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9-医灯续焰-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加味五皮汤。有患生疮,用干疮药太早,致遍身肿,宜消风败毒散。若大便不 
通,升麻和气散。若大便如常,或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出,宜五皮饮,加生料五 
苓散。腹若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泽泻之类。以上数条, 
为有余之证。大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加味六君子汤。白术三钱,人参、黄 各 
一钱半,白茯苓二钱,陈皮、半夏曲、芍药、木瓜各一钱。炙甘草、大腹皮、木香 
各五分,姜、枣煎服。小便不利,间入五苓散。有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 
用补中益气汤补脾、肺、六味丸补肾。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肾水,以致小便不利 
而成水证者,宜人参平肺散。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 
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脾、肺、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二 
经既虚,渐成水胀。又误用行气分利之药,以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已成蛊证。 
宜加减金匮肾气丸主之。以上数条,为不足之证。不足者,正气不足。有余者,邪 
气有余。凡邪之所凑,必正气虚也。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余则可,以治有余之法治 
不足则不可。洁古法,如水肿因气为肿者,加橘皮。因湿为肿者,煎防己黄 汤, 
调五苓散。因热为肿者,八正散。如火热燥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 
水自生矣。于栀子豉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而阳气 
自化,黄柏、黄连是也。如水胀之病,当开鬼门,洁净府也,白茯苓汤主之。白茯 
苓汤能变水。白茯苓、泽泻各二两,郁李仁五钱。水一碗,煎至一半,生姜自然汁 
入药。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五七日后,觉腹下再肿,治以白术散。白术、泽泻 
各半两为末,煎服三钱。或丸亦可,煎茯苓汤下三十丸。以黄 芍药建中汤之类调 
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面等物。香茹熬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 
渐增,以小便利为度。冬瓜不限多少,任吃。鲤鱼一头,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 
瓜、葱白作羹食之。青头鸭或白鸭,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熟作粥,食之。宜空腹时进。 
昔人论水病,知经义者,固惟仲景一人。近世何柏斋、张景岳二论,亦庶几焉。故附录于下。 
柏斋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 
为燥,为热。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 
济,不交则为未济。不交之极,则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气证, 
不交而水偏胜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则治之之法也。小火不能化大水,故必先泻其 
水,后补其火。开鬼门,泻在表在上之水也。洁净府,泻在里在下之水也。水势既 
减,然后用暖药以补元气,使水火交,则用药之次第也。又云∶卢氏以水肿隶肝、 
肾、胃而不及脾,丹溪非之似矣。然实则皆非也。盖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矣。 
主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故曰干知太始,坤作成物。至于天地交合变化之用,则 
水火二气也。天运水火之气于地之中,则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 
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则物生矣,此自然之理也。人之 
脏腑,以脾胃为主。盖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食与否, 
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 
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则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 
者,皆渗入血脉骨肉。血亦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去其水,使水少减; 
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则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 
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其词迂而不切,故书此辩之。 
景岳曰∶愚按肿胀一证,观《灵枢》胀论之义,则五脏六腑,无不有之。再考 
