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以胀在皮肤孙络之间者,饮食亦如常,其在肠胃肓膜之间者,则饮食减少,其 
气壅塞于五脏,则气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入腑者难治,入脏者 
不治。更要分虚寒实热,其脏腑之气本盛,被邪填塞不行者为实。其气本不足,因 
邪所壅者为虚。实者祛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邪从外入内而盛于中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阴从下逆上而盛于中者,先 
抑之而调其中,阳从上降下而盛于中者,先举之亦调其中,使阴阳各归其部。故 
《内经》治法谓∶平治权衡,去菀陈 ,开鬼门,洁净腑,宣布五阳,巨气乃平,此 
之谓也。每见俗工不明其道,专守下之则胀已者一法耳。虽得少宽一二日,然真气 
未免因泻而下脱,而邪气既不降,必复聚成胀,遂致不救,可胜叹哉,因书一二证 
以验之。嘉定沈氏子,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胀满,医治半月不效,诊其脉六部皆 
不出也。于是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 
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证悉平。又一男子,三十余岁,胸腹胀大,发烦躁渴,面赤 
不得卧而足冷。予以其人素饮酒,必酒后入内,夺于所用,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 
上逆,逆则阴气在上,故为 胀。其上焦之阳,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发 
烦躁,此因邪从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吴茱萸、附子、人参辈,以退 
阴逆,冰冷冻饮料之以解上焦之浮热,入咽觉胸中顿爽,少时,腹中气喘如牛吼, 
泄气五七次,明日其证愈矣。风寒暑湿胀,藿香正气散。七情胀,五膈宽中散、木 
香流气饮、沉香降气汤。或饮食所伤,脾胃虚弱,以致水谷聚而不化,此寒湿郁遏 
而胀,香砂调中汤。大怒而胀,分心气饮。忧思过度而胀,紫苏子汤。湿热内甚, 
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大橘皮汤。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早食暮 
不能食,名谷胀,大异香散。鸡矢醴,治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由脾元虚弱, 
不能克制于水,水气上行浸渍于土,土湿不能运化水谷,气不宣流,上下痞塞,故 
令人中满。旦、阳气方长,谷气易消,故能食。暮、阴气方进,谷不得化,故不能 
食。其脉沉实滑,病名谷胀。用鸡矢白半升,以好酒一斗,渍七日,每服一盏,食 
后,临卧温服。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忪喘 
息,名水胀,大半夏汤。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痛闷喘恶,虚汗厥逆,小便多,大 
便血,名血胀,人参芎归汤。有因积聚相攻,或疼或胀者,初用七气消聚散,日久 
元气虚,脾胃弱而胀者,参术健脾汤,少佐消导药。瘀蓄死血而胀,腹皮上见青紫 
筋,小水反利,脉芤涩,妇人多有此疾,先以桃仁承气汤,势重者、抵当汤,如虚 
人不可下者,且以当归活血散调治。劳倦所伤,脾胃不能运化而胀者,补中益气汤 
加减,法见劳倦门。大病后饮食失调,脾胃受伤,运化且难而生胀者,先以化滞调 
中汤,次以参苓白术散。泻利后并过服通利药,以致脾胃太弱而胀,专以补脾为主, 
若泻痢未止,间用胃风汤。喘满不得卧,虚者,人参生脉散之类。实者,葶苈汤之 
类。胸膈满胀,一身面目尽浮,鼻塞咳逆,清涕流出,当用小青龙汤二三服,分利 
其经,却进消胀药。经久患泄泻,昼夜不止,乃气脱也。宜用益智子,煎浓汤服, 
立愈。凡腹胀、小腹胀,有肾热、三焦虚寒、石水、肠痈、女劳疸。《金匮》云∶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胀肠鸣相逐,气 
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寒,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 
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 
曰气分。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 
脾气衰则惊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 
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 
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 
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 
络不通,名曰血分。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 
分,此病为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当 
下。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有气分、血分之 
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 
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 
后病水胀也。刘立之云∶气分之证,当以下气消膨为先,如枳壳散、木香流气饮、 
三和散之类是也。《金匮》方,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良方加味枳术汤,治气分胀满。妇人血分,如夺命丹、 
黑神散,皆为要药。血分一证,大小产后多有之,唯产前脚肿不同,产后则皆败血 
所致,当于血上治之。 
x【肠覃】x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冲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 
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 
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阳以传 
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 
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气散则清,气聚 
则浊,结为瘕聚,所以恶气发起, 肉乃生,小渐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如怀子之 
状也。此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断,应时而下,本非胎娠,可以此为辨矣。 露 
丸、木香通气散主之。 
x【石瘕】x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夫膀胱为 
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焉。今寒客于子们,则气塞而不通,血壅而不流, 以留止, 
结硬如石,是名石瘕也。此病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则可宣导而下出者也。 
《难经》云∶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生七疝,女子为瘕聚,此之谓也。非大辛之 
剂不能已也,可服见 丸、和血通经汤。 
x【诊】x脉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皆胀也。关上脉虚则内胀。胀脉,浮大 
洪实者易治,沉细微弱者难治。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满善胀。腹胀,身 
热脉大,是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胀或兼身热,或兼如疟状,皆不可治,累验。) 
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死矣。腹胀便血,其脉大时 
绝,是逆也。呕咳腹胀且餐泄,其脉绝,是逆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 
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第二册诸气门
积聚
属性:《内经》论积∶有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 
稽留成积,谓之瘕者。有小肠移热于大肠,为伏瘕,为沉者。有脾传肾为疝瘕者。 
有任脉为病,女子瘕聚者。有厥阴司天,溏泄瘕水闭者。有二阳三阴脉并绝,浮为 
血瘕。有肾脉小急,亦为瘕。有伏梁二∶其一谓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裹大脓 
血居肠胃之外。其二谓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 
《灵枢经》言积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阴 
既虚矣,则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生积;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虚邪 
中人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 
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传舍于络脉,则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 
乃代。传舍于经,则洒淅善惊。传舍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传舍于伏冲之脉,则体重身痛。传舍于肠胃,则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餐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麋。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巳上数端,皆邪气袭虚留而不去,以次相 
传,未曾留着,无有定所。若留着而有定所,则不能传矣,下文是也。)留着于脉,稽留而 
不去,息而成积,不一其处。或着孙络之脉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 
有寒则 满 
雷引,故时切痛。或着于阳明之经者,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或着 
于缓筋者,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或着于肠胃之募原者,痛而外连于缓 
筋,饱食则安,饥则痛。或着于伏冲之脉者,按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 
如汤沃之状。或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或着于 
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此谓风 
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积生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厥气生足 ,足 生胫 
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 
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