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脉解,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 
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此乃噫从心出者也。厥阴在泉,腹胀 
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玉版论,太阴终者,善噫。《灵枢》云∶足太阴是动 
病,腹胀善噫。又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仲景谓上 
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卫出上焦。)又云∶上焦不归者,噫而酢酸。(不 
归,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不能传化,故噫而吞酸。)由是观之,噫者是火土 
之气郁而不得发,故噫而出。王注解心为噫之义,象火炎上,烟随焰出。如痰闭膈间,中气不得 
伸而嗳者,亦土气内郁也。仲景云∶痞而噫,旋复代赭汤主之。《本事方》心下蓄积,痞 
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枳壳散主之。丹溪云∶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故成嗳气。用 
二陈汤加香附、栀子仁、黄连、苏子、前胡、青黛、栝蒌,或丸或汤服之。 
x【诊】x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 
气填于膈上。寸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趺阳脉微而涩,微无 
胃气,涩即伤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 
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闭塞之病。趺阳脉微涩,及寸脉紧而噫者,皆 
属寒。太阴终者,腹胀闭,噫气呕逆。 

第三册诸呕逆门
诸逆冲上
属性:逆气,五脏皆有。一曰心、小肠。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云∶少腹控 
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阳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 
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是也。二曰胃。经云∶胃为气逆是也。 
胃逆有呕有吐有哕,故刺呕吐取中脘、三里也。刺哕取乳下黑根尽处,及脐下三寸, 
皆大验也。治各见本门。三曰肺、大肠。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又云∶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下廉是也。其肺 
逆曰咳喘,取天突、人迎泄之也。治亦各有门。四曰肝。经云∶肝气逆则耳聋不聪, 
肿,取血是也。五曰肾。即奔豚气逆、香港脚冲心之类是也。治亦各有门。六曰肾。 
经云∶督脉别络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是也。 
运气厥逆有三∶一曰风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风行于地,厥逆,膈 
不通是也。二曰寒。经云∶水郁之发,善厥逆是也。三曰湿。经云∶太阴司天,湿 
气下临,厥逆是也。 
经云∶逆气象阳。凡气逆必见象阳证,面赤脉洪,当以法降其逆乃愈。若以气 
象阳盛而用寒药攻之,则不救矣。气上冲心咽不得息,治法见伤寒厥阴病条。东 
垣云∶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 
厥逆。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症气上冲咽不 
得息,喘息有声不得卧,于调中益气加吴茱萸半钱或一钱,观厥气多少用之。如夏 
月有此症,为大热也。盖此症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 
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汤下,仍多饮汤,服毕 
少时,便以美饮食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焦,以泻冲脉之邪也。戴复庵云∶ 
虚炎之证,阴阳不升降,下虚上盛,气促喘息,宜苏子降气汤去前胡,下黑锡丹或 
养正丹,气急甚而不能眠卧者,沉附汤或正元散,或四柱散去木香用沉香,并以盐 
煎,下黑锡丹,或灵砂丹、三炒丹,不效则以前药下朱砂丹。(此多用香燥刚热之剂,若阴虚内热 
者,误用立殆,医者审之。) 

第三册诸血门
诸见血证
属性:东垣云∶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紫参、丹参、 
阿胶之类主之。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 
黄柏、远志、熟地黄之类主之。如有寒者,干姜、肉桂之类主之。痰涎血者出于脾, 
葛根、黄 、黄连、芍药、甘草、当归、沉香之类主之。呕血出于胃,实者犀角地 
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 
海藏云∶胸中聚集之残火,腹里积久之太阴,上下隔绝,脉络部分,阴阳不通, 
用苦热以定于中,使辛热以行于外,升以甘温,降以辛润,化严肃为春温,变凛冽为 
和气,汗而愈也。然余毒土苴犹有存者,周身阳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凉饮, 
因食冷物服凉剂,阳气复消,余阴再作,脉退而小,弦细而迟,激而为衄血,唾血 
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为便血、溺血者有之,肾肝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 
