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6-瘴疟指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日晡尤甚。与伤寒下症无异。细察之。身中之热有不热处。以手扪之。额上极热。面微热黄尖凉。 
心胸及腹极热。背微热。腰以下不甚热。重者常冷。或厥且谵语。以手扪心胸。蜷卧狂起。则脚重 
无力何也。瘴病是上热下寒。故腰以下。不热而沉重。上身之症。虽阳而阴。症隐具于其中。鼻尖 
为年寿宫。年寿属脾。脾寒所以鼻尖凉。此病是外热内寒。热症虽见于外。而内寒之症。验于鼻凉。 
蜷卧叉手。胃胸隐然见矣。或谓是伤寒阴症。似阳亦非是。若阴症似阳。渴欲饮冷。与之冷则不饮。 
瘴病与之则能饮。若用药得宜则热退。或得间日热。退时则脉微弱。非复前之洪弦数矣。大抵瘴 
与伤寒大不相同。伤寒因于寒。瘴病因于暑。伤寒有传经。有变症。有传染。而瘴病不传经。无变症。 
不传染。若医者误认恶寒发热为表症。用伤寒汗药。以狂言谵语。大便秘舌黑为里症。用伤寒下药。则不旋踵而告变矣。 

卷上辨证
瘴疟内伤辨
属性:内伤饮食劳役过度之病。其发热恶寒。与瘴疟相似。若以瘴疟。而用内伤劳役之药治之。则神识昏乱。谵语如狂。 
其热愈剧。服多亦至不起。由不细察其症候耳。今细辨之。内伤劳役之病。其恶寒也。见风见寒居阴处。无日阳处则恶 
之。若避风寒。居温暖处。或添衣被。则不恶也。或虽发寒。一暖便已。其发热也。蒸蒸然。上彻头顶。旁彻皮毛。下 
至腰足。浑身燥热。若袒衣被。近寒凉处则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若凉片时。即恶寒。添衣被。则不恶寒。又发热。 
直至甘温之剂。进多则病已。其他头痛。身重。手心热。口渴。心烦。舌黑。妄语。妄有见闻。大便秘或沸。小便赤涩 
或呕。口不知味。其脉气口洪大。或兼各脏形症内伤之病。如此瘴疟之作其寒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领腰 
杳俱痛。虽重衣浓被。滚汤热火。不能温。寒去则内外皆热。渴欲饮冷。虽袒去衣被。重冰泉水不能寒。或先寒后热。 
或先热后寒。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一日二三发。此是冷瘴。其脉洪弦数。冷瘴与内伤。其寒 
热不同又如此。惟热瘴热未间断时。又当细辨之。内伤之热。浑身上下皆热。热瘴之热。惟额极热。 
胸腹极热。腰以下则不热。足发厥。又易辨之。亦有足热者。虽热亦不甚。内伤之热。袒去衣被即解片时。 
热瘴之热。即卧于冷地亦不解。内伤之脉。气口独洪大而六至。热瘴之脉。六脉俱弦洪而七八至。 
或阳症而见阴脉。要之。兼症虽多。惟以寒热及脉。潜心分别。则瘴疟内伤若冰炭矣。苟误认瘴疟为内伤。 
而用补中益气汤。则热愈剧而神愈昏。盖瘴因阳气不降而然。升麻柴胡。乃轻清升药。使不降之阳气。 
愈飞越矣。瘴乃类天时。天气郁蒸。得雨方解。瘴之热闷。欲俟下元温固。自然出汗方舒。黄 白 
术敛腠理药也。使腠理闭塞。汗不得出。 
愈加热闷神昏矣。若是内伤。此药一进。病势即渐减。纵不减亦不加。病之疑难如此。医者不明 
望闻问切之理。不分别其内伤瘴疟伤寒。而妄为施治者。屠刽之流也。 

卷上辨证
诸疟瘴疟辨
属性:或曰。伤寒内伤瘴疟之不同。已知之矣。敢问瘴与疟。何以辨之。予曰有三阳经疟。三阴经疟。 
五脏疟。又有以寒多热少者。及单寒者。名寒疟。寒热相半者。名温疟。单热不寒者。名单疟。 
胸膈痰痞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为痰疟。噫气吞酸胸腹胀吐酸恶酸恶食为食疟。恶风自汗筋骨痛抽搐为风疟。 
面垢口渴心烦多汗为暑疟。三日一发。久而不愈为 疟。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间一日连二日发。 
或疾虽间。遇劳即发。久而不瘥为劳疟。进退无时。进则神昏。退则如常为鬼疟。久而不瘳。膈下 
结块为疟母。发于阳者为牡疟。发于 
阴者为牝疟。虽种种不同。其大略不外于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 
有一日两发。有日与夜各发。有上半日发。有下半日发。有有汗。有无汗。此一定之规。若瘴疟 
只是三症。以有寒者为寒瘴。单热者为热瘴。不语者为哑瘴。其始发也。多不间断。重者七日方间 
断。其间断也。一日十二时。只间一二时。即发亦有间断半日者。退去时。莫起动则可。若起动则 
发。又终属难退。即退去。胸腹之热尚在。或间一日一发者。其发时去死一间。其退去之时。浑身上 
下筋骨。若无其难过也。不可以言语形容。非若诸疟退去之时。即如平人。又或先轻后重。或先重后轻。 
或先间断而后反不间断。或先不间断而后间断。变怪不常。非若诸疟作息自有定期。以此辨别。 
皎若日星。其治诸疟。用药错者尚可救。疗瘴疟。用药一错。祸如反掌。瘴最忌者。汗吐下及小柴胡汤。 
柴苓汤。解肌汤。其故何也。盖瘴因阳气外泄而然。发汗之药 
多驱内阳外泄。是重虚其内。所以多死。瘴因阳气不降于下焦。吐则阳气愈上升。下元无阳气。 
是无根也。故死。瘴疾是下真寒而上假热。下药太寒。一下咽则中寒大作。阳气随之即脱。所以死极速。 
瘴病外虽热而内实寒。故人谓瘴疾为脾寒。正谓瘴也。故小柴胡柴苓解肌之类。其性俱大寒。服 
之则外热不降。而内寒更甚。故至外热微时。里外俱无阳气。所以难救。欲治斯病。医者自首至尾。 
不同妄用一药。只遵大法。温中镇下。正气相解。且攻且守。主病者无责速效。病者能慎疾。则治自愈。 
万不失一矣。若夫哑瘴。当归之天命。千百中可救一二。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卷上辨证
伤寒瘴疟分南北辨
属性:或曰如子之言。伤寒因于寒。瘴疟因于热。则北地多寒。伤寒乃北方之病。南地多热。瘴疟 
乃南方之病欤。予曰子言亦有理。上古圣人。亦有异法方宜之 
论。然不可执一不通。第曰北方伤寒病多。南方瘴疟病多。则可。若曰北方无瘴疟。南方无伤寒。 
则不可。盖天道无常。假令北方暑热过多。秋时暴热数日。北人感此气。亦多病瘴。广之东南。 
设有冬时大寒数日。南方素无寒。若感此气。亦多病伤寒。故医者当上察天时四时温凉寒热。 
上明五运六气司天在泉之理。下察四方风土之宜。中辨病患平日之性。宜凉宜热。平日是何脉。再 
审今病。或外伤风寒暑湿。或内伤饮食劳役七情男女。或感乖戾之气而为瘴灼。见其病之在何经 
何脏。宜补宜泻宜吐宜汗宜温宜和解。万举万全。庶不愧为医矣。 

