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日数x
世俗谓几日发热,几日出形,几日起发,几日作浆,几日收 ,此大略之言耳。痘有疏密,毒有微甚,人
有虚实,岂可一切拘以日数?如疮本疏者其毒微,其人中气实,又能食,自然易出易 ,固不待于旬日者;如
疮本密者其毒盛,其人中气实,又能食,营卫调和,内外无诸伤犯,至十二、三日可以刻期收 也。若其人中
气虚,食少,或内外曾有伤犯,或遇气候乖变,因而难 。岂可必拘以日数哉!(万密斋)
痘之出、胖、灌、 ,各有三日,共十二日为定期。有太过,有不及,或实热,或虚寒,或杂证,各宜随
证调治。○凡痘每粒以十二日为期,有先出者,有后出者,何得限期概论?(《仁端录》)
痘之出,有热一、二日而即出者,有热至五、六日而始出者,则三日见标之说不必拘。有一出便尽者,有
出至五、六日犹未尽者,则三日出齐之说不必拘。有至七、八日而始灌者,有灌至十五、六日而未收者,则三
日灌脓,三日收 之说又不必拘。莫若以出齐为出,以灌足为灌,以收尽为 ,随时应变,至稳至当。(《橡村痘诀》)
x饮食x
痘疮之出,固赖元气以发之,而元气之壮,必资乳食以养之。自四、五日以至落痂,饮食不减,二便如常,
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使乳食减少,兼以泄泻,则元气自此而日衰,虽无前证,日
后必至药亦难效,去生远矣。故四、
五日前不食者,此毒盛于里,犹可治也。六、七日后而不能食者,杂证百出,行浆不实,虽药之,亦何益哉!
有禀受壮实,又发于五岁之外者,又不可以例论也。(翁仲仁)
痘子不怕稠密,只要能食,无不全者。人以胃气为本,用药不可犯胃气。(万密斋)
四、五朝不食,有因唇口肿硬,动则裂血畏痛,故不食,此胃热甚也。药用十神解毒汤,加黄连、石膏,
外用甘草石膏水,羊毛笔不时扫洗,唇口和软,自能食矣。(《橡村痘诀》)
痘证禁绝荤腥是矣。然亦有富贵之子,脾胃赖此以养,一旦使之不食,则生生之气将何以熏蒸长育乎?是
又不可以常法论也。(《慈幼筏》)
卷十五·痘疹精华
因期施治
属性:x总论x
气尊血分者生,毒参阳位者死(一、二日)。形圆而体天象,色润而见精华(三、四日)。血气并隆而
制毒,盈亏双治见神功(五、六日)。血气胜淫邪之毒,乾坤顺造化之情(七、八日)。血渐收而毒溢,气已
满而神凝(八、九日)。血赖天和而主命,气因毒化而成功(九、十日)。邪正明君臣道济,真元固气血成功
(十一、二日)。君道成而臣力效,神化全而毒势平(十三、四日)。脱尽淫邪之火,补全造化之功(十五、
六日)。(华佗)
痘十二朝应地支之数,在地成形,禀母质也。○痘灌满即收,月盈则蚀之象,阴之属也。○痘十二朝如围
屏十二幅,文之一面自有接续,画之一面自春景到冬景,缺不得一幅。○痘发如放烟火,故事藏在里面,药线
一着,自然根据次而出。(《橡村痘诀》)
夫痘由中以达外,用药因期而变通。以常言之,发热三日而后见标,出齐三日而后起胀,蒸长三日而后
灌脓,浆满三日而后收 。故发热三日,当托里解表,使其易出。亦有气弱而不能出者,当微补其气,气和则
出快。初不可用 ,恐腠理一密,则痘难出也。四、五、六日起发之时,以清凉解毒为主,清凉则无血热枯燥
之患,解毒则无壅滞黑陷之虞。七、八、九日灌脓之时,治法当补气血,气血流行,而成浆自易也。十至十一、
二日收 之时,宜大和气血,补脾利水,自然结 。此特语其常也。盖常者可必,而变者不可必,当随候参详。
见点之时,如痘轻少,不可过表,在后恐成斑烂;或干红紫色,急宜疏利,不然,在后必成黑陷。四、五日内,
痘出至足下为齐,苟未尽出,于解毒之中宜兼发散。若专于清凉,则痘迟滞不出。七、八日间,毒未尽解,于
温补之中又兼解毒。若偏于温燥,则毒盛不能化浆。十一、二日间,浆未满足,虽当大补气血,然须兼解余毒,
不然恐有痈毒瘟疤之患。此变通之妙,要在随时制宜。(《金镜录》)
痘期止有一十四日。自见点以至七日之内,如花之始蕾也,其气日盛;如至七日之后,则气敛而花谢矣。
故服药当于七日之前,日夜连服,毋庸姑息,借毒火之营运,而充灌成浆自易。若七日之外,治之无益矣。盖
痘毒之在血气,若糠 之在米也,惟气血充足,运转迅速,如筛米而运转不停,则糠 不混于米,腾然起聚,
自作一团。故血气充足而周流,则毒不滞于营卫之中,自然及时灌脓收 ,决不溃肌损肉,唯只将毒瓦斯收注窠
囊而已。故善治者,于见点之后即为补养气血,以助营运推出之势。奈何时医不知此理,仅以毒物攻发。嗟乎!
