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穴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迎香
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冲阳。
【穴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三、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向气态再向液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散热冷降的过程。
1承泣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鼷穴,面髎,溪穴。
【穴义】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2四白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3巨髎
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巨髎。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胃浊。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地仓
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会维,胃维。
【穴义】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名解】
1)地仓。地,脾胃之土也。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地仓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地仓穴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穴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维系也。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5大迎
【别名】髓孔。
【穴义】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
大迎穴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
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颊车
【别名】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行规律】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