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水谷道路,浸渍而成。若见血证,不详本源,便用凉折, 
变乃生矣。阳证溢出鲜血。阴证下如豚肝。 
上而血者,黄 桂枝汤,白芍当归汤。中而血者,当归建中汤,增损胃风汤。 
下而血者,芎归术附汤,桂附六合汤。若三血证在行阳二十五度见,黄 四君子汤 
主之。若三血证在行阴二十五度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主之。 
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阴虚阳走,其脉沉而散,其外证虚寒无热候,宜乌金 
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汤和大七气汤,入川芎煎,调苏 
合香丸温之。《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 
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 
法当温中,使血自归于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局方》七气汤加川芎,或 
甘草干姜汤,其效甚着。又有饮食伤胃,或胃虚不能传化,其气逆上,亦令吐衄, 
木香理中汤,甘草干姜汤。出血诸证,每以胃药收功,木香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 
二分,枳壳散一分,夹和,米汤乘热调下,或真方四君子汤,夹和小乌沉汤,米汤 
调下,以上并用姜枣略煎亦得,上药不惟养胃,盖以调气辈与之并行。若夫桔梗枳 
壳汤,夹和二陈汤,姜枣同煎,入苏合香丸少许佐之,又调气之上药也。 
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血溢血泄。又云∶少阳之复,火 
气内发,血溢血泄。是火气能使人失血者也。而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 
于中,民病呕血血泄,鼽衄善悲。又云∶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血见。是寒气 
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血见。是湿气能使人失血也。又 
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交,热病生于上,冷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 
于中,民病血溢血泄。是寒热凌犯能使人失血也。太阴司天之政,初之气,风湿相 
薄,民病血溢。是风湿相薄血溢也。又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病反侧咳逆,甚 
而血溢。是燥气亦能使血溢也。然则六气皆能使人失血,何独火乎。 
《撄宁生卮言》云∶古人言诸见血非寒证,皆以血为热迫,遂至妄行,然皆复有 
所挟也。或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热。上中下治,各 
有所宜。在上则栀子、黄芩、黄连、芍药、犀角、蒲黄,而济以生地黄、牡丹皮之 
类。胃血,古人有胃风汤,正是以阳明火邪为风所扇,而血为之动,中间有桂,取 
其能伐木也。若苍术、地榆、白芍药之类,而济以火剂。大肠血,以手阳明火邪, 
为风为湿也。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如黄连、黄芩、芍药、柏皮、荆芥、 
防风、羌活之类,兼用鸡冠花,则又述类之义也。惊而动血者,属心。怒而动血者, 
属肝。忧而动血者,属肺。思而动血者,属脾。劳而动血者,属肾。血溢、血泄、 
诸蓄妄证,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虽 
往往获中,然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四明遇故人苏伊芳举,间论诸家之术,伊芳举曰 
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 
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 
生,何虚之有。予闻之愕然曰名言也。昔者之疑,今释然矣。 
妇人之于血也,经水蓄而为胞胎,则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产育为恶露, 
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 而为乳,则无复下,满而为月矣。失血为血家妄逆, 
产妇为妇人常事,其去其生则一也。失血家须用下剂破血,盖施之于蓄妄之初,亡 
血虚家不可下,盖戒之于亡失之后。 
x【九窍出血】x南天竺饮主之。或用血余灰,自发为佳,无即父子一气者,次则男胎发,又次 
则乱发,皂角水净洗,晒干烧灰为末,每二钱以茅草根、车前草煎汤调下。荆叶捣 
取汁,酒和服。刺蓟一握绞汁,酒半盏和服。如无生者,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三钱。 
x【血从毛孔出】x名曰肌衄,用人中白不拘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干,研令极细,每服二钱, 
入麝香少许,温酒调下。外以男胎发烧灰KT 之。未效,以郁金末水调,鹅翎扫之即 
止。《九灵山房集》云∶湖心寺僧履师,偶搔 中疥,忽自出血,汨汨如涌泉,竟日 
不止,疡医治疗弗效。邀吕元膺往视时,已困极无气可语,及持其脉,惟尺脉如蛛 
丝,他部皆无,即告之曰,夫脉血气之先也,今血妄溢,故荣气暴衰,然两尺尚可 
按,惟当益荣以泻其阴火,乃作四神汤加荆芥穗、防风,不间晨夜并进,明日脉渐 
出,更服十全大补汤一剂遂痊。 
凡九窍出血皆可用∶墙头苔藓可以塞。车前草汁可以滴。火烧莲房用水调。锅 
底黑煤可以吃。石榴花片可以塞。生莱菔汁可以滴。火烧龙骨可以吹。水煎茅花可 
以吃。《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