以毒攻毒,势难并胜,痘固出矣。若夫脓汁收 之功,又非毒物之所能致。营卫既虚,不为补益,而用毒物峻
发,戕贼中表,毒虽浮外,中内空虚,药力一缓,毒仍内陷,其可救乎!(《冯氏锦囊》)
凡痘一、二、三日欲其出快,谁不曰此当表也。然用药惟
柴、前、川芎,引清阳而达表,桔梗能发散而善开提,表药莫妙于荆、防、羌、葛。○发表,在二、三日可加
鼠粘子,此药能透肌,又能起胖。要晓羁绊之故,属在何因,则去此因之药宜为君也。荆芥能行瘀血,可加于
表药中。不用防风者,以其燥故也,亦与湿蒸之意相戾耳。其他燥药皆可例推。故猪苓、泽泻,最为痘中所恶,
恐其湿蒸之气下输,而痘浆无由生也。柴胡虽善发表,然惟身热甚者为宜,倘身非大热,又不宜轻用。○凡实
热痘证,表药中少加葛根,但不如丹参、地骨为妙,丹参治痘中游红,又能行瘀生新,丹皮亦然。痘色红紫者,
血热也,丹皮、丹参妙。地骨去气中之毒,实热证用之。连翘虽轻清散火,非芩、柏可侔,然不如前三物切于
血分。葛根惟胃热发渴所宜,他证亦不可泛用。○有逆血者,加荆芥、丹参、丹皮、荷鼻。○内热盛,痘红或
紫,可加黄芩,其丹皮、丹参尤不可缺。○大便秘加枳壳、前胡。○发表时有食碍者,以山楂为主,非但消食,
未尝不消痰不行瘀血也。○凡虚寒痘证,表药用抚芎、桔、橘为主,或加苏叶亦可,禁用鼠粘、山楂、柴胡等
药。至六日,便可加生 于前药中以催浆。次日视之,若不甚有浆,再加人参、山药、莲肉、圆眼、当归等,
令其血气俱旺,灌浆充足,收功自易。起先是毒,今化为浆,浆既充足,欲其收 。此在八、九日之期,宜以
芍药收之、防风燥之、茯苓渗之、炙 结之。此时身有大热者,恐有余毒,兼用鼠粘防之。浆足而 不结者,
多因过补,火毒未清,与清凉解毒自效。(《仁端录》)
方书未见点用升麻葛根汤,今人不用。伍氏见点忌升麻,后人谓葛根表疏亦忌,此轻扬升表套药。若
里证急,又须两解。○伍氏方,一、二日用羌防透肌汤,今人不用,恶其辛温气雄也。一、二日壮热气促,烦
渴便秘,痘粒不发,翁仲仁云∶若非风寒壅遏,定是气虚不振。愚谓∶近世布痘,每盛发于君相风木燥金司令。
盖非火不发,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是已。若里热甚重,煎
灼脂液,苟非苦寒下夺,佐以升表不可。(《临证指南》)
x初热x
初热时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盛则去邪,而正气自旺;正衰则扶正,而邪热自退。正气盛而痘
自发,热为痘用,则不为害矣。邪热退,而正气不受烁,血脉充裕,则痘自泰矣。须于此时看明下手,迟则
无济于事。(吴东园)
痘初热,且与轻剂散之。若其家无痘儿,邻里无痘儿,医者不曰伤风,必曰伤食,那得知其为痘?然痘之
行,必有所自始。初用药虽与风寒无异,亦须辨之∶如头痛、腹痛、呕吐、咳逆等证,皆风寒之所有者。至于
两颧、耳后之花纹见或可凭,手足指冷或可凭,耳尻俱冷未足凭。既服表剂,则热气熏蒸,汗出热减者,表邪
也;汗出而热不减者,痘也。复表之,至二、三日,热退或未退,杂证或减或未减,抱儿于亮处,从面部头项,
及胸背手足,细细寻看。如已见点,则视儿质之虚实、火毒之微甚,打算全局,以定治法。如未见点,则究其
阻滞,斟酌用药。○痘初热,但欲其出,欲其出无过疏表。疏表之剂,天时之寒暑,别以温清;儿质之虚实,
酌以轻重。若执一定之方不为区别,第一着便瘥。(《橡村痘诀》)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耶?曰∶凡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不
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纵出多亦易发易 。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秘或泻,
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或有微热,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渴唇焦,小便赤,大便秘,身虽
不大热,却蒸蒸然,此毒深热亦深,故表不大热,而里热也。○或有热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口必不渴,唇润,目无
赤脉,大小便调,身虽大热,但 然,此毒浅热亦浅,故表热里气和也。(万密斋)
x初出一、二朝x
发热一日即出痘者大重,二日出者亦重,微热三日出者为轻,四、五日身凉乃见点者尤轻。自出痘一日至
三日方齐,凡痘出至足谓之出齐。(《医鉴》)
一日便出为火证,火性急速故也。一出便尽为表虚,表虚火甚,故易出也。急与清凉,不得再表。○凡易
出之痘,防焦萎,防退缩,火甚故易焦,火甚则气血受其煎熬,故有退缩之患。清热养阴,是其治法。○有热
至五、六日而始出者,多是元气不充,步步照顾元气,方可成功。○痘出一、二点,或十数点,虽