卷上辨证
瘴疟五脏俱病
属性:夫人身自胸膈至头为上焦。其气象天。自胸膈至腹为中焦。其气象人。自腹至足为下焦。其 
气象地。以五行论之。上焦属丙丁火。中焦属戊己土。下焦属 
壬癸水。在五脏。心肺阳也居上。脾阴坤土也居中。肾肝阴也居下必也。阴能升。阳能降。以成 
水火之既济。天地之交泰。则为平人。若夫发瘴之地。秋冬多热。则人身阴阳之气。上者自上。下者自下。 
而成水火之未济。天地不交之否。故一触外邪。五脏俱病。其病多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何也。 
天气通于肺。天气热。故肺热极。所以大渴引饮小便频数或遗尿气逆胸中痞闷。或衄血。心在上 
焦火位。天气热。故心热极。所以心烦闷乱狂言谵语神识昏沉瞀不知人。或吐血饮冷舌黑面红口唇生疮。 
脾为中州坤土。天气热则地中阳气恒浮而不降。地下无阳则寒。故脾土虚。所以鼻尖凉多痰肌肉削不 
能食面黄四肢无力。或呕或泄中焦虚痞气倦怠。肝肾居下焦。地之分。天气热。阳气不降。地下无 
阳故肝肾虚寒。所以腰重脚弱筋骨痛腿足寒厥。或吐蛔或吐沫。瘴病一作。五脏之症俱见。非若伤 
寒之传经。传一经方见一经之症也。知此则 
知伤寒汗吐下之法。不当施于瘴疟矣。而治瘴之法。当知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而逆之之理。 
必使心肺之阳。降于下焦。俾下元温暖。下元者人身之根本也。温暖则根本固。根本固则邪热退。 
诸病息矣。 

卷上辨证
冷瘴
属性:其症恶寒发震发热。头或痛或不痛。或呕吐或不呕吐。胸膈痞闷。身重腰痛脚软。或先寒后热。 
或先热后寒。寒时虽浓衣被不能温。热时虽卧冷地不能凉。或大渴饮水。或一日一发。发时多。 
退时少。或间日三日一发。所兼之症极多。不能尽述。惟以其有寒。谓之冷瘴。有阴有阳。故谚 
有云。冷瘴必不死。此瘴之轻者也。其脉或寒时微迟。热时弦数。或来六七至。或阳症见阴脉。治法先 
用感应丸十四粒。姜汤送下。次用陈皮半夏汤三四服。或不换金正气散三四服。重者七八服。方用和解 
汤三四服或七八服。加浓桂更好。得寒热间断 
多时。后用截疟丸。酒送截之。或养胃汤。不已。四兽饮。此常法也。 
如往来寒热。痰逆呕吐。 
头痛及身腰痛如被杖。汗多烦躁。引饮自利。小便赤或如中风者。姜附汤主之。如寒热往来。烦渴 
手足冷。鼻尖凉。身重舌黑。渴欲饮水。自利呕逆。汗出恶风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如上半身热 
极。下半身冷。腿足寒厥者。沉附汤主之。或送养正丹。黑锡丹。灵砂丹。 
如发热手足厥冷烦渴闷乱上吐下泻者。附子理中汤主之。 
如发热咽嗌干燥焦烦大渴饮水不止者。冷汤主之。或既济汤理之。渴甚者。夺命散加附子主 
之。 
如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涩或利。或呕或咳者。真武汤主之。 
如发热恶寒呕不止者。藿香正气散主之。夫瘴病多呕。病因饮食伤脾而得。又炎方之病。气多上逆。 
痰与气并而上。故多呕。如因食生冷太过。 
呕而恶食。头目昏沉肢体拘急。痰多腹痛者。养胃汤加附子沉香主之。呕甚送来复丹。或治中汤主之。 
如呕吐膨胀者。二陈汤送感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