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肤色,而是由于文化。”简而言之,亚洲人决心以欧洲人把土耳其排除在外的同样理由把澳大利亚排除在他们的俱乐部之外:他们与我们不同。基廷总理喜欢说,他要把澳大利亚从一个亚洲的“古怪的局外人变成古怪的局内人”,然而,这是一种矛盾的说法,因为古怪者不能入内。恰如马哈蒂尔所说,文化和价值观是澳大利亚加入亚洲的根本障碍,冲突经常发生在下述问题上:澳大利亚信奉民主、人权、新闻自由,并且还抗议实际上它所有的邻国政府对那些权利的侵犯。澳大利亚的一位资深外交官评论道:“澳大利亚在这个地区的真正问题,不是我们的旗帜,而是我们根本的价值观。我怀疑是否能找到一个为了被那个地区接受而放弃这些价值观的澳大利亚人。”人们指出的差异还有特性、作风和行为举止。正如马哈蒂尔所暗示的,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的、间接的、调解的、迂回曲折的、非评判的、非道德的、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而澳大利亚人是英语世界中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毫不隐讳的民族,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一个不敏感的民族。这种文化冲突在保罗·基廷本人与亚洲人的交往中表露无遗,基廷把澳大利亚人的民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他描绘成一个“本质上具有挑衅和好斗”风格的“强有力政治家”,他毫不犹豫地把政敌谴责为“渣滓袋”、“涂着香水的舞男”、“脑袋坏了的大傻瓜”。当论证澳大利亚必须成为亚洲国家时,基廷常常以其惊人的坦率使亚洲领导人愤怒和震惊,并与他们发生对抗。文化的鸿沟是如此之大,它使赞成文化趋同的人一叶障目,以致于他自己的行为举止使那些他称之为文化兄弟的人感到反感。基廷…埃文斯的选择可以看作是过分强调经济因素,忽视而不是更新这个国家文化
的短视的结果,亦可视为一种转移对澳大利亚经济问题注意力的政治手段。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旨在使澳大利亚融入和认同东亚正在崛起的经济、政治,最终是军事力量中心的富有远见的倡议。在这方面,澳大利亚是试图背离西方,追随正在崛起的非西方文明的许多可能的西方国家中的第一个。到22世纪初,当历史学家回首往事时,可能会把基廷一埃文斯的选择看作是西方衰落的一个主要标志。然而,假如实现了这一选择,它将不会消除澳大利亚人的西方遗产,并且这个“幸运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既是基廷谴责的“国的一个分部”,又是李光耀轻蔑地提到的“亚洲的新的白色垃圾”。
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澳大利亚不可避免的命运。澳大利亚领导人在实现脱离英国的愿望的同时,可以把澳大利亚确定为一个太平洋国家,而不是一个亚洲国家,正如基廷的前任罗伯特·霍克总理曾试图做的那样。如果澳大利亚愿脱去英国王冠而成为共和国,它可以与世界上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结盟,这个国家像澳大利亚一样,也具有英国的本源,是一个移民国家,并且也拥有大陆规模,也讲英语,曾是三次战争中的盟国,其人口中也是欧洲人占绝大多数,而且像澳大利亚一样,亚洲人越来越多;文化上,在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中确立的价值观比任何一个亚洲国家的价值观更符合澳大利亚。经济上,澳大利亚不应竭力挤入一个文化上相异的集团,并因这一差异而遭到后者的排斥,它的领导人可以建议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扩大成北美一南太平洋联盟,包括美国伽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一个集团可以协调文化和经济,并为澳大利亚提供一个坚定而持久的认同,这种认同从它旨在融入亚洲的徒劳无功的努力中是得不到的。
当澳大利亚踏上追随亚洲的征途时,其他无所适从的国家—土耳其、俄罗斯,正试图把西方融入它们的社会,并把它们的社会融入西方。然而,它们的经历强烈地昭示了本土文化的力量、复原力和凝聚力,以及它们自我更新和抵制、遏制、都源自于血缘与文化不同,注定了不会被真正的接纳。
所以不论韩国和日本或是越南做出多么大的付出和牺牲,因为血缘与文化的不同,他们都只能是被利用的工具,对于这一点日本人比韩国人看的更明白,有一部分日本人明白,只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才能帮他们摆脱被奴役剥削的命运,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还明白,跟着白人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被真正接纳,能接纳他们的这有中国,这有中国才会把他们当做一家人,当做自个的小弟而不是工具。
这次日本对我们汶川大地震的帮助,为什么会让我们中国人那么感动,其实不是日本人给我们捐的那些钱,而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对日本人血缘与文化的认同,日本原来就如同我们的一个小弟,后来看到大哥不行了,想过来抢领导权,结果不但领导权没抢到,还和老大结上了仇。现在大哥有难,小弟放弃前嫌,尽力来帮。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真正感动的理由,一种能能超越意识形态,和历史仇恨的血缘与文化的认同。
