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疗之。孙曰∶但有咸物,尽与食之,但待云渴,可来取药,今夜睡着,明日便愈也。至夜僧果渴, 
孙乃与酒一角,调药一服与之,有顷,再索酒,与之半角,其僧遂睡两昼夜,乃觉人事如故。僧谢之, 
问其治法,曰,众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乃灵苑方中朱砂酸枣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 
陈良甫治一女人,眼见鬼物,言语失常,循衣直视,医用心药不效,投养正丹二帖,煎乳香汤送下, 
以三生饮佐之,立愈。滑伯仁治一僧,病发狂谵妄,视人皆为鬼,诊其脉累累如薏苡子,且喘且搏。 
曰,此得之阳明胃实。《素问》云∶阳明主内,其经血气俱多,甚则弃衣,升高逾垣妄骂,遂以三化 
汤三四下,复进以火剂即愈。一妓心 , 
狂歌痛哭,裸裎妄骂,瞪视默默,脉之沉坚而结。曰,得之忧愤沉郁,食与痰交积胸中,涌之皆积痰 
裹血,复与火剂、清上膈而愈。一人方饭间,坐甫定,即搏炉中灰杂饭猛噬,且喃喃骂人,令左右掖 
而脉之,皆弦直上下行,而左手寸口尤浮滑。盖风痰留心胞证也。法当涌其痰而凝其神,涌出痰沫四 
五升即熟睡,次日乃寤,寤则病已去矣。徐以治神之剂调之如旧。若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忽六部 
一息四至如常,忽如雀啄、如屋漏、如虾游鱼戏,此鬼祟之征也。宜以针灸治之。扁鹊曰∶百邪所病 
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末必须并针,止五六 
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其精邪,必须尽其命求去治之。 
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根据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宜主之,仍须根据法治 
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劫,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在人两手 
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上边出之。)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 
肉三分。)第三针足大指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纹,名鬼心。(针入半寸, 
即太渊穴。)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 三下,即申脉穴。)第六针大椎上 
入发际 
一寸,名鬼枕。(火针七 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 三下。) 
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第十针直鼻 
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即上星穴。火针七 三下。)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 
鬼脏。十二针尺泽横纹外头接白肉际,名鬼臣。(即曲池穴。火针七 三下。)十三针舌头一寸,当 
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先针头令舌不得动。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 
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秦承祖灸鬼法,以病者两手大拇指相并,用细麻绳扎缚定,以大艾炷骑缝 
灸之,甲及两指角肉,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即无效,灸七壮神验。 

