气以言民病。则岁不一气。民不一病。转使学人无着实 
下手工夫。故仲景但就人身上三阴三阳。谛实病因。而天之五运六气。即已范围于莫能外。 
经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所言天人合一之学。仲景所言尽人合天之学。医之有仲景。 
犹儒之有孔子。试观四子书中所言皆日用伦常之事。虽极参天地赞化育之功能。总在伦常日 
用上做起。端木子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此诚悟道之言也。 

上集
分别阴阳
属性:天地之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莫窥其始,孰既其终。其切于人 
身者。则内经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 
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此言人身上分阴分阳之定位。然有阴中之阳有阴中之阴。有阳中之阳有阳中之阴。若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 
也。按五脏皆为阴。而其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者。仍不离阴阳互根之义。由是则六腑概可推 
矣。要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胜则阳病。故阳病治阴。阳胜则阴病。 
故阴病治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者。病体之常也。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者。病情之变也。 
此轩岐之宗旨。而仲景当日平脉辨证。分别三阴三阳之治。其大旨不越乎此然泛言阴阳。无 
从把握其下手工夫。先要在表里脏腑上。分别清楚。仲景辨脉法有四语。足以蔽之。曰浮为 
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此大纲也。从此悟入。思过半矣。 

上集
十二经离合
属性:内经金匮真言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至灵兰秘 
典论。以五脏六腑合膻中为十二官。脏者为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足少阴肾。手少阴心。足 
厥阴肝。手厥阴膻中。总之阴也者。藏精而起亟者也。腑者为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总之阳也者。卫外而为固者也。然阴阳必 
相维附。故脏与腑相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同从土化也。肺与大肠为表里。同从金化也。肾 
与膀胱为表里。同从水化也。肝与胆为表里。同从木化也。 
心与小肠相表里。同从火化也。膻中与三焦为表里。乃手少阴之别脉。摄行君火者也。此三 
阴三阳之定位。至其离合之数。则更合前后上下内外互为环抱。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内经阴阳离合论。可覆按也。 
不观阴阳之所以分。无以识病体之常。不观阴阳之所以合。无以达病情之变。故善诊者察色 
按脉。分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其旨远矣。 

上集
察脉大法
属性:自王叔和脉经而后。宋之崔嘉彦。明之李时珍。其脉诀皆盛行于世。然皆繁琐莫得其要 
领。 
仲景脉法。有最要一字诀曰缓。仲景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 
。 
此名曰缓。缓则不疾不徐。以周行于营卫之间。无太过。亦无不及。因推及太过之脉。则若 
卫 
气盛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不及之脉。则若卫气弱名曰 。营气弱名曰 
卑。 卑相搏名曰损。此于缓脉外别着此二条。以明有余不足之脉态。然迟与缓亦微有别。 
缓则卫气和。迟则营气和。脉缓而迟。刚柔相得。此名曰强。若缓迟相搏。即名曰沉。凡诊 
本脉及病脉。总以相得者为平脉。相搏处认病脉。此是仲景当日言下宗旨。至于表里腑脏。 
固从浮沉迟数上看。然合之高章卑 。互相体认。则阴阳之间。虚实判焉。故以大浮数动滑 
列为阳脉。沉涩弱弦微列为阴脉。由是引伸触类。则若芤若革若牢之属。种种不一其名。俱 
从相搏处分别脉状。以审病因。更以呼吸按之。则若代若结若促之类。亦即从此推出。后世 
脉诀。皆宗此分门别类。然此中参伍错综之妙。具有彻上彻下彻表彻里工夫。使非从仲景经 
文。反复讨论一番。恶能通其精微哉。 

上集
寸口脉论
属性: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独取决于寸口。内经脉法。以左寸属心。右寸属肺。而难经云 
。寸口者 
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手太阴肺之经也。其独责在肺者何也。盖以左寸属心。心为一 
身营 
气之主。右寸属肺。肺为一身卫气之主。此位之分寄者也。然营卫之气。全赖谷气以为输布 
。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人一呼一吸。皆出于肺 
。 
以此为呼吸之门。而营卫之主。实两而一者也。仲景于寸口脉。先示以十六字金针。曰浮为 
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夫以人身为论。则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 
阴。腑为阳。脏为阴。以脉象而论。则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数为阳。迟为阴 
。寸本属阳。而何以并得为藏阴之诊。故仲景复申言之曰。假令脉迟。故知在脏也。由此观 
之 
。不特阳经之病。宜取决于寸口。即病之由阳入阴。或直入阴经者。寸口之诊。皆不容忽 
矣。有此十六字以为大纲。此外之相搏而成病脉者。即从此引伸触类。以审病因之所在。此 
在平日熟玩工夫。 

上集
趺阳少阴脉论
属性:寸口脉为一身营卫之主。设非胃气。何以上输津液而分布营卫。趺阳者。正阳也。居中 
土为 
五行之母。是持脉必以胃气为本。少阴属肾。肾为水脏。与三焦合为一气。人身之真水真火 
。根 
蒂于此。水赖土制。少阴必得趺阳镇伏。而后能交合三焦。蒸布津液。经曰少阴负趺阳者顺 
也。 
趺阳以候胃气。为中焦之主。少阴以候肾气。为下焦之主。实与寸口脉分发上中下三部。按 
叔和脉诀。以冲阳穴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者。为趺阳之诊。然脉法未有按 
足之明文。且本论明言脉有三部。阴阳相乘。又何以言寸口而不及关尺。则知两关主中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