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
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气之下。木气承之。本草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王注曰。半身已
上。湿气有余。火气复郁。所以明其热能生湿。经所谓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是亦热
之用矣。故土主沉 云雨而宏静。雨热极甚。则飘骤散落。是反兼风木制其土也。若脾热甚。土自邕。燥去其
湿。以寒除热。脾土气衰。以甘缓之。所以溏泄积饮痞隔肿满湿热干涸消渴。慎不可以温药补之。故积温成
热。性之温。乃胜气之药也。故此脏喜新而恶陈。常令滋泽。无使干涸。土平则备化。太过则敦阜。不及则卑
监。
诸气 郁病痿。皆属于肺金。(常清气利)燥胜则干。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
味辛。其色白。而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其脉毛。王注曰。肺之形。象人肩。二
布叶一小叶。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经所谓其用为固。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为病也。
骨节内变。左 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太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 溏。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
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腰痛。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浮虚鼽尻阴股髀 。是病皴揭。实则喘厥逆气。肩
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其为治也。热胜燥。燥自金生。热为火化。
金余则制之以火。肺胜则治之以苦。又曰。金气之下。火气承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
若肺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王注曰。制燥之胜。必以苦温。故受干
病生焉。是以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
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热气郁痿弱。而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也。凡有声之痛。应金之气。故此脏平气则审
平。大过则坚成。不及则从革。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能养动耗)寒胜则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其味咸。其色黑。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其脉石。王注曰。肾脏有二。形如豇豆
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在肾属火。而不
属水也。经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故膻中者在乳之间。下合于肾。是火居水位。得升则喜乐出焉。
虽君相二火之气。论其五行造化之理。同为热也。故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
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经所谓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为病也。寒
客心痛。腰腿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若厥逆痞坚。腹满寝汗。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王注曰。大小腹。大小肠也。此所谓左肾水发痛也。若夫右肾命门相
火之为病。少气疮疡疥癣痈肿胁满。胸背首面四肢浮肿。腹胀呕逆。螈 骨痛节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精液。目赤心热。甚则瞀昧暴痛。瞀闷懊 。嚏呕疮疡惊燥。喉痹耳鸣。呕涌暴注。 螈暴死。瘤气结
核丹 。皆相火热之胜也。其为治也。寒胜热。燥胜寒。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故相
火之下。水气承之。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水本寒。寒急则水冰如地而能载物。水发而雹雪。是水寒亢极。反
似克水之土化。是谓兼化也。所谓寒病极者。反肾满也。左肾不足。济之以水。右肾不足。济之以火。故此脏
水准则静顺。不及则涸流。太过则流衍。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谓气逆。固谓禁固。气逆则肝肾失守。失守则不能禁固。出入无度。燥湿不恒。
故气下则愈也。经所谓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华盖。故肺热叶焦。发为痿 。是气郁不利。病喘息而呕也。
呕谓呕酸水。火气炎上之象也。胃膈热甚。则为呕也。若衰火之炎。痿 则愈。利肺之气。喘息自调也。道路
开通。吐呕则除。凡病呕涌溢食。皆属之火也。王注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经所谓三阳有余。
则为痿易。王注曰。易有变常用。自痿弱无力也。故此者热之明矣。
诸热瞀螈。皆属于火。热气胜则浊乱昏昧也。瞀视乃昏也。经所谓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螈者。故俗谓之搐
是也。热胜风搏。并于经络。故风主动而不宁。风火相乘。是以热瞀螈而生矣。治法祛风涤热之剂。折其火势。
热螈可立愈。若妄加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则取死不旋踵。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栗惊惑。如丧神守。悸动怔忪。皆热之内作。故治当以制火。制其神
守。血荣而愈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阳膀胱经属水而位下。所以湿可伤也。其脉起目内 。
上额交于巅上。其支别从巅入络于脑。还出别下项。故主项强。太阳表中风。加之以湿。客于经中。内挟寒湿。
则筋脉抽急。故痉项强而不柔和也。此太阳寒湿。当详有汗无汗。治以流湿祛风缓发表而愈也。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冲攻也。气炎上。故作呕涌溢。食不
下也。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肺主于气。贵乎通畅。若热甚则郁于内。故肺胀而腹大。是以火主长而高茂。形现
彰显。升明舒荣。皆肿之象也。热去则见白利也。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胃实则四肢实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诸阳之本。经所谓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病
乃狂。是以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神明之乱也。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之谓也。治之以补阴泻
阳。夺其食则病已。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炎威而害也。强劲有力而不能和柔也。乃厥阴风木势甚而成此。王注曰。阳郁于内。
而阴行于外。千金曰。强直为风。治以泻火补金。木能自平也。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者。热气甚则然也。经所谓热胜则肿。此之类也。
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叩之如鼓也。诸腹胀大。皆为里证。何以明之。仲景曰。少阴病腹胀。不大便
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所谓土坚胜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故知无寒。其热明矣。
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肿热胜。内则阳气滞故也。疼酸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木王而为
酸。酸者肝之味也。故经所谓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王注曰。肝主惊。然肝主之。原其本也。自心火甚则善
惊。所以惊则心动而不宁也。故火衰水准。治之本也。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热气燥烁于筋。故筋转而痛。应风属于肝也。甚则吐不止。 热之气加
之以泄。湿胜也。若三气杂。乃为霍乱。故仲景曰。呕吐而利。名为霍乱。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得其吐利。
邪气得出。名湿霍乱也。十存八九。若不得吐利。挥霍撩乱。邪无由出。名曰干霍乱。十无一生。二
者皆以冒暑中热。饮食不节。寒热气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则为此病。若妄言寒者。大误矣。故热则小便
浑而不清。寒则洁而不浊。故井水煎汤沸。则自然混浊也。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水液为病寒也。故水清净。其气寒冷。水谷不化而吐利。其色白而腥秽。
传化失常。食已不饥。虽有邪热不杀谷而不饥者。无倦而常好动。其便色黄而酸。王注曰。寒者上下所出。即
吐出溺出也。又法曰。小寒之气。温以和之。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流而不腐。动而不蠹。故吐呕吐酸者。胃膈热甚。则郁滞于气。物不化
而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暴注者。是注泄也。乃肠胃热而传化失常。经所谓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下迫者。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造物故也。俗云虚坐弩责而痛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皴揭而涩也。
及甚则麻痹不仁。涸干者。水少火多。系辞云。燥万物者。莫 乎火。故火极热甚。水液干而不润于身。皮肤
乃启裂。手足有如斧伤而深三二分者。冬月甚而夏月衰。故法曰。寒能收敛。收敛则燥涩皴揭。热能纵缓。纵
缓则滋荣润泽。皆属燥金之化也。王注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涩。其为治也。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
调之。荣血通流。麻木不仁涩涸干劲皴揭。皆得其所。慎毋服乌附之药。经所谓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暑燥
湿火风临御之化。不失其道。则民病可调。凡受诸病者。皆归于五行六气胜复盛衰之道矣。王注曰。人生有形。
不能无患。既有其患。亦常有逃生化出阴阳者也。故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
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得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卷上
气宜论第八
属性:论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脏所宜。五行之营运数。六气之临御化。然后明阴阳三才之
数。故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
可万。故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经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