诸篇,如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气有余则胀。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阴阳应象大论曰∶浊 
气在上,则生 胀。此皆实胀也。太阴阳明论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 满 
闭塞。经别篇曰∶足太阴之别公孙。虚则鼓胀。皆虚胀也。经脉篇曰∶胃中寒, 
则胀满。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风论曰∶胃风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 
胀。此皆寒胀也。阴阳别论曰∶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诊要经终论曰∶手少阴 
终者,腹胀闭。足太阴终者,腹胀闭。此心脾受伤之胀也。此外如六元正纪,至真 
要大等论,有云太阴所至,为身重 肿。及土郁之发,太阴之初气,太阴之胜复, 
皆湿胜之肿胀也。有曰水运之太过,有曰寒胜则浮,有曰太阳之司天,太阳之胜复, 
皆寒胜之肿胀也。有曰少阴之司天,少阴之胜复,少阳之司天,少阳之胜复,有曰 
热胜则肿,皆火胜之肿胀也。有曰厥阴之司天在泉,厥阴之复,有曰阳明之复,是 
皆水邪侮土,及金气反胜之肿胀也。观此,则不惟五脏六腑,即五运六气,亦无不 
皆有是病。然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 
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由此言之, 
则诸经虽皆有胀,然无不关于脾、肺、肾三脏。盖脾属土,主运化。肺属金,主气。 
肾属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于 
二脏之中,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所以肿胀之生,无不由此三者。但证有阴阳 
虚实,如诸论之所云者,不可不辩。大都阳证多热,热者多实。阴证多寒,寒者多 
虚。先胀于内而后及于外者多实,先肿于表而后甚于里者多虚。小便黄赤,大便秘 
结者多实;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数有力者多实,弦浮微细者多虚。形 
色红黄,气息粗长者多实;容颜憔悴,音声短促者多虚。凡是实证,必由六淫有余 
伤其外,或饮食怒气伤其内,故致气道不行,三焦壅闭。此则多在气分,无处不到, 
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肿。又或气实于中,则为单腹胀急。然阳邪急速,其至必暴, 
每成于旬日、数日之间,此惟少壮者多有之。但破其结气,利其壅滞,则病无不愈。 
此治实之道也。若是虚证,必由五志积劳,或酒色过度,伤其脾肾,日积月累,其 
来有渐。此等病候,多染于中年之外。其形证脉气,必有虚寒之候,显然可察。非 
若实证之暴至,而邪热壅结、肝气悍逆之有因也。治实者,本无所难。最难者,在 
治虚耳。然虚有在气者,有在水者。在气者,以脾气虚寒,不能运化,所谓气虚中 
满者是也。在水者,以脾虚不能制水,则寒水反侮脾土,泛滥为邪。其始也,必从 
阴分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所谓水鼓、水胀者是也。然水虽制于脾,而 
实主于肾。盖肾本水脏,而元阳生气所由出。若肾中阳虚,则命门火衰。既不能自 
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夫气即火也,精即水也。 
气之与水,本为同类,但在于化与不化耳。故阳旺,则化而精能为气;阳衰,则不 
化而水即为邪。凡火盛水亏则病燥,水盛火亏则病湿。故火不能化,则阴不从阳, 
而精气皆化为水。所以水肿之证,多属阳虚,故曰寒胀多,热胀少也。然观丹溪之 
治肿胀,云清浊相混,隧道壅塞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治宜补 
其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其 
说重在湿热,而犹以制火为言,夫制火固可保金,独不虑其不生土乎?若以此法施 
于阳实而热者则可;若以治阳虚而气不化者,岂不反助阴邪而益其病哉。故予之治, 
此必察其果系实邪,则直清阳明,除之极易。凡属虚劳内损者,多从温补脾肾而愈, 
俱得复元。或临证之际,有虚实未明,疑似难决者,则宁先以治不足之法,探治有 
余。若果未投而病反加甚,是不宜补也。不妨易辙,自无大害。倘药未及病而病自 
甚者,其轻重真假,仍宜详察。若误以治有余之法治不足,而曾经峻攻者,真气复 
伤,虽神丹不能疗矣。或从清利,暂见平复,使不大补脾肾,以培根本,虽愈目前, 
未有不危亡踵至者。此治虚之道也。夫肿胀之病,多有标实本虚,最为危候。若辨之不明,则祸人非浅。 

卷十一水病脉证第七十
附方
属性:x仲景防己黄 汤x(见第六十七) 
x仲景越婢汤x 加术四两,即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三升,分温三服。 
x防己茯苓汤x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x蒲灰散x 
蒲灰(一两七钱半) 滑石(五钱) 
上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 
x甘草麻黄汤x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x当归散x 水肿之疾,多由肾气不能摄养心火,心火不能滋养脾土。故土不制水,水 
气盈溢,气脉闭塞,渗透经络,发为浮肿,心腹坚胀,喘满不安。 
当归 桂心 木香 赤茯苓 木通 槟榔 赤芍药 牡丹皮 陈皮 白术(各一钱三分) 
水二钟,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一钟,不拘时服。 
x分气补心汤x 治心气郁,发为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木通 川芎 前胡(去苗) 大腹皮(泡) 青皮 白术 枳壳(麸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