第五册神志门

属性:《难经》曰∶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 
是也。《素问·病能》篇,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阳气者,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病名曰阳厥。曰何以知之?曰阳明者常 
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治之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 
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阳气怫郁而不得疏越,少阳胆木挟三焦少 
阳相火、巨阳阴火上行,故使人易怒如狂。其巨阳、少阳之动,脉可诊也。夺其食,不使胃火复助其 
邪也。饮以生铁落,金以制木也。木平则火降,故曰下气疾速。气即火也。)阳明脉解篇,帝曰∶阳 
明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 
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盛 
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脉解篇云∶阳明所谓病甚则欲乘高而 
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治法,上实者,从高抑之。生铁落 
饮、抱胆丸、养正丹。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来苏膏。子和治一人落马发狂,以车轴埋之地中, 
约高二丈许,上安中等车轮,其辋上 一穴,如作盆之状,缚病患在其上,使之伏卧,以软 衬之, 
又令一人于下坐,机一枚,以棒搅之,转千百遭,病患吐出青黄涎沫一二斗许,病患自言不堪,因解 
之,索水,与冰水饮数升而愈。阳明实则脉伏,宜下之,大承气汤、(海藏治许氏病 
阳厥狂怒,骂詈亲疏,或哭或歌,六脉举按无力,身表如冰石,发即叫呼声高,因不与之食,用大承 
气汤下之,得渣秽数升,狂稍宁,数日复发,复下,如此五七次,行大便数斗,疾瘥,身温脉生良愈。 
此易老夺食之法也。)当归承气汤(《保命集》云∶若阳狂奔走,骂詈不知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 
大黄、芒硝去胃中实热,当归补血益阴,甘草缓中,加姜枣者,胃属土,此引入胃中也。经所谓微者 
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以大利为度。微缓以瓜蒂散,入防风末、藜芦末吐之,其病立安。后 
用调心散、洗心散、凉膈散、解毒汤等调之。(子和治一人,以调胃承气大作汤,下数十行,三五日 
复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复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余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时,暖室置火,以助其汗。 
此三法并施例也。)郁者发之。(子和治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烦扰而暴发狂,口鼻觉如虫行,两手 
爬搔,数年不已,诊其脉两手皆洪大如 ,断之曰,肝主谋,胆主决,徭役迫遽,财不能支,则肝屡 
谋而胆屡不能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心火盘薄,乘阳明金,然胃本属土,而肝属木,胆属相火, 
火随木气而入胃,故暴发狂。乃命置燠室中涌而汗出,如此三次。《内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 
发之,正谓此也。又以调胃承气汤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与瘀血相 
杂而下数升,来日乃康,以通圣散调其后。)虚者补之。宁志膏、一醉膏、辰砂散。盖狂之为病少卧, 
少卧则卫独行阳不行阴,故阳盛阴虚。今昏其神得睡,则卫得入于阴,而阴得卫填不虚,阳无卫助不 
盛,故阴阳均平而愈矣。经云∶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此悲哀伤魂而狂, 
当以喜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 
(娄云∶仲景防己地黄汤,《本事》惊气丸之类是也。)经云∶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 
存人,此喜乐伤魄而狂,当以恐胜之,以凉药补魄之阴。(娄云∶辰砂、郁金、白矾之类是也。)初 
虞世用苦参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化下。盖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药之味苦而气寒者, 
类能助水而抑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故苦参一味能疗之。戴院使主治痰宁心,用辰砂妙香散,加 
金箔、真珠末,杂青州白丸子末,浓姜汤调下,吞十四友丸。滑石六一汤,加真珠末,白汤调下。热 
入血室,发狂不认人,牛黄膏主之。《金匮》云∶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 
地黄汤主之。有妇人狂言叫骂、歌笑不常,似祟凭根据,一边眼与口角吊起,或作狂治,或作心风治, 
皆不效。乃是旧有头风疾,风痰使然。用芎辛汤加防风,数服顿愈。 

第五册神志门

属性:痫病与卒中、痉病相同,但痫病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 
日三五发者。中风、中寒、中暑之类,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醒后不复再发。痉病虽亦时发时止, 
然身强直反张如弓,不如痫之身软,或如猪犬牛 
羊之鸣也。《原病式》以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 ,昏冒僵仆也。《三因》以 
惊动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腹中受惊,或感六气,或饮食不节,逆于脏 
气而成。盖忤气得之外,惊恐得之内,饮食属不内外。所因不同,治法亦异。如惊者、安神丸以平之。 
痰者、三圣散以吐之。火者、清神汤以凉之。可下则以承气汤下之。丹溪大法,分痰与热多少治之, 
以黄芩、黄连、栝蒌、半夏、南星为主。有热,以凉药清其心。有痰,必用吐,吐后用东垣安神丸, 
及平肝之药,青黛、柴胡、川芎之类。子和法,痫病不至目瞪如愚者,用三圣散投之,更用火盆于暖 
室中,令汗吐下三法并行,次服通圣散,百余日愈矣。虚不禁吐下者,星香散加人参、菖蒲、茯苓、 
麦门冬各一钱,全蝎三个,入竹沥,下酥角丸、杨氏五痫丸、犀角丸、龙脑安神丸、参朱丸、琥珀寿 
星丸。或用天南星九蒸九晒为末,姜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人参、麦门冬、茯神、菖蒲 
汤,入竹沥下。治法杂论云∶凡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或有切牙者,先用葶苈 
苦酒汤吐之,吐后可服泻青丸下之,次服加减通圣散。显切牙证,用导赤散治之则愈。如病发者,可 
用轻粉、白矾、代赭石发过米饮调下。经云∶重剂 
以镇之。海藏云∶治长洪伏三脉风痫、惊痫、发狂,恶人与火者,灸第三椎、第九椎,服局方妙香丸, 
以针穿一眼子透,冷水内浸少时,服之如本方。若治弦细缓三脉诸痫似狂者,李仲南五生丸。昼发治 
阳跷,(升阳汤)。夜发治阴跷。先灸两跷各二七壮,然后服前药。(凡灸痫,必须先下之,乃可灸, 
不然则气不通,能杀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