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9-医灯续焰-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骨疽。)又曰∶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此邪结于肉者。有热,久则肉腐为脓,无热,久则肉化 
为浆渣。今疽瘤内常有此类。)一内因,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三阳者,太阳也。 
太阳主表,故发寒热。太阳走足,故下为痈肿。)又《素问》气厥论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 
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肾水寒气反移,凌于脾土,是为逆。逆则气壅肌肉而为肿,以脾主肌肉故。脾以 
寒气反移凌于肝木,亦为逆。逆则气不独壅肌肉,而筋亦挛肿,以肝主筋故。)又《素问》厥论曰∶少阳 
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此言少阳游行之火。若厥逆结聚,为毒最甚,故不可治。若发惊, 
是为入脏,主死。以惊属心,脏则指厥阴心包络也。)又《灵枢》脉度篇曰∶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腑为 
阳,阳主卫。卫气不和,则留结于肌腠而痈肿矣。)又玉版论,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 
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喜 
怒伤气,饮食伤脏。不测者,暴发之谓。暴则气壅逆而阳有余。不节者,纵食偏嗜之谓。不节则五宫伤而阴 
不足。阳有余则气聚而热胜,阴不足则荣不行而热亦胜。两热相搏,营卫不行,故化脓而成痈疽也。) 
又陈无择亦云∶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盖言喜怒忧思久郁所致。治以远志酒、独胜散,兼 
以五志相胜之理,乃善。(如恐胜思,思胜恐之类。)不内外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足生者,必生也。)又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 
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 
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鱼生于水,外 
阴而内阳,水之体也。动而不息,火之象也。火显于外,阳蓄于内,美食久久,使人热中。痈疡之病, 
乃其常耳。)又有久服丹石法酒,热毒蓄中,发为痈疽疔肿,亦同膏粱之类。其脉浮数者,以血泣而 
气复从之。邪与正郁,郁则化热,故数也。在表在阳,故浮也。正为邪搏,则宣畅 
外卫之力薄,故复恶寒。据脉证,似与伤寒表证无异。但伤寒虽有痛,或在头,或 
在身体,或在骨节,未有痛止于一处者。今痛止一处而脉数,此处必化热为脓,正 
痈疽所发之处也。即《伤寒论》辨脉法所谓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 
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是也。如此者,乃为阳毒。若脉不数,身不热,所患之 
处不疼,是邪客阴分,不能鼓发,多致内陷。然必兼有烦懊呕逆,胸膈不安等证。 
否则不热不疼,脉又不数,是一不病患也,何得谓之阴疮而反重于阳证耶?方痈疽 
之未溃也,无论成脓与否,热邪郁蓄,外不疏通,脉之鼓涌洪大,是其宜也。至于 
已溃,则热泄邪解,而洪大之脉宜衰矣。溃而不衰,一派热邪,正从何复,诚为大 
可惧者。与《素问》评热病论所谓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病 
名阴阳交者,同一义也。凡此痈疽疡肿,自有专书,注固不能毕述,然《灵枢》痈 
疽一篇,穷源别流,包括殆尽,恐业外医者,不能出其范围也,故备录于下。黄帝 
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卫气源流。)中焦出气如露, 
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 
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荣气源流。)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 
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虚去虚, 
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 
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 
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 
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 
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言卫气因以留聚,而不得复返于平常流行之故道也。)寒气 
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 
当骨空,(骨空,骨中之细孔,如鬃眼者,所以通血液之渗灌。)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 
相营。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者猛烈急速之谓。)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 
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已。发于颈,名曰夭疽,(外在颈而内则入腋熏 
肺。以其最上,故曰夭。)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 
十余日而死矣。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烁,消烁也。烈火熔金之谓。脑被其热,烁亦如 
之。烦心者,肾毒传心也。)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发于肩及 , 
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治之,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速也。) 
之。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言其小如粟米也。)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 
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缨,急治之。(马刀蛤蛎之属, 
痈形似之。侠缨者,发于结缨之处,人迎之下颈侧也。二痈一在腋,一在颈,常相联系,故俗名历 
串。)发于胸,名曰井疽。(言其深也。)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栝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甘属土。 
此疽发于阳明胃经,隐名也。即乳痈之类。内累累如谷食之蓓 ,如栝蒌之包子。虽不即死,亦 
不即愈。)发于胁,名曰败疵。(亦乳串之类。)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 
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 
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 
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发于尻,名曰锐疽。(尾骨尽处而尖锐,故名。)其 
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发于股阴,名曰赤施。(股阴,足太阴、厥阴二经所 
过之处。火毒伤阴之甚则发。此曰赤施者,谓赤火之施发耳。)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 
十日而当死。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 
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 
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节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若上下左右相应而发者必死。)发于胫,名曰兔啮。 
(如兔之啮伤,故在胫。)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毒害于足, 
则走缓而不能疾。)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 
四淫。(毒淫其末,诸阳之本败矣。亦上下相应者。)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旁,名曰 
厉痈。(厉,恶也。)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 
日死。(急挑去其黑者,不尔则增多。)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否则死矣。(不赤黑者,虽不死,亦欲其即衰去。不衰则急斩其指。不然则毒入指脱 
而死。)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 
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骨髓不能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 
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 
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皮夭白,如牛脊皮之坚浓也。)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卷十三痈疽脉证第七十四
痈疽杂述
属性:《鬼遗方》云∶痈之痛,只在皮肤之上。其发如火焚茅。初如黍米,三两日如掌 
大,五七日如碗大。即易治。如肿冷,(热不外发。)发渴,(邪热在内。)发逆,(邪攻里而呕。)治 
之难愈。又云∶疽发如小疖,触则彻心痛,四边微起如橘皮孔,色红赤,不全变, 
脓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闷喘急。若始肿高,五七日忽平陷,此内攻之候也。又 
云∶痈疽有三等。毒瓦斯浮浅,属腑。毒瓦斯沉深,属脏。毒瓦斯猛烈而行经络,或浅或 
深无定,五脏六腑,皆受五毒,难为调理。惟宜于痈疽诸处,不问虚实,高肿起盛, 
光泽疼痛,只在皮肤之上,热急胀满,或有痒疼,别无恶候。初用温药平气,次用排脓发穴。(治痈所谓平气者, 
乃犀角饮之类。其方用犀角、连翘、漏芦、甘草、当归、肉桂,皆发表之药也。所谓 
发穴者,乃棘针之类,用皂角刺为君,甘草、川芎、乳香为佐使,亦托里之药也。然不若洁古、东垣 
诸方发表托里为稳当。)疽发诸处,不拘大小,唯起在背。广一尺、二尺、三尺,皮浓紫黑,高肿不常, 
内疼如锥刺攻击,满闷应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处发犹可。惟虚处及近筋骨处, 
若脓毒未溃,即伤烂筋骨肉。损为疽者,属五脏毒瓦斯深沉,气伏坚实。不宜缓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