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9-医灯续焰-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别篇又云∶上循咽,出于口。脾足太阴之脉,上膈夹咽,连舌本。经别篇又云∶ 
上结于咽,贯舌中。心手少阴之脉,上夹咽。经别篇又云∶上走喉咙,出于面。小 
肠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颈上颊。而经别则无。膀胱足太阳之脉,自 
脑还出,别下项。经别篇又云∶直者从膂上出于项。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 
本。经别篇又云∶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心包络手厥阴之脉,亦无过此者。而经 
别则云∶手厥阴之正,别属三焦,出循喉咙。三焦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而经 
别则无。经别虽无,其手厥阴之正,有别属三焦,出循喉咙者,以三焦与心包为配, 
故曰属。属则经脉相属而合一也。胆足少阳之脉,下加颊车,下颈。经别篇又云∶ 
足少阳上夹咽,出颐颔中。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经别亦无。 
故《灵枢》第十篇,诸经是动、所生之病,有云颈肿者,(手阳明是动。)有云鼽HT 喉痹者, 
(手阳明所生。)有云颈肿喉痹者,(足阳明所生。)有云舌本强者,(足太阴是动。)有云舌本痛者,(足太 
阴所生。)有云嗌干者,(手少阴、足厥阴二经是动。)有云嗌痛颔肿者,(手太阳是动。)有云颈颔 
肿者,(手太阳所生。)有云项痛者,(足太阳所生。)有云咽肿者,(足少阴所生。)有云嗌干及痛者,( 
足少阴所生。)有云嗌肿喉痹者,(手少阳是动。)有云颔痛者。(足少阳所生。)种种不同,总无外 
气火二字。与本篇所云∶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同一义也。(宜黄芩、枳壳、连翘、丹皮、薄荷、荆芥、山栀、防风、牛蒡、 
玄参、黄柏、黄连、山豆根、射干、升麻、生地、甘草、桔梗、石膏等药。在临证定在何经,相宜者用。 
又不可纯用寒凉,须配轻散者斯善矣。)然诸证之中,惟喉痹为急。而喉痹中,又惟以发于手少阴、少阳二经 
者为最急。盖喉主天气,通呼吸,为生气之门。火热搏聚则肿胀,肿胀则窍闭,窍 
闭则气塞,气塞则痰涎壅。愈壅愈塞,愈塞愈壅,呼吸亦将从此而断。况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火性速而炎上,较之他经,不更烈乎?故一二日即成不治。惟针刺出血, 
以泻其实;探吐痰涎,以决其壅,皆仓卒治标之妙法也。(刺肿处出血,用鹅翎蘸酸涩之味以探吐。) 
其脉多数,数则为热故也。间有脉迟者,乃是外寒袭经,经气不利,郁滞于所过之 
处,故亦为痹。外则兼表证,内亦不如数热之肿痛,此不但忌用寒凉,而且当温散 
也。更有一种缠喉风,或麻或痒,又肿又痛,缠绵于内,肿达于外。一种走马喉痹, 
须臾之间,痛而肿,肿而闭,闭而气绝。暴发暴死,如走马然。二者俱火中挟风。 
火性烈,风性疾。风火交煽,故发病凶暴如此。(此等证惟刺最妙。)其脉应浮大洪数,而 
反见微伏,是正衰邪盛,补泻罔从。欲其生也,不亦难乎? 

卷七喉痹脉证第六十
附方
属性:x和剂甘桔汤x 治风痰上壅,咽喉肿痛,吞吐有碍。 
苦桔梗(一两) 炙甘草(二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x三因荆芥汤x 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 
荆芥(半两)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 
x和剂解毒雄黄丸x 治缠喉风及急喉痹,卒然倒仆,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研飞) 郁金(各一两) 巴豆(去皮、出油,十四枚)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立苏。如未, 
再服。如至死者,心头犹热,灌药不下,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下咽无有 
不活。如小儿惊热,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大小加减。一法用雄黄丸三粒, 
醋磨化,灌之尤妙。其痰即瘥。 
x宝鉴碧玉散x 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痹、重舌、木舌、肿胀,皆可服。 
青黛 盆硝 蒲黄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吹入咽喉内,细细咽下。若作丸,用砂糖为丸。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x宝鉴开关散x 治喉风气息不通。 
白僵蚕(炒、去丝嘴) 枯白矾(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水调下,细细服之。 
x瓜蒂散x(见第四十八) 
x宝鉴备急如圣散x 治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细研) 藜芦 白矾(飞) 猪牙皂角(去皮弦) 
上等分,为细末。每用一豆大,鼻内 之,立效。 
x咽喉急备丹x 
青黛 芒硝 白僵蚕(各一两) 甘草(四两) 
上为细末。用腊月内牛胆有黄者,盛药其中,荫四十九日,多时为妙。 
x宝鉴增损如圣散x 治风热攻冲会厌,语声不出,咽喉妨闷肿痛。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半) 枳壳(汤浸去瓤,二钱半) 防风(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酥如枣许,搅匀,食后温服。 
x瑞竹罗青散x 治单双乳蛾。 
蒲黄(五钱) 罗青 盆硝(研,各三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细细咽之。吞不下,鸡翎蘸药,喉内扫之,立效。 
x烧盐散x 治悬雍垂长,咽中妨闷。 
烧盐、枯矾研细,各等分,和匀。以箸头点之,即消。 
x四七汤x(见第十七) 
x四味汤x 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半夏(以生姜汁浸一宿、汤浸切洗) 浓朴(刮去粗皮、以生姜汁浸、炙黄) 陈橘皮(以汤浸 
去白、焙,各一两) 赤 
茯苓(刮去黑皮,二两) 
上锉碎,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擘碎。煎六分,去滓,食远温服。 
x白矾散x 治急喉闭。 
白矾(三钱) 巴豆(二个,去壳作六瓣) 
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于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立愈。 

