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3-医碥-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治须润燥、清火、消风,大概以养血为要。肾虚者,内热口干,吐痰体瘦,济 
阴地黄丸;肝火,柴胡清肝散;胃火,清胃散(见齿);脾经风湿,泻黄饮子。唇疮,虫 
食喉则上唇疮,声哑;食肛则下唇疮,咽干,黄连、犀角、乌梅、木香、雄黄、桃 
仁,煎服。亦有气郁生疮,甑上滴下汗,传之如神,白荷花瓣贴之 
亦效。小儿燕口疮,燕窠土擦,发灰擦,并效。大抵唇、口、舌诸疮,暴发赤 
肿痛者,多实热,凉膈散(见发热)、栀子金花汤可用。若日久色淡疮白,时痛时否,多 
属虚热,清心莲子饮(见赤白浊)、四物汤(见血)加知、柏、丹皮,少佐肉桂,补中兼清 
可也。若服凉药久不愈者,以七味地黄汤(见虚损)冷服,引火归元,甚则加附子。 

卷之四·杂症
齿
属性:(取牙) 
男子八岁肾气实而生齿,三八而真牙生,五八则齿槁,八八而齿去矣。女子亦 
然,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故随天癸为盛衰。又胃经之支 
者,入于上齿;大肠经之支者,入于下齿。故肾髓足、肠胃实则齿坚牢,虚则齿摇 
动。齿痛者,皆齿之根肉痛也,由风热湿之邪入聚为液、为涎,与齿间之气血相搏 
击而痛。湿热盛则痛且肿,风热盛则痛而不甚肿。又湿热生虫,蚀其牙根,则 
亦痛。又风热盛,搏击于血则血出,甚则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名齿龋。龈肉 
消蚀则齿根露而挺出,名齿挺。肾热则齿色黑而槁,肾竭则面亦黑。 
齿痛,肾虚无热者,但摇动不痛。痛必因风火与虫。风有外风,有内风,内风 
即热气,外风则外感之风寒也。内有火,为外风所郁则益烈,故痛甚。亦有头脑感 
受风寒,脑痛连齿者,羌活附子汤发散之,此肾经虚而犯风寒也。齿属肾,脑亦属 
肾,寒邪犯肾为伤根本,宜急治,缓则不救,(真头痛者必死,是也。)白芷散亦可。此证必 
喜热,齿亦不肿、不蛀,盖暴病也,与素病齿者异。若不连脑,止连头项者, 
乃外风郁热于内也,立效散。湿热甚而痛者,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轻者,清 
胃散。六郁而痛者,越鞠丸。(见郁。)风热而痛者,独活散,不愈,茵陈散。中气虚而 
痛,(清阳不升而浊火上炎也。)补中益气汤。(见气。此证多有齿缝胀不能嚼者。) 
肾经虚热者,六味丸。 
(见虚损。)诸证未能细辨,且与消风散(见头痛。)揩抹。又并宜香附(炒黑)。 
三分,炒盐一分, 
研擦。又石膏、胡椒为末擦,立愈。牙痛用清凉药反甚者,从治之,荜茇、川 
椒、薄荷、荆芥、细辛、樟脑、青盐为末擦,则热散而不郁。得热则痛,得凉则止, 
常欲吸冷风者,以黄连、梧桐律之苦寒,薄荷叶、荆芥穗之辛凉,治其湿热,更以 
升麻引入胃经,以羊角灰引入肾经,加麝香少许为末擦。又以调胃承气汤(见大便 
不通)去芒硝加黄连,下三五次。胃热致痛不可忍,连头脑,满面发热大痛,其齿 
喜寒恶热,清胃散。亦有得寒而反痛者,热被郁也;亦有恶风寒者,热已为风寒所 
郁故恶也,金沸草散(见咳嗽。)齿缝有红肉努出者,消风散(见头痛),临卧茶点服。仍 
