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3-医碥-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不利也,即下喘满意。)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由皮毛入肺。)其人则咳,(火刑金,肺 
痒故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热尚在表,未遽伤其津液,故不渴,以初病时言。)时唾浊沫,(即伤风 
痰嗽也。)时时振寒。(即恶风寒意。)热之所过,血为凝滞,(时时振寒,则表久不解,而热不散,于是日 
渐深入,而血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溃后吐脓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亦有不死者, 
观下文便知。此条举外感而言,而内伤之致此者可例矣。)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 
唾腥臭,(可知肺痈亦有唾涎沫者矣,由此推之,则肺痿亦必有不吐涎沫者矣。必泥上条所云以辨证,得毋误乎? 
再按肺痿有干热,有湿热,而以干热为主。即有涎沫,亦吐者自吐,干者自干,况无涎沫可吐 
者,其为干涸,又何待言 
乎?合痿门详看,其理自见矣。热得湿而后壅肿成痈,则肺痈多为湿热,故时吐浊。其不唾者, 
乃凝结在里之故。 
谓肺痈无湿,恐非情理。)久之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以解毒排脓。上条言死,此条 
言不死,盖证有轻重之别也。)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大苦大寒,峻泻肺邪, 
恐稍迁延, 
脓成则死矣。)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浊气不得下降之故。)鼻塞,清涕出,(热气上蒸成水也。) 
不闻香臭酸辛,(肺热攻鼻,故酸辛,浊气充塞,故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 
肺汤主之。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肺痿咳而吐涎沫,本证也。今止吐涎沫而不咳,则似肺痿而实非肺 
痿矣。)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肺冷则气寒,不能摄津液,故上则吐沫,下则小便不禁也。)必眩,(经谓∶上虚则眩是也。)多唾涎, 
甘草干姜 
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小便多而渴者为消渴,小便多而不渴者为肺冷。然消渴病初起,亦 
有不遽渴者,误作肺冷治之,遂见渴证。此仲景教人辨别肺痿、肺冷、消渴之法。) 
喻嘉言曰∶才见久咳,先须防此两证。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 
上乘乎肺,肺受熏灼,血为之凝,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日渐长大,则肺日胀而胁 
骨日昂,乃至咳声频并,痰浊如胶,憎寒发热,日晡尤甚,面红鼻燥,胸生甲 
错。(甲错谓枯索粗糙,如鳞甲相错也。)始先苟能辨其脉证,属表属里,极力开提攻下, 
无不愈者。迨至血化为脓,肺叶朽烂,倾囊吐出,十死不救,嗟无及矣。又云 
《金匮》治法,贵得其大要,多方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 
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亦能复起,可不致力乎?《尊生》肺 
痿,举肺汤∶桔梗、甘草、竹茹、二冬、阿胶、沙参、百合、贝母。肺痈,手掌皮 
粗,气急颧红,脉数鼻煽,不能饮食,不治。肺痈,清金饮∶刺蒺藜、苡仁、橘叶、 
黄芩、花粉、牛蒡、贝母、桑皮、桔梗。咳吐稠痰,胸胀喘急,发热,玄参清肺饮∶ 
玄参、柴胡、陈皮、桔梗、茯苓、地骨、麦冬、苡仁、甘草、槟榔,煎成入童便一 
盏服。重者不能卧,宁肺桔梗汤∶桔梗、贝母、当归、栝蒌仁、黄 、枳壳、甘草 
节、桑白、防己、百合、苡仁、五味、甜葶苈、地骨、知母、杏仁。身热加柴胡, 
便秘加熟大黄。勿论已成未成,通用金鲤汤∶鲤鱼一个,(重四两,去肠,勿经水。) 
贝母(末二钱) 
入鱼腹内,线缝,童便一碗浸,重汤煮至鱼眼出为度,去鳞骨,净肉仍浸童便内顿 
热,连便服之,日三次,效速。已吐脓后,排脓散∶黄 、白芷、五味、人参各 
等分。 

