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3-医碥-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非一外感即偏枯,可知。可见外感风寒,必无卒仆及偏废等证,惟内伤而后有。)身偏不用(不能运动也)。而痛, 
(血气为邪滞故痛。)言不变,志不乱,(邪未入脏腑,神明不乱也。)病止在分(分肉)。腠(腠理)之间,巨针 
取之。(刺经络以通其血脉。)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经》谓∶中风有四, 
一曰偏枯,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枝干先萎也,即上证。二曰风痱,即下证。三曰风 ,谓奄然忽不知人也, 
即中脏证。四曰风痹,谓痹证因风所成者也,详痹门。)身无痛者,(病在里,故外不痛也。)四肢不收,(如瘫 
痪是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涣而无用也。较偏枯止病半 
身者为甚矣。)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其言尚可晓也。)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仲景谓∶中风络脉空虚,(经络之血气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邪滞故缓 
也。缓,迟滞弛纵之意。)正气即急。(正被邪遣,故急迫也。如左被邪气凝滞,而寒则迫正气于右而热,故右之 
筋脉缩急也。)正气引邪, 僻不遂。(即口眼 斜。)邪在于络(肌表浮络,)肌肤不仁。(麻木不知痛痒。)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营分着邪,筋脉废而不用,则转动艰难,故重。或兼湿气也。)邪入于腑,即不 
识人。(中腑必归胃,胃热蒸液成痰,由胃之大络入迷心窍,故不识人也。)邪入于脏,舌不能言,口吐涎。 
(中脏必归心,舌者心之苗,心经痰滞,筋脉不灵,无以运舌,故舌强难言。心火上蒸,舌下廉泉穴开,故吐涎也。) 
东垣则分∶中血脉(盖兼仲景中络、中经言之。)者,外有六经之形症;中腑者,内有便 
溺之阻隔;(二便不通。)中脏者,痰涎昏冒卒倒,口不能言,不识人。(东垣所谓中脏, 
盖兼仲景中腑言之。) 
中血脉者,(偏枯歪斜,麻木者是。)小续命汤加减,分六经证治之。证见太阳,无汗恶 
寒,(此伤寒也,非中风也。然风每兼寒,故通言之。)本汤倍麻黄、防风、杏仁;(并针至阴、昆仑、举跷。) 
有汗恶风,本汤倍桂枝、芍药、杏仁。(针风腑。)证见阳明,无汗身热,(亦是伤寒证。)不恶 
寒,(伤寒恶寒,传至阳明则不恶寒,而反恶热)。本汤加石膏、知母各二两,甘草一两;有汗身 
热不恶风,本汤加葛根二两,倍桂枝、黄芩。(针陷谷,刺厉兑。)证见太阴,无汗身凉, 
(伤寒在三阳经则身热,传至太阴则热入于里,身但微温,今言凉者,盖主直中言也。) 
本汤倍附子,加干姜二两,甘草三两。(针隐白。)证见少阴,有汗无热,(太阴不言有汗,少阴不言无汗, 
当是互文。)本汤倍桂枝、附子、甘草。(针太溪。)若无此四证,而但见少阳、厥阴证者,或六经证 
混淆者,或支节挛痛,麻木不仁者,每本汤八两,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其证见少 
阳者,灸绝骨;见厥阴者,刺大敦,以引其热。按小续命汤,乃麻黄、桂枝之变方,止可 
用于中血脉,然亦不可轻用,内热炽者尤忌,慎之。《金鉴》以口眼 斜,肌肤麻木不仁为中络,形气实者乌 
药顺气散,虚者大秦艽汤。以 
斜瘫痪不遂为中经,实者换骨丹,虚者小续命汤、黄 五物汤。)按六经形证,在伤寒以 
头疼、(脑后巅顶。)项强、背痛,属太阳;以头痛、(额前。)目痛、鼻干,属阳明;头痛、(两太阳穴两角。) 
胁痛、呕、口苦、寒热往来,属少阳。此皆以其经脉所行之部分言也。若太阴之腹痛自利, 
(饮食不消,腹胀嗳气,身重黄肿,亦是。)少阴之脉沉细,但欲寐,(唾沫、善恐、奔豚、骨 
痿、脊腰两股后廉内痛、足下热痛,亦是。)厥阴之消渴,气上撞心等证,(闭癃、遗尿、疝、小门痛、面尘、 
呕逆,亦是。)则皆以其经脉受邪之为病言之。然三阴主里,病辄经脏相连,病在经者有此证,入 
脏者亦有此证,何以别之?曰∶三阴入脏则身无热,在经则身热。(观《伤寒论》三阴证, 
以发热为邪还于表,可悟。)则但有身热恶风寒,而内无便溺阻隔及昏迷等证,则可知为病 
在血脉之表,而不在脏腑之里矣。抑又思之,此皆以足经言耳,岂手经独无可言者 
乎。考其经脉可知也。再按六经形证,可参下文中腑兼中脏条。中腑者,内有便溺 
之阻隔,(大、小二便不通也,不利于饮食者亦是。)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 
(《金鉴》实者三化汤,虚者搜风顺气丸。) 
若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而但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乃 
血弱不能养筋故也。大秦艽汤养血而筋自荣。若内外证俱有,先解表而后攻里,表 
里邪既解,当服愈风汤,以行中道。(行中道犹云和解。)久服大风尽去,纵有微邪, 
亦从愈风汤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塞固不可,太通利亦不可也。)或一气之 