当然这只是我们中国人的想法,日本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是想做老大的,对于我们中国人他们大多数可能是怒其不挣,但有恨自已无力回天。这能眼睁睁看到东亚黄色人种被打压,奴役和剥削。
也许这有我们中国人的崛起才来真正带领整个种族摆脱被白人世界奴役压迫的命运,但我们中国人能做的到吗。
按我最上面的四大关系去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这有我们的仇敌日本还有一个我们不太喜欢的韩国和我们拥有的共同利益最多,当然我们也有一个意识形态的的矛盾,但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意识形态矛盾虽来的强烈,但时间也很短暂。
我们中国意识形态是苏联传过来的,现在苏联都不在了,共产主义忽略了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性的自私,当然事实上苏联也没几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有的不过是些打着共产主义者的幌子,行独裁专政之实的阴谋家。说句实在话身为犹太人的马克思;恩克斯所写的《资本论》我总觉的是维护有犹太人的根本利益的。犹太人作为一个种族;虽然聪明;但却在种族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家园被人侵占;整个种族被迫四海为家,寄人于篱下毫无地位。聪明的犹太人不停的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发现人类竞争的实质就是种族的竞争。而犹太人的综合实力及历史;使他们在种族竞争上极为不利。整个中世纪,在基督教世界,犹太人始终背着出卖耶稣的罪名,到处受到仇视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600万欧洲犹太人更惨遭纳粹德国无辜杀害 。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
于是聪明的犹太人想到了创造新的矛盾;创造出新的冲突来转移种族竞争压力;转移种族的矛盾。以挽救犹太人所处劣势的地位,挽救犹太人不幸的命运。于是《资本论》诞生了。他强调阶级斗争;强调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和调和,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起来革命。大家想想犹太人本身就是经济动物;犹太人可以说整体都是资本家。作为犹太人的马克思;恩克斯怎么会号召无产阶级起来革自己的命。这些犹太人自己都不信;在他们老家欧洲根本没市场的东西还真就有人信了;于是无产阶级运动席卷全球。阶级矛盾成了最主要的矛盾;意识形态超过了一切;各个强势的种族开始内斗互斗了。
最终犹太人成功了;他们又回到以色列成了世界最大的财团和最大的获利者!
我们中国人是从不缺什么思想的,我们缺的这是敢去自我思想的人。
我从来不认为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当然我们中国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才有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资本家是什么人?那是我们民族的精英,有了他们我们老百姓才有了工作的机会,经济才有了发展,中国才会强大,没有他们你想给人剥削都没有这个机会,汶川地震中受灾不都是老百姓,但帮他们最多的不都是资本家么。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正在开董事会,当证实是四川发生地震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要发挥公司业务的专长,前往灾区救人。立即从江苏、安徽等地的总公司、分公司紧急调度,集结了60台吊车、推土车、挖土机等大型机械和120名驾驶员,三小时后,救援车队浩浩荡荡向灾区连夜进发。
经过一千七八百公里的长途行车,第一批到达成都的工程车是14日凌晨3时,14日白天其他工程车也全部赶到四川灾区。车队到达都江堰,看到很多民房倒塌,有很多部队官兵正在进行搜救,部队领导过来打招呼,问能不能支援一些机械装备。陈光标留下了20台机械车和40名驾驶员,继续向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进发,成为第一个赶到灾区的民间救援队。
陈光标还捐了750万给灾民,我们中国的那些企业,那些资本家规模不大可都是上千万上亿的捐,一个小企业捐的都比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捐的多,总共捐了几百个亿。四川六十年时也发生过一次很大的地震的,那时还没什么资本家,那时灾区收到的这有毛选。
在外企,做一样的事情,外国员工的工资总比我们高很多,说白了也不就是一个血缘和文化的关系吗。
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主要的阶级矛盾,有的只是职业的不同,分工的不同,你看看历史上那些战争,你真能找到阶级之间的战争吗,说白了其实都是社会精英战争,说的那些不都是为了利用的需要,战争打完了,该做什么的还不都该做什么去了,原来是什么地位的还是什么地位,这不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