卷之三·杂症

属性:(麻木) 
《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闭滞也。身中血气为三者之邪所闭滞。)风气 
胜者为行痹,(风善行动,嘘其寒湿走注不定,故痹痛亦走而不定。)寒气胜者为痛痹,(血气痹滞无不痛 
者,而寒之痛为甚。以寒则凝,其滞而不通,比风湿尤甚,故痛若虎咬,世呼为白虎风是也。)湿气胜者 
为着痹,(不如风胜者之流走,但着而不移;亦不如寒胜者之痛甚,但略痛,或但麻木不仁。 
盖湿如水而寒如冰, 
腠理之松滑与紧涩有异,则气血之行,其为阻滞冲击者,固有微甚之分也。)是名三痹。 
《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骨重不举而酸疼。)春得之为筋痹,(筋挛不伸。)夏得之为脉 
痹,(血脉不流而色变。)长夏得之为肌痹,(肌肉不仁,不知痛痒。)秋得之为皮痹,(皮逢寒则急,逢热 
则纵,虽麻木,尚知痛痒。)是名五痹。 
又谓∶五痹久不愈,重感于邪,则各传其脏。如见胸满烦喘咳嗽,是皮传 
肺,为肺痹也。呕吐痰涎,心下痞硬,四肢懈惰,是肌传脾、为脾痹。心烦心悸,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如肾寒冲心则恐悸之类。)是脉传心,为心痹。多惊善怒,胁 
胀,多饮,小便数,是筋传肝,为肝痹。善胀,尻以代踵,(足挛不伸也。)脊以代头,(伛偻 
不直也。)是骨传肾,为肾痹。痹入五脏则死矣。又谓传腑。数饮而小便不通,中气喘 
急,时作飧泄,(不泻则胀,不胀则泻。)为肠痹。(大小肠也,举肠该胃。)小腹膀胱按之痛, 
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为胞痹。(胞即膀胱,详淋证门。)不言胆者,缺文也。又 
有众痹、周痹之名。谓各在其处,歇而复起,左右相移,更发更休,名众痹。 
若在血脉之中,止随脉以上下,而不左右相移,名周痹。(周痹似中风之偏废,然有痛而无口 
眼斜为异矣。)按以上诸痹,总皆风寒湿三气为患,特以其受病之所在,区别言之耳, 
要其病本则一也。 
再按风,即寒也,(说见疟论。)虽曰风寒湿,实寒湿二者足以尽之。气为寒湿所闭, 
气盛而寒湿微者,则走注而不甚痛;若气盛而寒湿亦盛者,则不甚流走而痛剧;气 
弱而寒湿甚者,则着而不行,亦不甚痛,或但麻木也。《经》所谓风胜为行痹者,风 
有外风内风。以外风言,即寒之浅者,止伤于卫,(风胜犹云邪偏胜于卫。)不甚闭遏,故能 
流走而不甚痛。若以内风言,则即人身之气矣。是《经》言风即兼言气可知矣。至 
寒之痛,必由于气盛冲击;湿之着,必由于气弱不运,固可推而得之耳。麻者非痛 
非痒,如千万小虫乱行,如麻之乱也,观于脚麻可知。木者不痒不痛,并不麻,顽 
然一物,自己肌肉如他人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无知也。河间论麻, 
谓是气涩,东垣谓是气虚。盖气盛能行,不麻;全无气不行,亦不麻;惟气衰不能 
营运流利,停滞此处,嘘其津液痰涎,纷乱沸动所致也。(若血液燥涸者,气行不得滑利,纷 
然而窜走其空隙,亦麻。)或言风者误也。观人之久坐而起则脚麻,及绳缚久,释之,则亦 
麻,岂非气久不行,得起得释而微通,嘘其久滞之血液而然哉?李正臣夫人病麻, 
昼减而夜甚,又闭目则甚,开目则否。盖昼与开目,则阳行于外,气得流通,故减 
也。再按外感之寒湿能痹,岂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寒能滞气涩血,湿能停痰聚液, 
观之瘀血痰饮之为痹,而初无外感者,可见矣,不特此也。内生之风亦为痹,内风 
者,热气之 疾者也,热盛亦生湿、生痰矣。热甚则血枯,死血阻塞经隧,则亦不 
通而痹矣。又忍尿亦成痹。(尿不行则气亦不行而乍痹,必膝冷。)支饮臂麻木,一隅三反, 
是在明者。 

卷之三·杂症痹
治法
属性:虚人痹者,小续命汤(见中风)加减∶风胜倍防风,寒胜倍附子,湿胜倍防己,皮痹 
加黄 或桂枝皮,脉痹加姜黄或红花,肌痹加葛根或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续 
断,骨痹加虎骨或狗脊,有汗减麻黄,便溏减防己,寒胜减黄芩加干姜,热胜减 
附子加石膏。壮者增味五痹汤∶风痹以羌、防为主,寒痹麻黄、附子为主,湿痹防 
己、羌活为主,皮、脉等五痹,加药照前条。三痹通用木通,不见水者二两,以长 
流水二碗,煎一碗,热服取微汗。(昔有人梦得此方而痹痛愈,此谓通则不痛也。)不愈再三 
服,视所胜,照前方加味。(不得过三钱。)三痹汤、独活寄生汤,并治各痹久不已,乘虚 
入脏。五苓散(见伤湿)。加附子治胞痹,加苍术治肠痹。气虚麻木,黄 益气汤。冷痹, 
(身寒无热,四肢厥冷。)蠲痹汤。热痹,(身热如火。)升阳散火汤(见劳倦)加犀角、 
羚羊角。又行痹, 
黄、苍术各酒炒二钱,姜一片煎,调威灵仙(酒炒)末,羚羊角灰,芥子末,温 
服。走注与历节不同,历节是支节疼痛,未必行也,今将治走注诸方开后∶如意通 
圣散、虎骨散、桂心散、仙灵脾散、没药散、小乌犀丸、没药丸、虎骨丸、十生丹、 
骨碎补丸、定痛丸、八神丹、一粒金丹、乳香应痛丸。外贴,用牛皮胶一两,水熔 
成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两,为细末,和贴。亦有痰涎走注,变 
生诸疾,但察并非风寒湿外感,而忽然肢体上下走易作痛,神昏多睡,或饮食无味, 
痰唾稠粘,夜间喉有痰声者是也,但用控涎丹(见痰)。数服即愈。 
痛痹。上部痛∶羌活、桂枝皮、桔梗、威灵仙,臂痛加桑枝、姜黄。下 
部痛∶牛膝、防己、木通、黄柏,加乌、附以引经。关节痛∶穿山甲、虎骨、松节。 
上部肿痛∶五积散(见中寒)、乌药顺气散,加姜葱发汗。下部肿痛∶五苓散、(见伤湿。) 
八正散(见淋)、大橘皮汤(见肿胀),加灯心、竹叶利小便。肿而大便不通;大柴 
胡汤(见疟)、防 
风通圣散(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