微汗,(十五日也。)或一旬(十日也)之微利,(内外分解,使余邪尽出也。问∶此证既兼内 
伤,何得数为汗、下,罔顾虚虚耶?曰;虚者自虚,实者自实,不去其邪,何以存正?庸医惟 
知温补,反訾古人,亦可哂矣。久之清浊自分,营卫自和矣。) 
中脏者,痰涎昏冒,至宝丹、活命金丹之类。内有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 
筋,龙脑入肾治骨。中血脉、中腑者不可用,恐其通窍而引邪入筋骨,不能出也。 
(《金鉴》实者牛黄清心丸,虚者参附汤,脱症见者倍参。) 
中腑多兼中脏,如左关脉浮弦,面目青,左胁偏痛,(两胁皆肝部位,而左胁尤肝所居。) 
筋脉拘急,(肝主筋。)目 ,(肝窍于目。)头目眩,(肝火上冲。)手足不收,坐HT 不得,(皆筋 
病也,)此中胆兼中心,犀角散之类。如左寸脉浮洪,面赤汗多,(汗为心液。)心神颠倒, 
舌强,言语謇涩,(心脉上荣舌本。)忪悸恍惚,此中小肠兼中心,加味牛黄散之类。如 
右关脉缓或浮大,面唇黄,汗多,(脾湿盛也。)身重怠惰,嗜卧,肌肉 动不仁,(脾主肌肉。) 
腹胀不食,(脾气不运。)此中胃兼中脾也,防风散之类。如右寸脉浮涩而短,鼻流清涕, 
多喘,(肺气上壅。)胸中冒闷,(胸中,肺之部分也。)气短声嘶,(肺主声音。)四肢痿弱,(肺热则痿。)此 
中大肠兼中肺也,五味子汤之类。如左尺脉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 
俯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独活散之类。(按中脏必 
有痰涎、昏冒、卒倒等危证,非只此等,此等特用以分别其为何腑、脏耳。) 
治风之法,初得之当顺气,(顺气则可,破气、泻气则不可。)及其久也,当活血。(四物汤吞 
活络丹即此义。)若不顺气,徒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未见其能 
治也。按中风必由于真气虚,则宜补气以顺之。(黄 、人参必用之药。)气虚而逆冲,则宜 
降气以顺之。(沉香之属。)气虚而滞,则宜宣导以顺之。(木香、陈皮之属。)皆所谓顺也。 
(气热则凉之,气寒则温之,亦为顺。)热则血枯涩,寒则血凝滞,或滋润以活之,或温行以活之,皆 
所谓活也。此证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 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 
药,黄 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 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亦能发散风邪。许胤宗治 
王太后中风口噤,煎二药熏之而愈,况服之乎?多怒则加羚羊角;渴加葛根汁、秦 
艽;口噤口 ,亦加秦艽;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不得睡,加酸枣仁;内热加 
梨汁、人乳、生地黄汁;痰多加竹沥、荆沥,少佐以姜汁。治此证用诸汁最妙,以 
其行经络,渗分肉,捷于诸药也。 
以上所论,乃内伤而兼外风者也。盖内伤气血亏败,日久有所触,则随触而发, 
故一遇外感风寒而卒然倒仆,显出如许危证,知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卷之一·杂症中风
内风证
属性:内伤亏败日久,极则必发,不必有所感触也。(久病或产后,多有暴脱之症, 
深居密室,岂有外感哉?) 
刘河间则主乎火,谓热甚生风,非肝木之风,(如云不必泥定肝风耳。)亦非外感之风。 
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热气郁怫,心神昏冒, 
故卒倒无知。病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发过如故。重则气血郁结不通。 
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其说甚是。然既曰火盛由于火虚,则当用六味,乃 
反用地黄饮子热剂者,以火发而阳暴脱也。若肾火未虚者,只以降心火为主, 
清心汤、泻心汤大剂与之。俟心火既降,次以防风通圣散汗之。(内火亦用汗散者,盖火虽 
已降,而浮盛于表者未散,故汗之使外越也。)或大便门塞者,三化汤下之。内外火邪 
已尽,以羌活愈风汤调之,宣其气血,导其经络。(通痰滞也。)若肾水虚亏,命门真火挟 
肝风上冲者,大剂六味地黄丸料(见虚损)煎服。若竟至阳脱,宜先用参附大剂峻补 
其阳,而后实其阴,继以生脉散(见中暑。)滋其化源。 
东垣则主乎气,谓人身之阳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中风证非外来之风,此本 
气衰也。四旬气衰之后,或再伤其气,(七情、劳役、房事、饮食,皆足伤之。)多有此证, 
壮时无有也、肥盛者间亦有之,亦形盛气衰而然耳。此证非大剂参、 ,何以挽回。若 
不仆,但舌强、语謇、痰壅、支体不遂,六君子(见气)加诸汁治之。(此为气虚内夺之证。盖虚 
弱之人,多有卒然昏眩而倒者,与下《中气篇》气逆者下同。) 
丹溪则主于痰,谓土湿生痰,痰郁成热极生风。 
问∶内风亦有中血脉、中腑、脏之分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