卷八
眩晕脉证第六十一
属性: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眩者,目乍黑乍明,KT KT 不定也。晕者,头昏目旋转,岑岑欲倒也。高巅而见 
动象,风性为然,故眩晕者多属诸风。(或兼见恶风、项强等证。脉应浮。宜芎 散、东垣羌活汤之类。) 
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虚者。夫火性上 
炎,冲于巅顶,动摇旋转,不言可知。(或兼见心烦、口燥、面赤耳鸣、嘈杂吞酸等证。脉应数。宜凉膈 
散、防风通圣散之类。)胸中痰浊随气上升。头目位高而空明,清阳所注。淆浊之气,扰乱 
其间。欲其不眩不晕,不可得矣。(或兼见吐痰呕饮、胸痞肠鸣等证。脉应滑。宜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滚 
痰丸、玉液汤之类。)诸阳上行于头,诸脉上注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 
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左手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利也。(或 
兼见胁痛、喜忘、目黄、便黑等证。宜四物汤、丹皮、红花、桃仁之类。)又为枯涩,征血液之不充足也。 
谓之血虚眩晕亦可。(宜四物汤。)脉必征于左者,以左心主血,肝藏血,肾主液,为血之 
源耳。头以法天,诸阳之首。又云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 
空虚,而眩晕时时作矣。其脉右手必大而无力,散漫空松之象也,谓之气虚眩晕亦可。脉必征于 
右者,以右肺主气,脾生气,命门火为气之根耳。(宜补中益气汤、芎、归、菊花之类。) 

卷八眩晕脉证第六十一
附方
属性:x芎 散x 治风头眩,眼目昏痛眩晕,倦怠,心忪。 
芎 前胡 白僵蚕(炒) 人参(各一两) 蔓荆子 天麻(酒浸焙) 防风(去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 
x东垣羌活汤x 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 
羌活 防风 黄芩(酒洗,各一两) 柴胡(七钱) 黄连(酒煮一两) 黄柏(酒炒) 栝蒌( 
酒洗,各半两) 甘草(炙,七钱) 白茯苓(五钱) 泽泻(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取清。食后或先卧,通口热服之。日二服。 
x凉膈散x(见第十九) 
x防风通圣散x(见第四十九) 
上散。贾同知、崔宣武、刘庭瑞及河间者共四方。其中药品增减、分量多寡, 
俱不相同。但河间适中,选用当从之也。 
x半夏白术天麻汤x(见第二十二) 
x滚痰丸x(见第十七) 
x玉液汤x 治七情所伤。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半夏(肥大者六钱,汤泡七次,切作片)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入沉香末少许,不拘时温服。 
x四物汤x(见第二十一) 
x补中益气汤x(见第三十九) 

卷八
头痛脉证第六十二
属性: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弦为阴脉,敛直而无抑扬之势,乃阳虚不能张大,或致外邪所乘。况头乃六阳 
所乘,邪束于外,阳郁于中,安得不痛?故头痛者多弦。多弦者,不皆弦也。亦有 
脉浮而痛者,属风,风性飘荡虚浮也。(兼见恶寒、发热、自汗等证,宜仲景桂枝汤、玄珠茶调散之类。) 
脉紧而痛者属寒,寒性收敛紧实也。(兼见恶寒、发热、无汗、体痛等证,宜仲景麻黄汤,九味羌活汤之类。) 
脉洪而痛者属热,热性充盛洪大也。(兼见恶热、面赤、口干等证,其痛刺动不定。宜泻青丸、二仙散、对 
金散、神芎丸、凉膈散之类。)脉细而痛者属湿,湿性渗衍濡细也。(兼见体痛、头重冒、鼻塞、目黄等证, 
宜奇效芎术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瓜蒂散,或红豆散搐鼻。)脉缓滑而痛者属痰。痰乃凝水结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