入荆、防、白芷、蜂房之属煎,频漱口。亦有寒热并恶者,寒热之邪混杂作痛也, 
宜当归龙胆散、益智木律散。恶寒之情多于恶热者,寒多热少也,草豆蔻散。恶热 
之情多于恶寒者,热多寒少也,立效散、麝香散。上牙疼,升麻散,恶热者,灸 
足三里。下牙疼,白芷散,恶寒者,灸三间。肾虚牙浮长,动摇欲脱而痛者, 
六味丸、八味丸、(并见虚损。)黑锡丹(见呃逆。)择用。齿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盖肾水不 
藏而浮泛之故,白术煎汤漱服。长用刷牙,牢牙散、白牙散、羊胫散。 
龋蛀,数年不愈,当作阳明蓄血治之,桃仁承气汤(见血)料,丸服。好酒者多患此。 
(参血证齿衄。)蛀牙痛,芦荟白胶香塞蛀孔内。松脂锐如锥者,塞孔中,少顷虫出 
脂上。温米醋漱出虫,愈。天仙子烧烟,用竹筒抵牙,引烟熏之,虫即死。水 
瓦片置油拌韭子烧烟,阁在水碗上,以漏斗覆之,熏牙,虫如针者皆落水中。 
虫出穴空而痛者,乳香炙软实之。樟脑、川椒各五分,研碎放铜杓内,茶钟盖,稠 
面封四围,勿令走气,微火升之,少顷觉闻樟脑气取起,地上候冷揭开,药俱升在 
钟底,入瓷器收贮。每用少许塞痛处,立愈。 
牙龈宣露,蔓荆子、生地黄、地骨皮、青蒿各一两,郁李根皮二两,每用五钱 
水煎,热含冷吐。蚯蚓屎水和为泥,火 赤,研如粉,腊月猪脂调敷,日三次。 
牙齿动摇,还少丹、地黄丸(见虚损)。阴虚内热者,甘露饮。 
牙齿不生,黑豆三十枚,牛粪火烧,令烟尽取出细研,入麝香少许研匀。先以 
针挑破不生处,令血出乃涂药,不可见风,忌酸咸物。露蜂房散、川升麻散。 
牙槽风,齿痛不已,龈肉连颊浮肿、紫黑、出血、腐烂,口疳药内加牛黄,倍 
珍珠、儿茶,频吹。久不愈,牙缝出脓,甚则齿落,名牙漏,(上边龙门牙落,不治。)外吹 
疳药,内用滋阴降火之剂。又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者,名牙疳。 
臭秽难近,清胃散。有风加防风,甚则用芜荑消疳汤数下之。牙疳烂黑,防穿腮, 
芦荟消疳饮,外用人中白散。疳速者,一日烂一分,两日烂一寸,杀人最速,名走 
马疳。鼻梁发红点如朱,及上唇龙门牙落者死,口疳药(见口)加牛黄。小儿痘后毒发, 
多此证。或用绿矾一块,安铁绣器上烧干,先用青绢蘸浓茶搅口净,乃敷之。若恶 
寒喜热,胃气伤者,补中益气(见虚损)。 
牙痈,俗名牙蜞,初起龈肉或上、或下、或内、或外肿硬成条是也,口疳药吹 
之。牙咬,牙尽处肿也。初起势盛,夜尤痛甚,清阳散火汤,外用金、碧二丹 
吹。(并见咽喉。)若牙关紧闭,用黄熟香削钉,渐渐撬进,牙关渐开,即吹之。牙肉肿 
如豆大,或内或外,无定处,先用金丹,后用口疳药。 
穿牙疔,先二日牙痛,发寒热,后痛更甚,龈上发一紫块,龈肉皆紫黑者是。 
主金丹加碧丹吹之,内服凉血、清火、解毒之剂。破者,口疳药加牛黄。小儿马牙, 
龈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将发此毒即打嚏,日日以针挑之。牙楚,因食酸所致,胡 
桃解之。 
满口牙出血,枸杞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立止。又马粪烧灰存性,擦之 
立止。 
欲取牙,凤仙花子为末,糁牙根自脱。干玉簪花根亦效。 

卷之四·杂症

属性:舌为心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膀胱、三焦筋并结舌本。肝脉 
络舌本。 
舌胎,见四诊察舌条。舌衄,详血门。舌肿痛,舌下肿似又生一小舌,名重舌。 
肿硬不柔活,名木舌。皆心、脾、胃经蕴热,凉膈散(见发热)、栀子金花汤(见唇)、玄参升 
麻汤。热而痰盛者,清热化痰汤。重舌外治,桑皮、僵蚕、发灰,醋调敷舌下,金 
丹(见咽喉)吹更妙。并用黄连、犀角、山栀、丹皮、生地、木通、赤芍、麦冬、连翘、 
生甘草。木舌肿甚,色如猪肝,满口胀塞,先于舌尖或两旁刺之,又看舌下有如蝼 
蛄、卧蚕肿突者刺出紫血,棉蘸甘草水润之,用百草霜细研醋调敷舌上下,或 
同盐等分井花水调涂。凡舌肿胀,宜刺舌尖或舌上或两旁出血,惟舌下廉泉穴属肾 
经,慎刺,恐出血太过则喑。按木舌有不痛者,痰湿盛于热也。又有麻舌,火嘘痰 
沸故麻,或血虚气涩亦麻,理详痹门。舌强,舌肿必强,即木舌之不能柔活也, 
牛黄散。又用蛇蜕烧存性,全蝎等分,为细末敷之。又有痰涎滞其筋脉, 
不能转运而强者。(详中风门。)又有热极燥血不能荣其筋脉,拘急而强者,(详中风门。)甚则 
为卷缩。舌卷缩,肝经热极,血枯不能荣筋,故卷缩。又伤寒直中阴经,寒甚筋脉 
收引,亦卷缩。并详伤寒。然《经》谓∶邪客三焦之络,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又 
谓∶大肠筋病,转筋舌卷。则不止肝之一经为然可知,亦不止伤寒一证为然可知矣。 
风寒湿所中而舌强卷缩,小续命汤。(见中风。)挟热,升麻汤加桔梗漱之,碧雪 
敷之。舌出不收,热甚,(纵长之与肿大,一也,故皆为热甚。)珠末、冰片等分敷之,内 
服黄芩、僵蚕、胆星、乌药、竹沥等,去痰清热。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愈后不能 
调摄,(阴阳易常有此。)与中毒、大惊、产后俱有之。甚有出数寸者,用巴豆一枚,去油 
取霜,纸捻卷之,内鼻中,舌自收,此治伤寒后不调摄者。产后者,朱砂末 
敷舌,令作产子状,以二女掖之,乃于壁外潜累盆盎,触倒作声,声闻而 
舌收矣。余者,雄鸡冠血浸舌,或冬青浓汁浸。舌纵流涎,涎从舌下廉泉穴出,乃 
肾火盛而逼津液上出也,神龟滋阴丸,(见痿芩)、连、栀、柏、竹沥、姜汁等可用。舌 
干裂,花粉散、泻心汤。舌生疮,甘露饮。口舌生疮。体倦食少,清热补血汤。不 
应,补中益气汤(见气)加五味子。思虑太过,血伤火动者,归脾汤(见血)加柴胡、栀子、 
丹皮。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渐至七八枚,名连珠疳,吹口疳药。(见口。) 

卷之四·杂症
咽喉
属性:咽在喉后,主纳食,胃之系也;喉在咽前,主气出入,肺之系也。胃、肾、肝 
三脉循喉。任脉至咽喉。《灵枢》谓∶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之正,循喉咙。足少 
阳(胆经)之正,挟咽。脾脉挟咽。心脉支者挟咽。小肠脉循嗌咽。按咽喉为饮食、呼吸 
之路,居脏腑之上,不论何经之邪皆得上干之。观《经》谓邪客手少阳(三焦经)之络, 
令人喉痹,可知。不必其经脉之循于咽喉者,乃能为病矣。咽喉之病,皆属火。有 
上焦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